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黄河偷渡长江?
- 六龙同朝,家父千古暴君?
- 幸我所得
- 2502字
- 2025-02-04 18:24:30
九月初七,侯景兵临历阳。
历阳太守庄铁势死抵抗。
九月十三,得知侯景直逼建康的萧衍下诏:派宁远将军王质率众三千人负责长江防务。
是夜,庄铁派出弟弟庄锦率领精兵一百偷袭侯景,结果庄锦全军覆没。
庄铁其母痛失一子,泣涕横流。
庄母:“我已经失去一个儿子了,你还要让我失去第二个儿子吗?陛下改定百家谱,庄氏门第低落,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为他拼命呢?”
【萧衍在位至今,改定「百家谱」,重用士族,制九流常选,又立国学,招五馆生,不限门第,设立集雅馆、士林馆等】
在庄母的苦苦劝说下,坚守近十日的庄铁投降了侯景。
九月十五日,侯景进驻历阳,知道了庄母的功劳,对庄母非常尊敬。
侯景趴卧在庄母膝下:“既然你失去了一个儿子,那么就请把我当做你的第二个儿子。”
庄铁深受感动,遂决心对侯景效忠。
庄铁献策:“如今天下承平已久,人们不习征战。
听闻大王举兵,内外震撼。
今日大王应该遣兵千人直接抵达采石矶,占据采石矶,则渡江无虞;
渡江无虞,则霸业可成!”
侯景深以为然,采石矶渡口处江面比较狭窄,尤甚利于渡河。
【采石矶,又名牛渚矶,长江东岸的一处据点,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的翠螺山麓,与城陵矶、燕子矶合称“长江三矶”,自古以来便是长江南北重要津渡。
采石矶雄踞长江南北之险,扼守东西咽喉之冲,向来是历代兵家争夺之地,素有“金陵屏障、建康锁钥”之称。
是故,历史上许多战争都与采石矶有关,而且多为江山易主之战。
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曾说道:“取金陵,必自采石始。采石南北喉襟,得采石,金陵可图也。”】
九月十七,侯景以庄铁为向导,直奔采石矶而来,留田英和郭骆等守历阳。
侯景兵临长江西岸,却是苦于无船,遂大肆搜刮附近船只,结果还是收效甚微。
沿江各镇戍据点相继向朝廷报告侯景直逼长江的险要军情。
萧衍此时才终于意识到侯景的不轨之心,连忙召集群臣商议。
萧衍面色诧异:“这侯景难道是想直取建康吗?”
老将羊侃自告奋勇道:“采石渡口是江南要冲!
臣愿意率军两千急行军前往驻防,以阻止侯景渡江。
同时陛下可以令邵陵王萧纶借机袭取寿阳,这样侯景必将进退失据。
他召集的乌合之众,也自然会作鸟兽四散。”
朱异迷之自信:“侯景必定无渡江之志。
连曹操这样的枭雄都未能渡过长江,数十万大军折戟在赤壁,更何况是兵甲不足一万的侯景!
眼下宁远将军王质巡防长江,没有船的侯景想要渡过长江不是在痴人说梦、自取思路嘛?”
朱异总是能在侯景即将遇见大麻烦时出言相助,说是侯景的在世父母都不为过。
私底下,朱异跟萧衍进言:“当初寒山之战,大军全线溃败,只有羊侃全身而退,属实蹊跷。
臣看着羊侃可能是未战先怯,作壁上观,才能安然回到建康。”
萧衍考虑数日,最终没有采纳羊侃的提议。
但萧衍为了保险起见,下诏给自己的外甥宁远将军王质,让他重点巡防采石渡口,务必不能让侯景所占据。
萧衍还让临川太守陈昕火速回来建康帮助防守。
羊侃私底下喃语:“这王质出身琅琊王氏,又是陛下的侄子,身居高位倒也稀疏平常,可将重担托付给王质这种酒囊饭袋,恐怕难堪大任呀。
当世猛将,远在天边,近在咫尺。可陛下视若无睹。
还真是壮士怀才不遇,呜呼哀哉呀!”
