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逼迫禅让

十二月下旬,成功策反了吕布的王允也并没有就此懈怠,反而是更加卖力地将注意力集中到了刺杀董卓前的布置之中。

一方面,王允在董卓的示意下,为董卓提供加冕称帝的各种必要条件。

另一方面,王允与自己联系上的同谋分子们,也在不断完善后续的刺杀计划。

不仅如此,王允为了最大程度地削弱董卓的势力,他也不仅仅是打着刺杀董卓一人的打算。

在他的谋划之下,董卓麾下那些领兵数万的大将也在董卓的召唤之下,纷纷离开了各自驻防的区域,返回了长安。

……

临近新年,长安的百姓们虽然被董卓霍霍了一整年时间,但只要没有当场死去,百姓们也都会对年末的除夕充满期待。

而即将称帝的董卓,为了让自己称帝的时候在百姓眼中好看一点,也略微克制了一下他的欲望,不再于长安城之中胡作非为。

除此以外,董卓为了自己的颜面着想,还重用了长安城中的城卫兵四处巡逻,避免有违逆他的人在他的加冕仪式上做出大逆不道之举。

在宫廷中,董卓也开始吩咐李儒,对年轻的小皇帝刘协进行一番逼迫和劝说,让小皇帝刘协做好禅让的准备。

出身于皇家的刘协虽然年轻,但他也非常清楚董卓的狼子野心。

无论李儒如何逼迫和欺骗,刘协都一言不发,不愿意答应禅让的要求。

然而,形势比人强,当李儒将毒酒与禅让诏书放在一起时,年仅十来岁的刘协不禁浑身发冷,看着眼前的李儒难以说出话来。

这般阵仗,让刘协很容易就联想到他前任的结局。

那位少帝刘辩,也就是他的兄长,被董卓废除地位后,正是被眼前这个儒士打扮的小人,用毒酒鸠杀的。

而现在李儒将毒酒与诏书放在他的身前,无疑就已经在明示刘协,要么写下那份禅让诏书,要么,就喝下毒酒,换个皇室子弟来当皇帝,然后实行这禅让之举。

这样的逼迫让刘协两股战战,生的欲望和附近一些近臣们的劝说,让刘协最终还是选择了诏书,选择配合董卓的行动,在禅让诏书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李儒则看着眼前的小皇帝,眼神尽是冷漠。

做到这个份上,李儒明白自己绝对是回不了头。

无论是鸠杀少帝,还是逼迫刘协禅让,都可以说是大逆不道之举。

一旦董卓败亡,执掌朝廷大权的换作其他人,他李儒立刻就会迎来诛九族的下场。

好在他与董卓在长安附近的布置足够严密,外面的诸侯们也没有那个能力带着部队攻入长安城中,这才让李儒稳下心神。

不过,先前吕布与董卓一同争夺一个女人的闹剧,让李儒也感到了深深的不安。

他总觉得,那个名为兰英的女人是个祸患,但更多的,李儒还是觉得董卓为了一个女人与吕布产生间隙的自私与荒唐。

想想去年董卓入京时,董卓还能当着朝廷大臣的面,颇有一番雄心壮志。

但仅仅是一年时间,被荣华富贵和权力迷住了双眼的董卓却是一心在长安之中安家,沉迷于享乐之中。

这样的举动,又哪有当初他与董卓相谈甚欢,共谋大业那般的风采。

不仅如此,董卓在经历过数十次刺杀之后,也逐渐变得更加多疑。

即使是作为董卓手下最信任的谋臣的李儒,他的建议也依然难以传达给董卓。

似乎,不知从何时起,董卓已经对李儒开始了不信任。

原本亲密无间的主臣之间,不知何时已经有了一条深深的鸿沟。

事实上,李儒也不是没有怀疑过王允的用心和古怪。

但王允的表现和行为,却无一不在表明他对董卓的忠心,即使是李儒也难以找到王允的破绽。

最近王允表示让董卓称帝,也是迎合了董卓的妄自尊大,完全不像是包藏祸心。

因为以现在董卓的处境,不管董卓是否要逼迫汉帝禅让,关外的诸侯们都依然将董卓视为死敌。

他与董卓能在长安安然无恙,最大的原因还是他们手握十几万凉州兵,让诸侯们不敢来犯。

……

在刘协写好禅让诏书后,李儒拿起诏书,便转身离去。

而刘协则瘫软在自己的龙椅之上,看着离去的李儒有种劫后余生的感觉。

而那些服侍刘协的近臣们,也都纷纷流下了眼泪,对汉室的倾颓和自己的无能为力感到悲哀。

拿到了禅让诏书的李儒也立刻前去董卓府上将诏书献给董卓。

见李儒不负所望地拿到诏书,董卓可以说是欣喜无比,当即令人去招来王允,一同商议接下来禅让与称帝的具体布置和时间。

李儒只是点了点头,并没有多说什么。

他明白董卓已经是心意已决,无论他列出多少称帝的坏处,董卓都不会改变称帝的心思了。

不久后,接到董卓传信的王允也连忙换上衣装,来到了董卓府中。

见到王允后,董卓也是大笑着将好消息告知了王允,并让王允操办后续禅让和称帝的具体事项。

王允也是心头一跳,但表面还是不动声色地应下了董卓的要求。

李儒在此期间不发一言,只是冷冷地看着董卓与王允之间的互动,想要从王允的脸上看出些什么不对的景象。

事实上,自今年三月以来,李儒多次劝说董卓不要再荒唐行事,要勤于政务之类的话语。

但董卓一心享乐,对于李儒的建议只是采纳却不执行,让李儒为此可以说是难受无比。

在多次进言不被采纳后,董卓也对李儒感到了一丝厌烦,最终在七月左右彻底失去了对李儒的信任。

也正是在那个时期,李儒失去了在长安城中的兵权,成为了董卓麾下一个普通的谋士。

失去了兵权和情报能力的李儒能收集到的情报也是大打折扣,即使潜意识中对王允的举动感到了不对,但已经失去了董卓一部分信任的李儒也不可能疑罪从无,去怀疑深受董卓信任的王允了。

宁杀错,不放过,这是李儒在鸠杀完少帝,对抗关外诸侯时展现出的狠绝作风。

当时的他,深受董卓信任,在怀疑太傅袁隗可能帮助袁绍,袁术等人在内部阴谋行事时,他便当即建议董卓诛杀掉弘农郡中的袁氏一族,其行为之狠辣,让整个直隶中的士人们为之胆寒。

但失去了董卓信任的李儒,此时却是无能为力。

即使是一个女人,也比他更受董卓的信任。

……

一番商议之下,王允最终推荐董卓在192年的1月3日让汉帝刘协禅让,然后于1月10日正式登基,加冕为皇帝。

董卓对王允的建议也非常认可,他本人出身于军务,对礼仪之类的事物可以说是一窍不通。

董卓也大大方方地将禅让和登基的事项全部交给了王允进行操办,并吩咐李儒作为王允的副手,来协助王允。

虽然董卓已经很信任王允了,但多疑的吕布还是没有掉以轻心,他依然选择让李儒来制衡王允。

董卓虽然对李儒已经不是很感冒了,但董卓也很清楚,李儒与他是一条绳上的蚂蚱,无论如何,李儒都不可能成为叛徒。

这样的人,他虽然不喜欢对方口中的言语,但却不妨碍他让李儒去监督王允不要搞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