走近文学作品

《千字文》

内容简介

《千字文》由南朝梁国的周兴嗣用王羲之书法作品中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编纂而成。全文共二百五十句,每四字一句,对仗工整,语意贯通,涵盖了天文、地理、自然、历史、祭祀、纲常伦理等各个方面。《千字文》是中国古代启蒙教育的重要读本,与《三字经》《百家姓》并称为“三、百、千”。

《千字文》作为蒙学读物,集识字、书法和思想内容于一体,将识字教育与历史文化教育、人格修养教育巧妙地融合,是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流传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教材。《千字文》作为四言韵文,言约义丰、音韵和谐、文采斐然,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千字文》还是历代书法家进行书法创作的重要载体,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品关键词→

·蒙学读物

根据《梁史》和《尚书故实》记载,梁武帝萧衍一生戎马倥(kǒng)偬(zǒng),希望生活在太平时期的后辈能多读书,增长见识。然而,当时的启蒙读物是《尚书》《左传》《论语》等大部头著作,对于初学者来说难度较大。于是,梁武帝命令文学侍从殷铁石从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书写的碑文中拓下一千个各不相同的字,每字一纸,供皇室子女学习。但是,字与字之间毫无联系,学习起来顾此失彼,收效甚微。

于是,梁武帝便命令最富才学的周兴嗣将这一千个字编纂成一篇文从字顺、通俗易懂、音韵和谐的启蒙文章。

周兴嗣得到命令后,在家中仔细揣摩这一千个字,熟诵它们的含义和彼此间的联系。他苦思冥想一夜,终于将这一千个字串联成了一篇四言韵文。这篇韵文不仅完全符合梁武帝的要求,而且一气呵成、辞藻华美、含义丰富,蕴含着儒家伦理和诸多知识,其内涵已经远超这一千个字的字面意思。

梁武帝读后,不禁拍案叫绝,立刻命人刻印,公布于世。从此,一部中国古代经典启蒙读物诞生了。

·四言韵文

《千字文》之前,中国古代不乏专门用于启蒙的读物,代表作品有秦朝的《仓颉篇》《爰历篇》,汉朝的《凡将篇》《急就篇》和三国时期的《埤苍》《广苍》,等等。但是,这些作品均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或晦涩生僻,或拗口难懂,大部分作品都沉寂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千字文》的出现完美地解决了以前蒙学读物的缺憾。它在音韵上自然谐美、铿锵悦耳,读起来给人极佳的艺术享受;在内容上通俗易懂、晓畅明白,蕴含丰富广博的知识;在文采上独领风骚,具备诗歌的特质,被称为“训蒙长诗”。它朗朗上口、深入浅出、文辞优美,并且以“皇室用书”的身份横空出世,一问世就成了蒙学的通用课本,流传至今。

·知识小百科

《千字文》构思精巧,知识丰赡,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为始,以“谓语助者,焉哉乎也”为止,内容涵盖了天文、地理、自然、历史、祭祀、农耕、园艺、茶饮、道德、伦理等知识和常识。

例如,其中的“磻溪伊尹,佐时阿衡”“晋楚更霸,赵魏困横”,从周文王磻溪遇吕尚,伊尹辅佐商汤,讲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晋楚争霸和合纵连横;还有“孔怀兄弟,同气连枝”“交友投分,切磨箴规”“亲戚故旧,老少异粮”传授了中国古代兄友弟恭、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和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更有讲书法典籍故事的“杜稿钟隶,漆书壁经”;也不乏教人修身养性和处世哲学的“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坚持雅操,好爵自縻”。《千字文》真可谓一部古代“知识小百科”!

·书法蓝本

《千字文》除了被历代儿童作为启蒙教材来学习,还被历代书法家作为书法创作的载体,如隋朝智永和尚的《真草千字文》、唐朝欧阳询的《行书千字文》和颜真卿的《楷书千字文》、宋朝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千字文》、明朝文徵明的《小楷千字文》,等等。他们的书体各有所长,风格迥异,他们各以自身的影响力促进了《千字文》的传播,让《千字文》在中国的不同历史时期都散发出不同的魅力,在国内外影响深远。

