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创造历史的场刊高分

首映式的第二天,陈锋头一回感觉到什么叫做冰火两重天。

欧美的电影杂志,将他的新作品都夸出花了。

戛纳官方场刊《银幕》评分:3.5。

这绝对是高分。

千禧年以来所有参加戛纳电影节的影片中,场刊评分排名第一。

《首映》杂志称赞陈锋的新作,是近年来的最佳影片。

《好莱坞报道》:影片通过长镜头、隐喻等手法,生动展现了社会底层的生活状态和上流社会的冷漠,气味符号的使用增强了影片的象征意义,难得一遇的佳作。

《电影笔记》:犀利的社会批判、层次分明的叙事结构和深刻的人性挖掘,创造了一部极具现实意义的电影。

卫报评论:精妙的剧本与层层递进的冲突,复杂的角色与多层次的情感,符号隐喻与现实的交织,成功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贫富差距。

甚至有电影杂志主编亲自撰写专栏:《寄生虫》不仅是有史以来最好的港岛电影,而且从今往后都将是港岛电影史上最好的电影。

这么高的评价,让陈锋都有点不好意思了。

虽然他一直都很自信,但还没有狂妄地认为自己就是最好的导演。

每天看这些欧美影评分析,他都忍不住要飘飘然起来。

有些影评人在撰写专栏的时候,毫不掩饰地宣称,金棕榈必然属于这部电影。

看着一篇篇夸奖自己的影评,陈锋要说一点都不得意,那是不可能的。

但别忘了,欧洲三大奖一直都有大热必死的习惯。

很多评分高的电影,最终并没有获得足够分量的奖项。

场刊打分者是专业影评人,看待电影的角度与奖项的评委并不一样。

而且这一次的评委主席是王佳卫。

从艺术风格来说,他显然不太喜欢这类影片。

虽然他和陈锋是同胞,可恰恰因为这个原因,有可能产生避嫌的心理。

如果这样的话,那可真是倒了大霉。

陈锋现在对获奖有着很强烈的信心,但拿什么奖项就不好说了。

金棕榈,肯定是第一目标。

不过,拿到其他的大奖也可以接受。

相比于在戛纳的暴火,《寄生虫》在港岛的票房只能用惨淡来形容。

首日票房46万港币,完全低于陈锋的预料。

他以为自己这部电影,第一天的票房怎么着也能破百万。

可现实,却让他心里一片冰凉。

这么低的票房,完全用不着指望收回成本。

港岛电影一般放映一个月就下线,但第一周的排片是最高的。

而在第一周当中,首日票房往往是最关键的指标。

就目前的票房来看,估计到了第二周还会悬崖下跌。

陈锋自己估算了一下,《寄生虫》在港岛的票房能突破千万就谢天谢地了。

一千万的话,片方只能拿走400万,这里面还包括了英皇的发行费。

扣掉所有费用后,天河影视最多能到账300万。

这点钱够干什么的?

