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耳穴作用机制探讨

一、耳穴的中医学机制

耳郭上布满了代表人体全身各部位的穴位。耳穴总的功能是行气活血、疏通经络、调节阴阳平衡,其诊治作用是通过经络系统来实现的。中医医学认为,耳与十二经脉的关系十分密切,十二经脉直接或间接地与耳发生联系。从经脉循行的规律来看,六条阳经或直入耳中,或布于耳周;六条阴经则通过络脉与耳相联,或通过经别与阳经相合后上达于耳。在《黄帝内经》中有关于耳的记述,如《素问·缪刺论》中记载:“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记载:“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四通八达,联系内外,沟通表里。人体的脏腑、器官、孔窍以及皮肉筋骨等组织通过经络连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的庞大系统。人体发生病变时,相应部位的经络就会气血运行不畅,甚至壅塞不通,致使脏腑之间的精气不能变通、相互资助,脏腑的精气不能滋养有关组织。同时,病气还可通过经络向外传达,将病变反映到体表的相应部位上来。

中医学认为,耳与脏腑有着极为密切的生理关系,耳穴与各内脏之间不仅存在相关性,而且具有相对特异性。元代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云:“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有络于耳者。”耳居空窍,内通脏腑,此书奠定了耳与五脏六腑相联系的理论基础。

心、肝、脾、肺、肾五脏之精气都通过经络上注于耳,故耳才能闻声响。由于耳与经络脏腑有如此密切的联系,因此人体任何一处发生病变,都会通过经络反映到耳穴区。那么,通过对这些有关的耳穴进行按摩等刺激,使通往病灶的经络气血畅通,以推动、驱散病灶中郁滞的气血和病气,从而使阴阳恢复平衡,达到预防和痊愈疾病的目的。

使用耳穴防治疾病、美容、抗衰老,在于祛除邪气、扶补正气、调整阴阳、泄其有余、补其不足、调其不和而复其治。古人云:“人有三宝:精、气、神”。所谓精,是指人体中的精、血、液等各种物质,它是构成人体,维持和营养人体的生命活动的基础。所谓气,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流通着的微小的营养物质,二是指推动脏腑器官活动的动力。气亦需靠呼吸自然界的空气和呼吸水谷精微之气来化生和补充。所谓神,是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感觉运动的主司,是人体活动的根本体现,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精、气、神三者之间,虽各有殊,但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精充、气足、神全乃是健康长寿的保证;精亏、气虚、神耗则是衰老多病的原因。

精不足,则人体内精血、津液缺乏;心肌、动脉得不到滋养,而容易硬化;肌肤、骨骼得不到濡润,而易于枯槁皱褶,关节运动不灵;耳目失于润养,则耳不聪、目不明。

气不足,则脏腑功能减退,气血运行不畅,在心则导致心气不足,心血瘀阻而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在肺则导致肺气不足,痰湿阻滞,则发生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在胃肠则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而发生消化不良、便秘等。

神不足,则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质功能减退,人的思维意识活动失调,精神情志变化失常,故老年人常有多疑善忧、言语失误、失眠、健忘等表现。

由此可见,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关键。而注意保养精、气、神,则是摄生抗衰的重要环节,如刺激耳穴,包括按摩耳穴的方法就在于调神、提气。我国医学认为:“生死之道,以气为本。”精、气、神三者之间气是根蒂,“摩熨耳目,以助真气”就是这个道理。

二、耳穴现代医学机制的探讨

(一)生物全息律学说

生物全息律是中国学者“全息生物学”创始人,山东大学的张颖清教授在1973年发现并提出来的,他发现人的第二掌骨恰像是整个人体的缩影——第二掌骨侧全息穴位群,即第二掌骨侧穴位的分布与人体各个部位和器官一一对应。根据压痛点的有无和位置,可判断有无病症及疼痛部位。在痛点上针刺或按摩,便可治疗与人体相对应部位的疾病。他还提出人体任何一肢节系统,都有着与第二掌骨侧相同的穴位分布规律,都是人体的缩影,耳郭恰好包含了人体最完整的信息。之后他在研究了大量的生物现象和生物学事实的基础上,提出了“全息胚”的概念,创立了“全息胚学说”。

中国古代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和《难经》中关于“脉诊”“尺肤诊法”“面诊”“脐诊”等多处文字记载,均体现了“局部包含整体”的全息思想,与“全息胚”概念不谋而合。

该学说认为,一个生物体由处于不同发育阶段和具有不同特化的多重“全息胚”组成。在生物体中,整体是发育程度最高的“全息胚”,细胞是发育程度最低的“全息胚”。真正的胚胎是“全息胚”的特例,而一般的“全息胚”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与周围有相对明确的边界和相对独立的部分。全息胚内部又有结构和功能的相对完整性,其中高一级的“全息胚”中又包含低一级的“全息胚”,一级套一级。人体的耳郭,在形态上与人的早期胚胎相似,其形象常被称为“倒立的胎儿”,“全息胚”与“胚胎倒置”的概念也不谋而合。

