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一脸忧愁的朱祁钰坐在御书房的龙椅上,有些出神的看着桌案上那一封封奏折。
“南迁,又是南迁。
亏你们口口声声的喊着自己是大明的忠臣,这仗还没开打,就一个个想着逃走。”
他越想越气,直接一把掀翻了桌上的几十封奏折。
这些奏折都是今天各部的官员呈上来的,其中至少有十几封都是劝说他南迁,暂时躲避叛军锋芒的。
然而那些主张南迁的人不知道,谁都可以南迁,唯独他朱祁钰不行。
他原本就是被众人推上这个皇位的,若是他不能在这个位置上做出点成绩来,那他早晚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甚至他若是直接抛弃京城的数百万百姓,孤身跑到南方去,那在后世的历史上,他很可能会和他大哥朱祁镇一样,称为被人鄙视唾弃的一个皇帝。
这是他无论如何都不能容忍的。
即便是死,他也必须死在对抗叛乱的战场上。
原本,事情并未发展到这个地步,甚至城内人心惶惶的势头,在他亲自接见了瓦剌首领也先之后,还得到了些许的缓解。
可只过了不到一天的时间,那个愚蠢的年轻将领带着几千兵马攻击石亨,不仅没取得任何成绩,反倒连累几千兵马全都葬送在了敌人手中,甚至还被人家将尸体扔在了城外,羞辱城内的大明军队。
这导致原本刚有点好转的士气,再次迎来了致命的打击。
城内百姓的恐慌的清晰再次开始蔓延,甚至比先前更加的严重。
虽然城防军已经严密的看守京城各个城门,阻止百姓逃离,可依旧无法阻止,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尽快逃离这里。
甚至有的商人为了能逃离京城,不惜向守城的士兵行贿几千两银子,只为了换取一个逃出京城的机会。
类似的事情,一天内不知道发生了多少起,最后朱祁钰已经彻底麻木,连锦衣卫和东厂的报告也懒得看了。
这时,听见房内动静的王保,轻轻推门走了进来。
他一边小心的整理被朱祁钰打翻在地的奏折,一边小声说道。
“皇爷,您不必为此过分忧心,只要有于少保他们在,叛军是绝对无法攻破京城的。”
朱祁钰声音有些颤抖的看着王保。
“王保,你真的觉得,凭借京城的这些兵力,能抵挡得住石亨等人的叛军吗!”
王保将重新整理好的奏折放在了桌案上,然后轻声说道。
“奴婢相信于少保他们绝对不会让陛下您失望的。”
朱祁钰脸上带着苦涩的笑容说道。
“你相信,朕也相信,那又能如何,城内的百姓和各部官员可不相信。
他们今天能上折子劝朕南迁,明天就有可能打开城门,迎接叛军入城。
即便于少保他们真的能抵挡得住石亨等人的进攻,又能怎么样,难道他们还能的挡得住,几十万北元的骑兵的进攻吗!”
王保自然也听的出来,朱祁钰的确是相信于谦等人能抵抗的住石亨等人,却不相信他们连北元的几十万大军也能抵挡得住。
王保很想将周寿送了于谦几百门红衣大炮的事情告诉朱祁钰,给他增添一点信心。
但犹豫了一下,他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
虽说明天石亨等人就要发起进攻了,这个时候将红衣大炮的消息告诉朱祁钰,应该也不会造成什么影响。
但他考虑到这些大炮乃是周寿私下铸造的,提前被朱祁钰给知道了,必然会产生什么不必要的麻烦。
而且,若是等于谦利用这些大炮重创了石亨手下的大军,周寿不仅会被追责,还有可能因为这些大炮得到更大的封赏。
若是他提前由将这件事说出来,到时候产生的效果,绝对要比于谦打了胜仗后再将这个消息告诉朱祁钰差上很多。
但看着朱祁钰如此忧心,王保心中也有些不忍,思索再三,他决定先透露一些消息,让朱祁钰多少好过一点。
“皇爷,有个消息奴婢其实也是今天才知道的,还未来得及告诉皇爷您!”
朱祁钰闻言,脸上带着奇怪的表情看着王保问道。
“什么消息,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王保沉吟片刻后,缓缓开口说道。
“皇爷您还记得,大约半年前,朝廷曾跟周侯爷的军器监订购了一万支新式火铳的事情吧!”
朱祁钰想了半天总算是想起了这件事。
“朕记得好像是有这件事。
可这些火铳和你说的消息有什么关系。”
王保眼中闪过一丝异样的光芒说道。
“皇爷您有所不知,这批火铳和大明以前的鸟铳有着巨大的差别。
不光射的更远更准,而且装填弹药的速度比普通的鸟铳快了三四倍不止。”
猛然听到这话,朱祁钰的表情立马变得兴奋起来。
“王保,你说的可是真的,那新式火铳真的有这么厉害?”
但紧接着他的脸色又变得阴沉了下来说道。
“这么重要的消息,为什么朕现在才知道。”
王保紧忙说道。
“其实,很早以前就有人想要将这些新式火铳的事情告诉陛下您。
只不过,那时周侯爷刚刚被您下旨贬到了辽东开垦荒地,兵部的那些人怕受到连累,就将这件事给压了下去。”
听到这话,朱祁钰的脸色顿时又变得十分难看。
按照时间推算,这些火铳应该是周寿刚刚被贬辽东时就已经制作完成了,距离此时已经过去了将近半年的时间。
若是他能早点得知这个消息,早点知道这种新式火铳居然如此厉害,利用这半年的时间,至少还能赶制出两三万只来。
若是朝廷的大军手中拥有三四万只这种厉害的火铳,那别说区区几万叛军了,就算是面对北元的几十万大军,朝廷也照样拥有一战之力。
然而,这一切全都因为那几个兵部的官员怕连累自己,给隐瞒了下来。
他正想发怒,最总却是懊恼的锤着自己胸口说道。
“都是朕的错,若不是朕下旨将周寿给贬到了辽东,那些官员又怎么会怕连累自己,故意隐瞒这个消息。
是朕的一时糊涂,导致大明错过了最后一个可以反败为胜机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