三千万的投资,票房分成三百万,简直是耻辱。

幸亏,池晓拧带来了好消息。

电影首映之后,全球各地片商的购买意愿明显上涨。

日本片商出价50万美元,东南亚片商给的打包价是80万美元。

令人惊喜的是,向来小气抠门的韩国片商居然也出价到了50万美元。

他们对这部电影相当看好,认为其中的内容也反映了韩国的现状,拥有一定的观影基础。

欧洲片商给出的价格是100万美元,还有南美片商出价15万美元。

只有北美的片商,没什么动静。

前两天哈维韦恩斯坦的500万美元报价,让其他北美片商都望而却步。

从各地片商的报价来看,《寄生虫》收回成本问题不大。

除去北美地区之外,版权总价已经将近3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400万。

再加上港台两地的票房分成,大致能打平3000万人民币的制片成本。

而且,海外版权价格应该还能继续谈。

乐观估计,已经可以看到盈利的前景了。

这也让陈锋的心里放下了一块大石头,浑身轻松了许多。

最近两天,脸上恢复了笑容。

好消息不止这一个,《寄生虫》在港岛的票房第二天也呈现出逆势而上的迹象。

第一天的票房46万,第二天这个数字就涨到了83万。

上座率明显提升,让发行方英皇娱乐都有些意外。

他们立刻派人进行了随机调查,那些看过《寄生虫》的观众对这部影片的评价都很高,也愿意将这部片子介绍给周围的朋友。

这说明,英皇娱乐低估了这部片子的市场潜力。

于是,他们决定加大宣传力度。

到了26日,也就是电影上映的第四天,日票房已经正式突破百万大关。

黄金时间的部分场次入座率,开始爆满。

种种迹象表明,《寄生虫》的票房潜力相当可观。

于是从27日开始,这部电影同时在31家影院上映。

当日票房成绩,首次触碰200万港币。

过山车一样的票房,让陈锋的心情也随之起伏。

明天晚上就是颁奖典礼,他已经接到了主办方的邀请。

凡是能够获奖的影片,剧组主创人员都会接到类似的通知。

陈锋心情大好,脸上的笑容一天都没有消失。

直到傍晚,他在笔记本电脑上看到了国内娱乐媒体刊登的采访。

新浪娱乐的记者对冯裤子进行人物专访的时候,询问了他对本届戛纳电影节的奖项预测。

其中,提问的重点就是如何看待这次入围的两部华语电影。

“我看了娄导的新电影,只能用大为震撼来形容我的心情,他用镜头再现了一段历史,给我带来了很强烈的情感冲击,主题非常深刻。”

“从技法上来看,娄导在六代导演中还是比较突出的,这部作品也是他倾力打造,所以我很看好能够在戛纳电影节有所斩获。”

“至于《寄生虫》这部电影,我还没看过,但我觉得一个内地人跑到港岛呆了几天,突然就要拍一部反映港岛社会关系的电影,这有点太可笑了。”

“我很好奇他怎么深入了解港岛的人文风貌?又怎么创作出一部主题深刻的好电影,在我看来这是不可想象的。”

“一个新人后辈,首先要踏踏实实地往前走,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为赋新词强说愁,用我们京城话来说,这种人忒矫情。”

“而且吧,你不能指望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小伙子,拍出什么有深度的电影,他的人生阅历都不够,脑袋是空的,怎么拍出有思想的作品?!”

冯裤子的这番发言,是不加掩饰的质疑。

《寄生虫》首映的时候,陈锋没让剧组给冯裤子发邀请函。

原因也很简单,前两个月这货在媒体面前公开贬低陈锋。

况且,就在《寄生虫》首映的前一天,夜宴剧组也举行了酒会。

同样没邀请陈锋,却邀请了剧组的其他主演。

既然冯裤子表现出了明显的针对,陈锋也不会客气。

关系不好,没必要邀请对方参加《寄生虫》的首映礼。

因为这件事,冯裤子私下里没少骂陈锋小人得志,不懂尊敬长辈。

两人虽然也算有点关系,但在戛纳电影节上却没有任何接触。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他们俩肯定有矛盾。