耳郭包含人体全身全部的信息,即耳郭与整个机体是“信息最全的”。耳穴的定位也基本上可以按照这种信息全等的规律定位。现在有人称耳穴医学为“全息耳穴”“耳全息医学”等。

(二)胚胎倒置学说

1950年,法国的诺吉尔博士提出“倒置胎儿”的耳穴分布规律。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七窍,甚至更小的部位,在耳郭上都有其相应的部位。耳郭就像一个头朝下,臀部朝上倒蜷缩在母体子宫中的胎儿的缩影一样,耳穴的分布规律完全与生物全息律一致,倒置胎儿形象如图1所示。因此,生物全息律为耳穴犹如一个“倒置胎儿”的理论找到了归宿。

图1 倒置胎儿形象示意图

一种疾病可能在耳穴产生多个阳性反应点。按生物全息律分析,一个阳性反应区可与病灶直接联系,其他耳穴的反应是间接联系。因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器官协调地进行活动,所以,当某一器官发生了疾病,常常影响到与其相关的器官活动。因此,在耳穴不但产生相应部位的阳性反应,而且与其相关的对应部位也出现阳性反应,即一种疾病体现多个耳穴阳性反应。

根据生物全息律原理,耳穴不但可以传达和反映出人体各部位的健康信息,还可以将各种刺激信号传到相应部位,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调节过程,使各项生理指标达到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三)免疫学说

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和免疫反应规律的一门学科。40年来的大量实验研究表明,刺激耳穴可以调整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从而能够治疗疾病,达到强身健体之效。

目前有资料表明,衰老可以使人体免疫力逐渐降低,患病概率增高。提高免疫力在防病、抗衰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此外,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还显示出疾病及衰老与细胞功能低下有关;刺激耳穴可以调整细胞功能,促进细胞的各种酶代谢恢复平衡,还可以促进细胞的合成和分解代谢逐渐恢复平衡,调整细胞内环境的平衡与稳定,从而延缓衰老。免疫机制有以下8点。

1. 耳郭的血液供应相当丰富,主要来自耳郭动脉和静脉。耳郭动脉来自颈外动脉的耳后动脉和颞浅动脉,颞浅动脉也有一小分支分布于耳郭。这些小血管在耳郭深部沿软骨走行。耳郭静脉起于耳郭的浅层,然后汇集成几支较大的静脉,与同名动脉相伴而行。耳后静脉和颞浅静脉注入颈外静脉。耳郭的淋巴管比较丰富,多呈网状,耳郭的淋巴液通过淋巴管分别注入耳郭周围的淋巴结。

2. 耳针与胆碱能抗炎通路,迷走神经的传出冲动在网状内皮组织中的巨噬细胞附近释放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与免疫细胞上的乙酰胆碱能受体特异性结合,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经典生理学认为,自主神经系统通过感觉性投射向中枢神经系统传输机体功能状态信号,中枢神经系统通过神经输出调节心率、血压、消化、体温、器官灌流及血糖水平,从而维持机体内稳状态。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机体神经系统存在一个能快速控制细胞因子释放的反射性抗炎通路,即胆碱能抗炎通路。

3. 迷走神经是第10对脑神经,是自主神经系统中副交感神经的主要构成部分,包括感觉传入和运动传出纤维。传出性迷走神经起源于延髓,分布于内脏器官。迷走神经通过其主要神经递质调控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如心率、支气管收缩、胃肠功能等。

4. 在治疗炎症的实验研究中,研究者注意到,刺激迷走神经可以有效抑制炎症的发生。有学者发现,副交感神经的主要递质乙酰胆碱在体外能有效的抑制内毒素刺激巨噬细胞释放TNF-α的效应;刺激迷走神经传出可抑制大鼠内毒素血症时出现的全身炎症反应。后续的研究表明,迷走神经信号能在多种疾病的实验模型中抑制细胞因子活动,其中包括局部缺血、失血性休克、心肌缺血、肠梗阻、关节炎以及胰腺炎。然而,迷走神经刺激并没有改变抗炎因子的水平。这些结果为临床上采用迷走神经刺激治疗炎症提供了实验依据。

5. 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对调节先天性免疫反应及控制炎症至关重要。胆碱能抗炎通路是一种生理性神经免疫调节途径的免疫机制,它调节着先天免疫功能,并控制炎症。与传统的体液抗炎通路相比,胆碱能抗炎通路更加直接、迅速、高效,并且可以同时抑制多种炎症因子,具有更多优势。

