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12.出使四方,不辱君命

李陵觉得没脸再见苏武,就让妻子送给苏武几十头牛羊。过了许久,时光到了公元前87年秋,李陵又匆匆远赴北海,他对苏武说:“边境俘获汉军俘虏说,汉朝官吏、百姓都穿孝服,皇上驾崩了!”苏武听到这个消息,面向南方嚎啕大哭,哭的呕出血来,又每天早晚哭吊。

昭帝即位,几个月后,匈奴又开始与汉朝和亲。朝廷打听苏武的消息,匈奴谎称苏武已死。后来,昭帝又派来使者,常惠暗中买通匈奴看守,才得以在夜间见到汉使,向汉使陈述了他们的遭遇,并教汉使讨要苏武的计策。第二天,汉使见了单于,对单于说:“苏武没有死,我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射中一只大雁,大雁的脚上有一封信,上面写‘苏武住在荒漠的大水泽边’。”单于大吃一惊,以为是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忙向汉使道歉,把苏武放了。这就是成语“鸿雁传书”的典故。“鸿雁传书”以苏武的忠贞故事为底色,融合自然观察与人文想象,成为中华民族表达思念,坚守信义的经典符号,是中华文化中浪漫主义精神的缩影。

苏武等人就要返回汉朝了,李陵设酒宴为苏武践行。李陵说:“子卿你就要回去了,你在匈奴的事迹将会传颂四海,功绩将会留名青史,光耀于汉廷。即使古代史书所记载的,丹青所描绘的人物,又怎能与你相比!我虽然怯懦、无能,假如朝廷当初宽恕我的罪行,保全我的老母,让我等待机会,像春秋时的曹沫一样,为汉廷再立新功,赎清之前的罪行。可如今我全家已经被杀,成为当世的奇耻大辱,再回去还能留恋什么?算了吧,让你了解我的心罢了!我已成异域之人,今日一别,恐怕再难以相见。”说罢李陵起舞,边舞边歌道:“跋涉万里兮,远渡流沙,为国效死兮,博击胡虏。路已穷尽兮,箭矢全无,将士用命兮,颓势难遏。老母已不在人世!身欲报恩兮,痴心何顾!”歌罢,李陵泪如泉涌,与苏武告别。

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苏武回到了阔别已久的长安,自公元前100年壮年出使,在匈奴被禁19年,回来时已须发全白。除了之前投降匈奴及已经死亡的,随同苏武返回汉朝的仅剩下九人。苏武等以太牢礼祭拜武帝陵寝、祠庙,朝廷任命苏武为典属国,俸禄中两千石,赐钱两百万,公田两顷,宅邸一处。常惠、徐圣、赵终跟被任命为中郎,每人赐帛二百匹。其余六人告老还乡,每人赐钱十万,终身免除傜役。

苏武回到汉朝后,本想安安静静地安享晚年,但由于他在民间享有极高的威望,还是不幸地卷入了政治斗争中。当年与苏武同在未央宫做侍从且交情甚笃的霍光、上官桀都已经贵为昭帝的辅政大臣,而且两人争权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上官桀为了打击霍光,上书弹劾霍光专权,说苏武功劳这么大,才做到典属国,而霍光的手下杨敞没什么功劳,却被提升为搜粟都尉。后来上官桀联合燕王刘旦谋反失败被杀,苏武的儿子苏元也参与其中,被处死。廷尉上书请求逮捕苏武,霍光知道苏武这面旗帜对汉朝的重要意义,便把奏章搁置,只免去苏武的官职。

几年后,昭帝驾崩,苏武与其他朝臣一起拥立宣帝,受赐关內侯,食邑三百户。后来张安世向宣帝推荐苏武,称赞他熟悉朝政,出使匈奴不辱使命。宣帝便多次召见苏武咨政,恢复他典属国之职,兼任右曹,随侍在皇帝左右。宣帝认为苏武是德高望重的老臣,让他每月初一、十五上朝即可,号称祭酒,给予极为优宠的对待。苏武把得到的赏赐全部送给族中兄弟及旧故,家中不留多余的财产,皇后的父亲许广汉和其他大臣们对苏武都很敬重。

苏武老了,儿子在之前的谋反案中被处死,宣帝很同情他,就打听苏武在匈奴还有儿子吗?苏武说:“当年在匈奴时,匈奴妻子生有一子,名通国,还有音讯往来,请求朝廷通过使者送去金、帛,把儿子接回来。”宣帝答应了,并派使臣把苏通国接回来,并任命他为郎官,又任命苏武弟弟的儿子为右曹。宣帝神爵二年,苏武因病去世,享年80多岁,他是在荣耀和尊宠中度过了晚年。

宣帝甘露三年,呼韩邪单于入朝拜谒皇帝,宣帝因“戎狄宾服,思股肱之美”,诏令将辅助自己登上帝位,又辅佐自己治理国家的霍光等11位功臣的画像,悬挂在在未央宫的麒麟阁,苏武位列最末。宣帝认为,这些人功勋卓著,堪为勋臣。他们就像周代辅佐周宣王中兴的方叔、召虎、仲山甫一样,应该受到表彰,以彰显他们在汉朝中兴,辅助朝廷的功绩及贡献。

苏武爱国忠贞的节操不仅使其名著当时,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班固称赞他“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及其故事在历代诗歌、戏曲、小说,美术,音乐、影视等艺术形式中不断被歌咏、演绎。苏武已成为历史长河中一个近似符号的存在,他所象征的,是那份坚毅不屈,誓死不降的气节。苏武的使命感、责任感,对祖国的忠诚和坚贞气节都将使他彪炳史册,获得后世永远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