九月中旬尾,赋闲在家的临贺王萧正德主动请缨,表示希望能为自己的叔父分忧,萧衍立即对他委以重任。
九月二十日,重视亲情的萧衍当即任命临贺王萧正德为平北将军、都督京师诸军事,屯驻丹杨郡。
萧正德内心暗喜,遂利用职权派大船数十艘航行长江,声称运载荻草,实则将数十艘大船悉数资助予侯景。
对于忠心于自己的羊侃,萧衍始终顾忌其被人身份,不愿意信任;
而对于曾经叛逃北魏的逆侄萧正德,萧衍则依旧深信不疑。
年老的萧衍还真是任人唯亲,联想后来其会被饿死在台城中,也是让人唏嘘不已。
九月下旬,在长江西岸按兵不动数日的侯景望着滚滚长江和为自己所掌握的数十艘大船,心情既澎湃又恐惧。
侯景:“昔日太武帝亲率十余万大军,饮马长江,好像也不过如此。
不过太武帝最终也没有渡过长江吧?
如今我们拥甲不过一万,真的可以成功渡过这长江天堑吗?”
徐思玉:“如今年迈的菩萨皇帝又怎么能和刘义隆相比呢?而且当时太武帝可没有萧正德这样强有力的内应!
明公初渡淮河时,兵甲不过八百,如今以八千劲旅直逼建康,可谓是亘古难闻。
纵是太武帝天纵英姿,让他身临明公当初兵败涡阳的险境,他也未必能取得明公这样的成功呀!”
王伟:“眼下渡船的问题虽然解决了,然而明公的麾下大多为北人,大多不习水性。
而那王质更是率领三千水军在采石渡口严防死守,我们还需静观其变,待其自露马脚,从而一击破之,方为上策!
明公应当派遣间谍佯装为难民,渡江打探消息。”
侯景深以为然,遂问麾下可有人愿为间谍。
一个身穿粗布麻衣的烧柴手主动请缨,若是细究不难发现正是当初弃母迎接侯景入谯州的黄河。
侯景当即加封黄河为都督,许诺待其回来,另外赏赐八十金。
是夜,黄河偷偷东渡长江。
二十一日,黄河西渡长江,回返侯景所在的营垒。
黄河:“王质率领自己的三千水军已经离开采石矶了。”
侯景:“我只听说过弃城而逃的,今日倒是第一回听说丢弃长江而逃的。”
王伟:“空口无凭,明公不如令黄都督再次前往东岸,摘一根江东特有怪柳树枝作为信物,以此证明采石矶来去自如。”
侯景多疑,默认了王伟的建议,将目光投放在了黄河身上。
黄河:“军师权且看好,我速去速回,用不了半日即可复返。”
是日,黄河复渡长江,成功带会了江东特有的怪柳树枝。
侯景大喜道:“吾大事将办矣!”
是夜,侯景与麾下八千部众东渡长江。
侯景一路上秉承军事王伟的建议,秋毫无犯,俨然一派义军作相,长江两道居然出现了百姓欢呼的场面。
侯景口角大为诧异,神情隐约痴醉:“所谓民心,原来是这般昳丽光景!?”
王伟见侯景一脸痴醉,在手上笔划出了阿拉伯数字‘6’,不知是巧合还是别有用心,毕竟当下的中国是还没有传入阿拉伯数字的。
人生总是充满了惊喜和意外,就好像两百多年之后的安史之乱,安禄山的叛军正为自己久攻不下潼关而烦恼的时候,唐玄宗不仅先送走了高仙芝和封常清,后来更是接连催促接替高封两人固守潼关的哥舒翰出兵讨逆。
结果,可以说是唐玄宗的决策间接导致了潼关失守,天子西逃的惨象。
后来的唐玄宗本人也是荣获安史之乱叛军助攻榜的MVP。
而如今的萧衍本人比起后辈唐玄宗,是过之而无不及,堪称侯景之乱的始作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