6. 耳针在治疗免疫系统疾病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胆碱能抗炎通路的发现是免疫调节机制研究的重大突破。

7. 胆碱能抗炎通路可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合成与释放,采用耳穴贴压疗法调节机体免疫力多用于肺穴、肠穴、脾穴、肾穴等耳穴,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溃疡性结肠炎、变态反应性鼻炎等多种免疫系统疾病。以上研究选取的耳穴主要位于耳郭的耳甲艇和耳甲腔部位,这与耳甲—迷走神经刺激区域基本一致。这些临床报道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刺激耳甲区具有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这种作用机制我们称为耳甲—迷走免疫调节机制。

8. 耳针能够通过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来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并抑制炎症反应。电针耳甲区在治疗其他迷走神经相关疾病中有显著疗效,说明这种方法可用于治疗免疫系统疾病。

有人通过使用相关仪器扫描的方法,研究刺激穴位对大脑皮质的影响,证明刺激可以加强健康皮质细胞的活动能力,增强其兴奋与抑制过程;在出现病理变化的情况下,刺激穴位能调整并增强大脑皮质的兴奋性与抑制过程的力量和灵活性,使之恢复到正常的生理平衡状态。刺激耳穴能提高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不但能纠正内分泌系统紊乱,还能防止内分泌腺体功能衰退。刺激耳穴后作用于丘脑和大脑的良性刺激,能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思维敏捷,有利于增强体力、消除疲劳,具有保健防病抗衰老的作用。

(四)神经体液学说

神经系统是身体内部的主导系统。完整的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的支配调节,各组织器官系统之间才能互相联系、协调统一,进行各种功能活动。耳郭有丰富的神经分布,上述神经在真皮内形成较密的神经网。尤其有意义的是,专门支配内脏和腺体功能活动的迷走神经在全身各部位均无分布,唯独耳郭有其分布,这意味着耳穴与内脏、腺体的联系较为密切。由于耳郭分布有丰富的神经网,因此,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有高度的敏感性。

耳穴的良性刺激对全身各组织器官所引起的效应,在相当程度上是通过神经体液的综合调节作用而实现的。人体功能的状态一个突出特点是双向调节作用。所谓双向调节作用,通俗地说,如果功能处于亢进、紧张者,则可以使之适当抑制、放松;如果处于衰退、低下者,则可以使之适当促进、提高,以恢复到正常状态。例如,神经衰弱者属于兴奋型的,表现为情绪不安、易怒、失眠等,刺激耳穴可使之心情安定、容易入睡、提升睡眠质量;属于抑制型者,表现为精神困倦、情绪低下、多睡而睡眠差,刺激耳穴可使之精神兴奋、睡眠时间缩短但质好。又如胃下垂者或胃痉挛者,前者是胃肌张力不足,后者是肌张力过度;通过刺激耳穴,胃下垂者胃肌张力增强,胃痉挛者胃肌张力减弱(松弛)。

耳穴刺激还具有解毒、增强免疫力、消炎、镇痛的功效。上海市耳针协作小组在家犬实验性软组织炎的研究中,证实了此说法。

1. 耳郭的神经支配十分丰富,有来自脊神经颈丛的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来自脑神经的三叉神经(耳颞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的分支,以及随颈外动脉而来的交感神经。上述神经分布在耳郭皮肤中还表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1)各神经之间有丰富的吻合分支;

(2)各神经分支在多处形成相互重叠的网状结构,如耳甲神经丛和三角窝神经丛。正因为这些神经网的存在,耳穴的作用不是单纯某一支神经支配发挥作用,而是支配某一区域的整个神经脉络共同发挥的作用。

2. 耳郭的神经分布情况如下。

(1)有来自脊神经颈丛的耳大神经、枕小神经;

(2)有来自脑神经的耳颞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

(3)有来自颈动脉的交感神经。

(4)耳郭—迷走神经反射与现象:迷走神经耳支反射属于躯体—内脏反射性质,自主神经参与其中。刺激外耳道或耳甲区可以激活迷走神经耳支,进而引起类似于副交感神经紧张的效应。此前曾报道过一例患者因冲洗耳道而导致脉搏停搏、心音消失、呼吸急促喘息的现象。迷走神经有感觉纤维并分布于耳道和鼓膜,传出纤维分布于心脏,有抑制其活动的作用。造成喘息性呼吸的原因是,喉和支气管的肌肉痉挛导致呼吸加深,这也是由于刺激了迷走神经所致。有学者叙述过一个案例,一例在麻醉状态下接受耳窥器插入和鼓膜切开术的儿科患者,刺激耳道时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和室性早搏。还有学者总结出8种与耳道有关的反射,并认为联系外耳道皮肤刺激和内脏器官(包括胃、食管、肺、心脏、子宫和性器官)之间反射的桥梁是迷走神经耳支。

