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心理探索的肇始

罗洛·梅的小学、中学和最初上的大学都位于密歇根州。他在密歇根州立农业与实用科学学院(Michigan State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Applied Science,1955年改为密歇根州立大学)上大学时主修的是英语,这和他青年时代对文学与艺术的兴趣是分不开的,而且这种兴趣始终伴随着他,在他后来的一系列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是,由于他在密歇根州立农业与实用科学学院里担任了一份激进的学生杂志的编辑,经常在杂志上刊发一些比较激进的文章,不久他就受到校方的注意,被勒令退学了。在此之后,罗洛·梅转学到俄亥俄州的欧柏林学院(Oberlin College),在艺术系学习绘画,并于1930年在该校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经过大学时代系统的美术训练,他对绘画的兴趣愈益浓厚。从欧柏林学院毕业后,罗洛·梅参加了一个由艺术家组成的旅行团,游历欧洲各国,进行绘画创作和研究自然艺术。他走过的这一段历程非常类似美国新精神分析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1902—1994)在罗洛·梅之前10年的欧洲经历。1920年,埃里克森曾在高中毕业后周游欧洲。他想成为一名艺术家,曾举办过画展。但他在欧洲结识了精神分析创立者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1895—1982),虽然最终埃里克森没有成为艺术家,但在安娜的训练下,他成为一名精神分析师。罗洛·梅在希腊教了三年英语,但他对这段教学经历的感受并不愉快,后来他在欧洲绘画、旅游期间参加了个体心理学创立者、精神分析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组织的暑期研讨班,这使他走上了心理咨询和治疗之路。

1931年,罗洛·梅先在希腊北部港口城市萨洛尼卡市的安纳托利亚学院(Anatolia College,这是美国人在希腊开办的一所学校)里教授英语,从事这项工作使他有时间和费用到欧洲其他国家旅游、绘画以及参观画廊和博物馆等。他游遍了整个希腊,还到过奥地利、波兰、土耳其和罗马尼亚等国家考察原始民族,研究他们本土原生的、非学术性的自然艺术。这些旅游和考察的经历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视野。但是,在欧洲的第二年,罗洛·梅觉得自己的心绪似乎有些紊乱,他开始感到心灵非常空虚和孤独,对人生充满了困惑和迷茫。平时只有他们几位美国教师在一起,而希腊的学生们似乎并不太喜欢他们,他想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以摆脱这种心理困境,但他越是努力地工作,就越是感到心烦意乱。虽然古希腊文化艺术的奇迹使他兴趣盎然,但那些偶然的旅游仍然无法有效地解除他的孤独感。在罗洛·梅晚年出版的《我对美的追求》(My Quest for Beauty,1985)一书中,他对自己的这段人生经历做了透彻的心理反思:

终于在第二年春天,我患了可以委婉地称之为“精神崩溃”的病。这简直意味着我赖以工作和生活的那些规律、原则、价值观都再也不能满足需要了。我感到疲劳至极,不得不卧床休息了两个星期,以便获得足够的能量来继续我的教学。我在大学时就学过许多心理学课程,知道这些症状意味着我的整个生活方式出现问题了。我必须为我的生活找到某些新的目标和目的,并且放弃我那种道德说教的、略带僵化的存在方式。在当今时代的美国,我可能就会去找心理治疗师了,但当时是1931年,我处在只有少数人讲我这种语言的心理学早期文化中。我能怎么办呢?[1]

大约从这时起,罗洛·梅开始注意倾听他那发自内心的声音。在他听来,这是一个向他谈论美的内在声音。他说:“当我听到了这个声音,我就觉得我以前的全部生活方式似乎都土崩瓦解了。”[2]实际上,我们可以把他的这段时期视为进行内在心理探寻的肇始。

对罗洛·梅青年时代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另一个事件是他与精神分析学派的早期代表、个体心理学的创立者阿德勒的联系与交往。1932年6月,罗洛·梅参加了在维也纳山区的一个避暑胜地举办的阿德勒暑期研讨班。在这里他有幸和阿德勒一起“研究、交流和进行亲密的讨论”。两人甚至一度朝夕相处,经常在一起促膝长谈。尽管后来罗洛·梅也表示对阿德勒那种“过分简单化和笼统”的观点持不同看法,但罗洛·梅在当时非常欣赏阿德勒的观点,后者关于人类行为、人类本性等方面的诸多见解给了罗洛·梅很多启发。三年的欧洲之行和他个人的生活体验使他意识到人类本性中悲剧性的一面,或许这种悲观色彩与精神分析的性恶论观念有不可分割的关联。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三年的欧洲之行是促使他把兴趣转向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