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可见性与陌生感

我们已经探讨过真实的群体差异——包括种族的、国家的和民族的。现在,我们要转换角度,探讨人们如何感知并关注这些差异。我们已经看到,人们对民族差异的印象很少与真实存在的差异分毫不差。

原因之一在于,一些(但并非很多)群体差异具有明显的可见性。黑人、东方人、女性,还有穿制服的警察,都可以立刻被归类到某个预判的类别,因为一些醒目的标记能马上激活相应的范畴。

遇到陌生人时,我们并不知道他属于哪个类别,除非他身上恰好有这样明显的标记。因此,面对陌生人,我们通常会比较警惕,怀有试探的态度。

一群农夫聚在乡间的一家杂货店中,这时,一个陌生的年轻人走了进来。“感觉要下雨。”陌生人态度友好。没有人答话。过了一会儿,一个农夫问:“你叫什么?”“吉姆·古德温。我爷爷之前就住这边,往北一英里。”“噢,是埃兹拉·古德温。——对啊,没错,看着是要下雨。”从某种意义上说,陌生感本身就是一种可见的标记。它表示的是:“先稳住,等陌生人能被归类之后再说。”

考虑是否接纳某个陌生人时,我们似乎总会遵循一条通用规则:他的待遇取决于对于内群体要实现的价值来说,他作为资产或负债的程度如何。有时候,他的功能不过就是友善陪伴人们的过客。在田纳西州的大山里,人们对待陌生人自有一套方法。陌生人在到达主人家门口之前需要大声叫喊,除非狗先提示了主人。还有,陌生人得把枪放在门廊。如果他这样做了,就会受到热情款待,因为山中居民也欢迎陌生人到访,纾解生活的无聊。

如果一个内群体想要吸收新成员,且这个陌生人刚好具有该群体需要的品质,那么他可能会永远受到欢迎。不过,大家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和适应。在关系紧密的社群,新成员被完全接纳之前,磨合期可能长达数年,甚至需要一代人或更久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