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讲这个悲剧之前,首先要先了解一下当时的背景。李陵是李广的长子长孙,在李广、卫青、霍去病等将星相继陨落之后,正值汉帝国优秀将领处于青黄不接的尴尬时刻。但此时的汉武帝年近花甲,早已老眼昏花,不复当年的锐利目光,而且疑心病十分严重,感情用事,处理事情极易情绪化。李广利因为妹妹李夫人在汉武帝的后宫十分受宠,被汉武帝任命为新一代的汉军统帅。但李广利根本不会打仗,出征那么多次,全是损兵折将的败仗,战绩十分平庸,根本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统帅,这一切都被李陵看在眼里,也为李陵后面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李陵,字少卿,最初担任侍中兼建章军营监。李陵继承了祖父李广的优秀基因,善于骑射,待人有仁爱之心,谦让下士,有很好的名声。武帝认为李陵具有李广的风范,命他统领八百骑兵。李陵率领这些人深入匈奴境内两千余里,越过居延侦察地形,没有遇到匈奴部队,顺利返回。武帝很欣赏他,提拔他为骑都尉,率领五千名勇士在酒泉郡、张掖郡训练射箭,以防备匈奴。又过了几年,武帝派李广利征伐大宛,派李陵率领汉军五校尉紧随其后。李陵来到塞下,武帝又诏令李陵率领500轻骑兵出敦煌郡,抵达盐水,迎接李广利。返回后驻扎在张掖,屯垦戍边。
天汉二年,武帝派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出酒泉郡,进攻在天山附近活动的匈奴右贤王,同时命令李陵为李广利传输辎重,做后勤保障。这次李陵收到诏令后,顿时就不干了,李广利是什么货色?给这样的人做后勤,简直是侮辱自己。李陵在武台接受召见,向武帝叩头请命:“我率领的屯垦将士,都是荆楚一带的勇士,有很多奇士剑客,力能扼虎,尤其善射。我请求单独成军,作为偏师抵达兰干山以南,分散匈奴主力,而不是仅为貳师将军做后勤服务。”武帝说:“你耻于隶属他人吗?此次征调的军队很多,没有多余的战马给你。”李陵回答:“我不要战马,愿意以少击众,率领5000勇士出征,直捣单于的王庭。”
李陵此话显然是过于激动,步兵在草原这种开阔战场根本无法与骑兵正面较量。当年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也都是采用骑兵大迂回、千里奔袭的办法才击溃匈奴的。要是凭步兵就能打垮匈奴,几十年前的刘邦也不会在白登山被匈奴围困,汉朝也不至于被匈奴压制了几十年。李陵是立功心切,又耻于给李广利打下手,一激动就说了大话。汉武帝非常清楚李陵说的是大话,目的就是想争一个独立出征的机会,但还是很欣赏他的壮志豪言,便答应了他的请求。武帝也清楚如果放任李陵率5000步卒孤军深入,是很危险的,所以同时命令老将路博德在半路接应李陵。
可路博德曾经是汉朝的伏波将军,剿灭南越国的主将,论战功论资质都非李陵可比,怎么会甘心给李陵这个小毛孩做后盾,于是上书武帝:“秋天正是匈奴兵强马壮的时节,不能轻率开战。我请求等到明年春天,我愿意和李陵各率领5000骑兵,从酒泉、张掖出兵,攻打东西浚稽山,必能取胜。”
武帝能想到李陵耻于给李广利当后勤,却想不到路博德也耻于给李陵当后勤,而是怀疑李陵反悔,不敢出兵,私下串通路博德上书。武帝大怒,下诏给路博德:“李陵夸下海口说’愿意以少击众’,我原来想调拨战马给他,但现在匈奴入侵黄河以西,我命令你走河西,在钩营堵截匈奴。”又给李陵下诏:“你率军在九月出发,前进到东浚稽山以南,在那里观察匈奴的动向。如果没有发现匈奴踪迹,沿当年赵破奴走过的路,进抵受降城,在那里休整,然后派人返回报告。还有,你跟路博德都说了些什么?给我写书面报告!”
于是,李陵在仓促间出征了,整个过程暴露出当时两个致命的问题:第一,汉武帝后期,汉军中缺乏一个可以统率全军,号令三军莫敢不从的真正统帅。所以汉军内部,谁也不服谁,在协同作战的时候,都想着自己的利益,各自为战,很难做到一条心。第二,汉武帝晚年疑心病十分严重,已经影响到了对各类事情的正常判断,以致做出不理智的决策。
而当时李陵并不在意,初生牛犊的他意气风发地率领五千步兵,从居延塞出塞,向北走了整整30天,抵达浚稽山安营扎寨,画出所经过的山川地貌,派麾下骑兵陈步乐返回朝廷,向武帝报告。武帝知道李陵率领将士一路上风餐露宿,决心为国家效力,很高兴,提拔陈步乐为郎官。但李陵万万没想到,这是一条有去无回的路,从此他再也回不去,接下来会有一个个厄运,将他一步步地推向了命运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