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5.牧羊治民,官至御史大夫

卜式出身贫贱,以耕田畜牧为业,但他关心国事,心忧朝廷,愿意把自己辛勤劳作多年的一半家产,无条件捐给政府,以应战争之需,表现出一种超乎个人身份的宽广胸襟和人生境界。在朝廷对他的行为动机产生疑虑,拒绝接受捐献的情况下,他又毫无怨言地将不少财产捐献给地方政府,以解安置移民之急,这种精神当世少有。而当时的富豪都是藏匿财产逃税、与卜式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武帝一方面因战争耗费的确缺钱,但更缺少人人关心国事、为打击外夷而尽心竭力的精神,当他消除了对卜式捐钱动机的疑虑,认清了他真实的思想境界后,就立即决定将他作为推崇的人物,让他尊贵荣耀,希望由此带动世风世情的优化。

汉武帝于是尊卜式为终身长者,召他进宫,任命他为中郎,赐他左庶长的爵位,外加十顷田地,并布告天下,劝勉百姓效仿。一开始卜式不愿做官,武帝说:“我在上林苑饲养了羊,这些羊就交给你去放牧。”卜式这才接受了郎官之职,仍然穿着布衣草鞋去放羊。

过了一年多,这些羊都长得又肥又壮,数目也增加了不少。武帝经过卜式牧羊的地方,大为赞赏。卜式说:“不仅牧羊,治理百姓也是同样的道理。让羊按照时令起居,有危害羊群的羊就剔除出去,不让它影响羊群的生长。”这番话把汉武帝给惊呆了,话糙理不糙,朴素却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于是武帝决定让卜式试着治理一下百姓,任命卜式为缑氏县令,结果缑氏县的百姓反映很好。又让卜式任成皋县令,卜式组织领导漕运,政绩也很突出。武帝认为卜式是个难得的人才,质朴、忠诚又有能力,便派他做齐王太傅,后来又被任命为齐国相。

元鼎五年,南越国丞相吕嘉叛乱,杀掉了南越王赵兴,并袭击汉朝军队。汉武帝于同年秋天调集十万大军,兵分五路大举进攻南越。当时任齐国相的卜式得知后,上书道:“我听说国君忧愁是臣子的耻辱,现南越国反叛,我们父子愿意与齐国善于射击的战士、善于驾船的船夫前往战场,报效国家,尽人臣的责任。”汉武帝再一次被他的爱国情怀深深打动,虽然没有同意卜式的请求,但特别颁布诏书对他进行表彰:“朕听说,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现在国家有难,郡县诸侯没有人肯挺身而出为国家效力,只有齐国相卜式品行高洁,亲自耕田牧羊,关心邻里,帮助兄弟,从不为利益所动。前些年北部边郡有战事,卜式上书捐资助军。去年黄河以西发生水灾,卜式率先带领齐国人捐献粮食。这一次卜式又首发倡议,为国从军,虽然没有参战,但义气发自内心。赐卜式关内侯的爵位,黄金40斤,田地十顷,布告天下。”

诏书颁布后,武帝希望全国上下的官员列侯都能像卜式那样主动请缨,但却没有人参战或捐款响应。当时正值朝廷举行祭献宗庙活动,武帝一怒之下命少府检查各列侯所献黄金,凡重量不足或成色不好的,一律以“不敬”罪加以弹劾,先后106人因此被免去侯爵。不久丞相赵周因“纵容包庇列侯所献黄金重量不足”被逮捕下狱,随后自杀身亡。于是武帝改任御史大夫石庆为丞相,升任卜式为御史大夫,卜式得以位列九卿,成为汉武帝用来教化天下百姓的道德楷模。

卜式出任御史大夫后,多次向汉武帝上书反映盐铁官营的弊端。当时朝廷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把食盐和生铁放入官方专卖的商品行列,导致这两种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昂贵的同时,质量往往得不到保障,以致民间怨声极大。还有船只也要交纳赋税,导致物价昂贵,建议取消。卜式对此问心无愧,在他看来,既然自己当上了大官,就应该为民请命,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好一点。汉武帝当然也知道这两个政策不利于民生,但问题是,如果不这么干,钱从哪里来,他更需要的是帮他搞钱的能人。卜式的建议显然触犯了武帝的利益,武帝对他很不满。第二年武帝要举行封禅大典,趁着这个机会,以卜式不熟悉这类礼仪典章为理由,调任卜式去做了太子太傅,任命兒宽为御史大夫。卜式以高寿在太子太傅任上去世,他是在巨大的荣誉中度过了晚年。

不管是牧羊还是做官,卜式始终都是那个纯朴善良的好人。他是个纯粹的人,不管做什么事,他都是发自内心做他认为对的事情,讲他想讲的话,没有任何的功利心,不求回报。他的善良出自内心,真正的善良是无法伪装的。做一个好人本身就是一个福报,当千年后的我们翻开太史公的《平准书》,似乎仍然可以触摸到那个牧羊人的仁厚、无私、耿直的温度。他证明,即使在“天下争利”的时代,也有人愿做逆流而上的鱼。当公孙弘、桑弘羊们的塑像在庙堂积满香灰,卜式这朵“偶然一现的昙花”,却在青史深处留下超越时代的异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