3. 耳穴与神经的关系。

通过对耳穴神经解剖和组织切片的研究,发现耳郭上有来自脊神经丛的耳大神经、枕小神经;来自脑神经的耳颞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来自颈动脉的交感神经。人体内脏在耳郭上相应部位的反应点,恰恰都在迷走神经耳支的分区内;不仅迷走神经支配的耳穴具有反映和治疗内脏疾病的特性,非迷走神经分布的某些耳穴亦具有类似功能。

(1)经过实验研究发现:人体某部位患病时,在相应耳穴上会出现导电量增高的良导点。注射抑制交感神经的药物后,耳穴上导电量则会降低;注射抑制副交感神经的药物后,交感神经相对兴奋,其导电量又会增高。例如,对切断颈交感神经的家兔,观察其耳穴低电阻点的形成,并没有显示出明显的直接效果。可见,针刺耳穴所产生的效应与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是分不开的。例如,当切除猴子的大脑皮质后,其压痛反应仍存在,但反应程度有所减轻。

(2)临床研究发现:有学者用耳穴针刺法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认为刺激耳部相关穴位可刺激大脑皮质,通过反射弧使迷走神经抑制,缓解膈肌痉挛而达到抑制呃逆的目的。很多学者均认为,耳穴针刺可调节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现代医学认为,神经是耳郭与内脏联系的主要途径,耳针通过刺激耳郭上的神经,发挥双向调节作用,纠正机体失衡状态,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4. 神经—体液机制有以下2种研究。

(1)有学者经过实验和研究发现,通过免疫测定,在针刺后防御反应中,各种免疫因素广泛地被调动。针刺耳穴后谷胱甘肽、黏蛋白含量降低,丙种球蛋白、T淋巴细胞含量增高,说明耳针的效应与体液分泌是密切相关的。同时,证明刺激耳穴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并且还发现针刺耳穴可降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浓度。

(2)通过临床研究,有学者认为刺激耳穴可有效提高血清中β-内啡肽的含量,调节中枢神经递质的分泌;提高卵巢功能,延缓衰退,提高雌二醇水平;并认为耳穴贴压可直接调节下丘脑的功能,或间接通过提高雌激素的含量来影响下丘脑对β-内啡肽的分泌。实验研究还发现耳针具有促进胰岛素分泌、降血糖的作用。耳穴电针法刺激心、肝、脾对应的耳穴,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明显改善,说明耳针刺激有改善血液黏稠度的作用。相关研究认为耳穴良性刺激传至相应的神经元后,神经—体液发生了改变。以上研究说明,现代医学认为耳针通过神经和神经—体液途径,可调节机体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

5. 神经末梢和感受器耳郭上2/3为软骨支架,换言之,软骨是构成耳郭的主要组织。在软骨基质内未见神经纤维,而在软骨膜及靠近软骨的皮下组织中存在着较多的神经纤维,且多与血管伴行,越靠近表皮神经纤维分支越细,最后成为游离神经末梢。经研究发现,耳郭背面的神经纤维数和神经末梢多于耳郭正面。

(五)其他机制与学说

国内外关于耳针作用原理的学说包括生物电学说、生物控制论学说、生物全息律学说、闸门控制学说和德尔他反射学说等。

1. 生物电学说

当组织器官有病变时,其异常的生物电沿经络通道反应到耳穴,表现为某耳穴电阻降低。针刺这些耳穴,所产生的电位差和创伤电流又沿经络传输送组织或器官,起到治疗或缓解疾病的作用。

2. 生物控制论学说

该学说包括“人体控制论”“针麻—多级协调控制过程”“经络—人体控制系统”等新学说。该学说认为耳针作用原理包括扰动补偿和阈值控制,但不排斥神经、体液、经络、藏象等学说的理论与实验。

3. 闸门控制学说

该学说认为中枢神经系统在接受伤害性刺激时,会根据当时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做出主动的应答,或使疼痛加重,或使疼痛减轻。这可以解释为通过耳针镇痛的机制。

4. 德尔他反射学说

该学说是用胶布将电子测温计探头固定在耳郭的手穴、足穴、膝穴、腹穴等穴区上,每次固定一个探头,待测温计指针稳定后,用针刺激双手或足、膝等部位,经过10~15秒,见到耳郭上与受刺激部位对应的区域皮肤温度升高。同样,刺激耳郭某穴区亦可在对应的身体部位上出现皮温升高,说明德尔他反射通路的存在。这种躯体与内脏、中枢、耳郭间的通路是双向反射路径,这种反射路径不仅是耳针疗法的基本反射通路,也是其他穴位刺激疗法的生理学基础。实验显示,身体上的部位与其相应的耳穴犹如钥匙和锁孔一样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