让人意外的是,冯裤子居然在接受专访的时候,对陈锋指名道姓地质疑。

一点也不顾及,背后田庄庄的关系。

如果十年前的话,冯裤子肯定不敢。

现在嘛,他是公认的贺岁片之王,内地商业片第一导演。

地位不一样了,脾气也就不一样。

反观田庄庄虽然出身演艺世家,但十几年来只有一部翻拍作品。

所以,冯裤子也没了以前的敬畏。

人家现在可是华谊的台柱子,要钱有钱,要关系有关系。

连以前的大哥痞子王都不在意,更何况是田庄庄。

另外,陈锋这人在电影圈里的人缘确实不好。

做事的风格有点独。

刚拍了一部电影,就自己成立了影视公司。

仗着背后有煤老板的资金支持,他的作品还没有接受过其他公司的投资。

其实吧,陈锋也挺冤。

他不是拒绝别的影视公司投资,而是压根没人投。

拍摄第一部作品的时候,影视圈里都不知道有他这号人。

到了第二部作品,成本一下子飙升到了三千万。

其他影视公司对这种高风险的项目避之不及,怎么可能投钱。

当初去港岛拍摄之前,陈锋曾经邀请英皇的杨老板投资。

人家在酒桌上就在直接拒绝了,只是答应帮忙宣传发行。

可以说,《寄生虫》项目从一开始就无人问津。

这也导致陈锋和别的影视公司,没有任何利益牵扯。

再加上他年少成名,难免有几分狂气。

圈内的其他导演看不顺眼,也是人之常情。

就像娄叶跟陈锋没冤没仇,同样不止一次在媒体镜头前讽刺过陈锋。

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被誉为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

谁听了,心里不烦?

娄叶今年都四十一了,让二十多岁的陈锋压在头上。

碰到这种事,能不憋气嘛。

在新作首映式上,他就忍不住对着陈锋开炮。

“不要拿我的作品和别人相比,这部作品从04年9月正式开机,一直到05年的5月才杀青,辗转六个城市取景,从中国到德国。”

“后期制作过程将近一年,我从900多份的拷贝中剪辑出9个小时的素材,最后制作成140分钟的最初版本,被海外片商报名参加了戛纳影展。”

“我不是说我有多么辛苦,但导演对待作品的态度一定要端正,这个剧本是从02年开始有灵感,打磨了两年多才最终成型,这就是我对观众,对电影的诚意。”

“有些年轻人在对待电影艺术方面投机取巧,我认为去年获得金熊奖的那部作品,质量一般般,但导演很聪明地迎合了评委的观影口味。”

“今年他的作品虽然也入围了戛纳主竞赛单元,但这有很大的区别,他的作品只是为了冲奖,而我则是为了自我意识的表达。”

“据我所知啊,《寄生虫》这部作品的正式拍摄之间只有68天,从时间上我就感觉不到任何的诚意,这速度比大部分商业片还快。”

娄叶对陈锋充满了羡慕嫉妒,现在已经完全升级为恨意。

他几年功夫打磨的一部电影,为了参加戛纳冒了那么大的风险。

反观陈锋,两个月随随便便拍了一部戏,同样入围了戛纳主竞赛单元。

两相对比,让他的心直接碎了一地。

更可恨的是,娄叶的新作未尽审查通过就报名了戛纳。

五年禁导的处罚,已成定论。

可陈锋投机取巧,以港片的名义报名,什么处罚都没有。

同样都是导演,这差距也忒大了。

人比人,气死人。

就在冯裤子和娄叶在戛纳向陈锋开炮的同时,国内的几名六代导演也做出了呼应。

“我知道娄叶的新戏,还去探过班,对于他追求艺术的态度,我一直都非常佩服,一部好作品需要时光的打磨,就像是炖菜一样,火候到了才能好吃。”

“陈锋的新戏,我没有看过,也没打算看,一个二十多岁的毛头小伙子,那来的人生感悟?他对社会连最基本的认知都没有成熟。”

“一部作品的深度和导演本人的阅历一定是息息相关的,没有足够的人生经验,就无法拍出触及心灵的好作品。”

“我一直都认为,陈锋的作品在艺术和思想上都是流于表面,没什么值得讨论的地方。”

贾科长对陈锋的怨念挺深。

本来他是六代导演的带头大哥,突然就被篡位了。

陈锋作品很少,但达到的高度却是他暂时无法企及的。

感觉像是一个新人走了狗屎运,莫名其妙地夺走了他多年苦苦追求的女神。

不仅贾科长有这种感觉,路川更是如此,对风头正劲的陈锋各种看不上。

同样是拍了两部戏,他的首部作品《寻枪》也大获成功,却被外界默认是为姜纹作品。

第二部作品《可可西里》,好不容易证明了自己。

没等高兴劲儿过去呢,就被人控告抄袭。

而且,他还败诉赔钱,坐实了抄袭的罪名。

要不是老父亲护着,恐怕早就滚出娱乐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