作品三部曲

·主要内容

《千字文》从“天道”“王道”“人道”开始,讲述了礼乐制度、千秋功业、都城宫殿、人伦自然、王侯将相和市井小民的基本状态,脉络清晰,结构完整,其内容之丰富,知识之广博,见识之高远,令人叹为观止。关于《千字文》的结构,参照清代汪啸尹纂辑、孙谦益参注的《千字文释义》,本书将它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自“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至“化被草木,赖及万方”,讲述开天辟地、日月星辰和气象的变化,通过万物和人的生存状态反映时代的变迁。

第二部分自“盖此身发,四大五常”至“坚持雅操,好爵自縻”,讲述人修身养性的标准和原则,主张人要孝顺父母,爱护兄弟,交朋友要志趣相投,并保持真我本色。

第三部分自“都邑华夏,东西二京”至“旷远绵邈,岩岫杳冥”,讲述京都宫殿、王侯将相和千秋功业的创建等与统治相关的问题,极力渲染京城典籍的丰富、人才的汇聚、社会生活的豪富、疆域的广阔和山河风景的秀美。

第四部分自“治本于农,务兹稼穑”至“孤陋寡闻,愚蒙等诮”,讲述田园生活的恬淡闲适和君子的治家处世之道,赞美“豪华落尽见真淳”的人生要义和对俗世温情的向往。最后剩余的“谓语助者,焉哉乎也”两句无实义,不包含在内。

·字的变化

最初版本的《千字文》共一千个字,二百五十句,每四字一句,字与字互不重复。在使用简化字、归并异体字后,简体中文版本的《千字文》剩下九百九十多个相异汉字(具体数量因异体字的归属而有不同说法)。

被合并的字有:

“周發殷汤、盖此身髮”中的“發、髮”合并为“发”

“剑号巨阙、鉅野洞庭”中的“巨、鉅”合并为“巨”

“玉出崐冈、昆池碣石”中的“崐、昆”合并为“昆”

“慼谢欢招、亲戚故旧”中的“慼、戚”合并为“戚”

“雲腾致雨、禅主云亭”中的“雲、云”合并为“云”

“百郡秦并、並皆佳妙”中的“并、並”合并为“并”

“女慕贞絜、纨扇圆潔”中的“絜、潔”合并为“洁”

·作品影响

《千字文》的问世,改变了传统蒙学教材浅陋粗鄙的刻板印象,很多领域都对其极为重视。史志对其进行相关记载,集部有与之相关的著录,后代的文士也纷纷对其进行讨论、注释、增补、仿写、续写和重写,形成源源不断的“千字文热”, 在教育、文学、书法等领域的文化传承与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千字文》影响了后世蒙学教材的评判标准。除基本的认字、学习知识以外,文辞优美也成为评判蒙学教材优劣的重要标准。近代学者章太炎曾经批评过同为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三字经》,认为与《千字文》相比,《三字经》有两个不足,即“字有重复、辞无藻采”。

《千字文》独特的形式也对后世创作产生深远影响。唐朝以后,以《千字文》为名的作品层出不穷,如《梵语千字文》《叙古千字文》《性理千字文》《吕氏千字文》《恭庆皇上七旬万寿千字文》《御制千字诏》,等等,足见《千字文》影响之大。

承载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千字文》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千字文》在日本被用来作为识字教材和字帖使用,不仅有诸多版本,而且有很多内容各异但都以《千字文》为名的作品。《千字文》对韩国的文字和教育等方面也产生重要影响,成为学习汉字的初级读本。

·辩证看待

流传至今的《千字文》因音韵和谐、朗朗上口、知识丰富,拥有经久不衰的魅力。时至今日,《千字文》所讲述的道理及其相关故事依然值得我们学习。但不可避免的是,隔着漫长的岁月,《千字文》中蕴含的某些思想已经不再符合当下的价值观,如“女慕贞洁,男效才良”。所以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发展辩证的眼光,批判地去学习这部经典。

相关评价

绝妙文章。

——明代文学家、史学家 王世贞

读者苦《三苍》之难,便《千文》之易,于是至今为小学家恒用之书。

——明末清初思想家、经学家 顾炎武

局于有限之字而能条理贯穿,毫无舛错,如舞霓裳于寸木,抽长绪于乱丝。

——清代小说家 褚人获

《千字文》在文采上独领蒙学读物风骚,堪称训蒙长诗。

——清末民初思想家 章太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