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既要又要,还有这种好事?

“这小子真这么说?”

鄄城,曹操在新扩建的衙署里听完了夏侯恩的汇禀,眉头登时一皱。

“是的,他说接下来阳谷会有极大的发展,呃,发展空间,只求主公去见他一面。”

“哼,”曹操傲然一笑,当即明白了一切:“这小子有事求我。”

“那,主公您看去是不去?”

“去个屁,”曹操嘴角一扬,背手走了几步,“抻他一段时日再说。”

也有你小子愁眉苦脸的时候。

眼下地方刚定,百废待兴,不是离开的时候,此去秦亭虽然不远,但也要有半日时光废闲。

还是等待济南、济北各县送来陈情,再等文若拿出统一治理的政令,方可丢下公务去见陈仪。

想到这,曹操就觉得心里发堵。

本来你直接投效我麾下,这不就可以日夜交谈、促膝长谈了吗?

弄得这么复杂,还要我亲自去拜访,欺人太甚了这混账。

“回去告诉他,最近生意忙碌,无法脱身,待春耕结束再去拜访。”

“呃,唯。”

夏侯恩也不敢多说什么,退出去后准备思索说辞。

其实心里也嘀咕,俩人直接挑明身份多好,还非要假扮河东卫氏的富商,要是卫氏知道了,估计日后还会有所怪罪呢。

不多时,戏志才和荀彧一同来请见,曹操和这两位谋臣在正堂一侧偏厅坐下,曹操命宿卫去准备果子点心,来时附近乡亭的各族送了不少,都想请曹氏中人去做客,当然,全部都拒绝了。

在安置的政令完全定下来之前,曹操不打算去结交各地乡绅耆老。

那都是虚的,若是没有切实可行的政令,去结交他们等同于求人出钱粮帮曹操养民养兵,此非长久之计,终究会为人所掣肘,唯有推行良政得到拥戴,方才可以挺直了腰板,让这些人争相来投。

“二位来此,可是政令已商定?”

荀彧和戏志才对视了一眼,拱手道:“黑山降卒共计八万,精简精锐五千之数可以归入各营,其余均无兵甲。”

“能为兵者,不足两万,其余皆是老幼妇孺,主公若是要安置,那至少有半数的人,只能坐等吃食,而不可付出劳力,如此看来,所谓长久之计,并不可行。”

荀彧顿了顿,想到既然情况已如此,不如索性说个明白,他接着叹道:“如是强行安置,将所有登籍之人全数转为屯民,开垦屯田,那么将面临三个问题。”

“一,劳力不均,如劣土耕种良莠不齐,恐成效不佳。”

“二,农具不足、耕力难用,一旦开垦过于劳苦,人丁损耗过甚,依然会发生哗变影响郡内治安,原先百姓亦会恐慌,各地族老名流,亦会口诛笔伐。”

“三,如以上二者不可解决,在下担忧,主公盛名将会被奸人诟病,传为虚名,后抨为暴政。”

曹操沉默了许久,思绪之中不断思索对策,但是却想不到太好的办法,在他看来,开垦屯田,没有不死人的,阳谷可用于开垦田土之地万千,有战时毁坏之农田,有未曾养过的新土,要有所收成,今年一年未必能成,非要二三年之后,方才能卓有成效不可。

文若之言,也不是危言耸听。

自己收治了这么多流民,大胆收降了近十万贼寇,看似收获颇丰,可若是不能真正安置,日后反噬起来也恐怖得很。

很简单,他们打不过所以才归降,归降想要的也就是吃饱饭而已。

喂不饱,那归降的意义就不存在了,鱼死网破就是必然之事。

“文若,接着说,可有对策?”

荀彧未曾开口,戏志才倒是拿出了一份地图,摊开在了桌案上,指着一处道:“主公,寿张、无盐、东平三城,临东平湖,下有大野泽,可将一部分屯民安置于此,同时驻军东平。”

“主公可与鲍相同时禀奏刺史,与刺史商议一番,或许可行。”

“不行。”

曹操遗憾的长叹否定,接着轻声而笑以掩饰尴尬。

他开不了这个口,刘岱也绝对不会买账,东平国相亦是兖州刺史刘岱所在,他实际控制的便是东平国,原本的东郡太守王肱便是他任免,用于侧翼保护东平。

现在卧榻之处换了曹操,他岂能容曹操坐大呢?

鲍信名义上从属于刘岱,但却也是和曹操相交莫逆,两人又都是乱世枭雄,刘岱被夹在中间瑟瑟发抖,更别提开境内耗己粮收治屯民了。

这时,戏志才的眼神之中浮现一抹锐利,凑近了些轻声道:“在下并非让主公与之商议,若是他不愿,不如——”

“亦是不可,”曹操又叹了口气,“志才,东郡之形势,在于袁公,我居东武阳而臧洪居白马,在我之前,他已治东郡二年,袁公表奏我为东郡太守,其实仍有臧洪在侧,为他所用,实际小小东郡,亦是半治。”

曹操坐得笔直,为他们坦言了当下局势,但是却无太多失落神色,眼底暗藏一股涌动的气势,“今我平定黑山,所掌地盘可为东武阳至济阴鄄城,而屯粮之地置于秦亭,你们可知为何?”

突如其来的问话,宛若考校,二人自然不能不重视。

思索片刻,均有所得。

戏志才开口道:“主公欲夺济阴而立足,当驱逐郡守吴资,吴资与徐州陶谦交好,袁氏均不会责怪。”

“不错!”曹操十分欣赏的夸赞道,夹缝中生存,就是如此。

打谁、驱逐谁,与谁相斗,都必须要谋划清楚,在有能力将人踢下床榻的能力前,翻身都要小心些。

荀彧则是接着说道:“故此,明公欲以阳谷为仓,囤积粮食,向南而扩,取自己的地盘,故此才以声名为重、威名为播,取兖州民心为主。”

“说得对!”曹操亦是喜于荀彧的知心,他能如此回答,便是真正知晓自己的用意。

这两人,一人知道吾兵锋之所向,一人深知我方略之所在。

实在是不可多得的贤才也!

“明白了,”两人均是感慨不已,“可安置之事,的确是艰难不已,仍需商议完全之策。”

他们如今的政令,都不能应万全,而最大的问题就是……钱粮不足。

“文若,你可有办法,令而今治下的商贾、豪族,皆争相来资助?”曹操冷不丁的直言相问。

闻言荀彧愣了半晌,一时间不知怎么回答。

什么意思!?争相来资助?就是明公你既想要钱粮,又不想去求人?

想占便宜又不肯拉下脸面?哪有这么好的事。

此刻除却用自家的人脉去游说之外,他暂时没想到别的办法。

“容在下,在下回去深思一番。”

荀彧面色凝重的拱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