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挥师北进

初尝败绩

要想起义,光靠自己的这支队伍肯定是不够的,还得扩大队伍规模。因此,早在制订起义计划时,刘就派出了刘嘉去联络绿林军,商议结盟一事。

那么此时的绿林军混得如何呢?

四个字:惨不忍睹!

故事还得从头说起。在王匡和王凤的带领下,绿林军不断接纳逃难来的流民,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绿林军的人数已经增长到八千多人,势力范围越来越大。

王莽得知绿林起义的消息后,立即派了两万官兵去镇压,不料被绿林军打得落荒而逃。王莽忧心如焚,绿林军则趁这次获胜的时机,又占领了不少地盘,释放囚犯,开仓放粮,得到了百姓的一致拥护。更多的人投奔绿林,起义军的人数很快就突破了五万人。

就在绿林军队伍扩张之际,一场可怕的灾难降临到了绿林山。

瘟疫。

纵观历史,瘟疫是比战争更可怕的灾难。这场瘟疫使盘踞绿林山的绿林军遭受了灭顶之灾,短短数日之内,绿林军因感染瘟疫而死者过半,尸横遍野。

这个沉重的打击,使得绿林军内部产生了分裂,王常、成丹等人率领一部分人马,向西面的南郡移动,称为下江兵;王凤、王匡、马武等人率领一部分人马,向北进入南阳,称新市兵。

在刘嘉的多方联络和协调下,新市兵和平林兵同意跟刘结盟,共举大事!

现在绿林军和柱天军已经合并,我们将其统称为汉军。

再说刘这边,经过初步商议,起义军决定北上,目标直指南阳首府宛城。

的这支起义队伍主要由刘氏宗族、门客及南阳豪杰组成,总人数约有七八千人,其中大部分为老弱妇孺。没办法,造反可是诛九族的大罪,这一步迈出去,再无回头路,把家人留在老家,必死无疑,所以只能拖家带口,随军出征。比如邓晨,他就是带着全家老小从新野赶来的。

这样一来,柱天都部的队伍看似庞大,可战斗人员其实只有两三千人。

带着家人随军出征,既有好处,也有弊端。

好处是,每一战,大伙儿都会充分发挥拼命三郎的精神跟官兵死磕,因为一旦战败,不仅自己会没命,身后的家人也难逃厄运。

弊端是,拖家带口,行军速度太慢,即便是打了胜仗,对手逃走了,他们也不敢丢下家人,乘胜追击。

起义军浩浩荡荡出发了,远远望去,实在是有些寒酸。部队既没有统一的军装,也没有统一的盔甲,一个个都穿着破衣烂衫,补丁上打着补丁。由于赶路匆忙,大伙儿身上满是尘土,其状比逃难的流民好不了多少。

再看他们手里的武器,走在队伍前面的战斗人员,手中还有一杆长矛,可后面的人就没这待遇了,有的肩上扛着锄头,有的腰间别着镰刀,还有的拎着棍棒、耙子,五花八门。

队伍中,能骑马的人掰着指头都能数过来,即便是刘秀,都没有战马可骑,只能骑着一头牛赶路。

刘秀骑牛起兵反莽,后来还被传为了一段佳话。

稀稀拉拉跟在后面的,则是老弱妇孺等家眷。七八千人拉开了一长溜,行军速度也上不去。所以长聚虽与舂陵近在咫尺,队伍也走了好一阵才抵达。

好在起义军进展顺利,在新市兵和平林兵的协助下,联军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攻克了长聚、唐子乡、新野、湖阳、棘阳,队伍也如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

每一场战斗结束,众人加紧清理战场,收集武器、盔甲、辎重,当然,还有最为重要的战马。刘秀也终于获得了一匹马,有了自己的专属坐骑。

此时的起义军在经历一连串的胜利后,头脑开始发热,迫不及待地向宛城进发了。

从棘阳到宛城,要途经一个叫小长安聚的地方。他们不会想到,就在这里,联军将遭遇起义以来的第一场失利。

当起义军行进到小长安聚时,天色阴沉沉的,远处一片雾蒙蒙,刘秀本能地感到了一丝担忧。

这场雾,刚开始还只是朦朦胧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浓,放眼望去,七八步开外的地方已是白茫茫的一片,什么都看不清楚。

刘秀想去找大哥刘,劝他等雾散了再进军。不料就在此时,前方雾气中突然出现一道黑影,前方的士卒还没看清楚,胸膛已然被一支锋利的长矛刺穿。紧接着,又有不少黑影从迷雾中出来,披甲执戈,军装皆为黑褐色。

“有埋伏!”

刘秀大声示警,但此时的队伍已陷入混乱之中,人人都在想方设法逃命。两侧迷雾中冲出来无数官兵,手持长矛,见人就刺,逢人就杀,尖叫声、拼杀声、惨叫声、哀号声连成了一片。

战争来得如此突然,汉军毫无防备,与埋伏在小长安聚的新莽大军来了个激情大碰撞。官兵们横冲直撞,见人就杀,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幼,只要看到不是自己人,立刻冲上去用长矛刺死。起义军多是新兵蛋子,哪里是正规军的对手?

刘秀在砍翻蜂拥而来的几个官兵后,身子已经麻木了,持剑的手更是抖动个不停。放眼望去,汉军一败涂地,必须赶紧突围!

重重包围中,刘秀满身是血,硬是杀出了一条血路。途中刘秀遇到了妹妹刘伯姬,兄妹二人同骑一匹马,仓皇逃命,沿途又碰到二姐刘元及三个外甥女。

“二姐——”

刘秀探出手臂抓住二姐的衣服,想把她硬拉到马上,可是已经来不及了,一支长矛刺穿了她的身躯,她的身子软绵绵地倒了下去。

刘秀厉声嘶吼,想去救三个外甥女,可四周的官兵又围攻上来,刘秀左冲右突,还是无法相救,只能眼睁睁看着她们被官兵包围。

长矛齐举,噗噗噗地落在三个外甥女身上,血花四溅,染红了衣裳,也染红了刘秀的双眼。

刘秀大吼一声,嗓子眼儿发甜,噗地喷出一口血。

此时的他,脑中只剩下一个念头:自己可以死,必须让小妹活下去!

他麻木地劈砍着周围的官兵,可是敌人实在太多了,杀了一波,还有一波,犹如潮水一般,看不到尽头。

正当刘秀和刘伯姬深陷重围时,一大群柱天都部将士从后面杀了上来,为首的正是大哥刘

“大哥——”

刘伯姬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刘秀的身体仿佛已被抽干,从马上栽了下来。

看着处于半昏迷状态,已然变成血人的三弟,再看看早已哭成泪人的小妹,刘肝胆欲裂,他很想冲进去大杀一场,却被周围人死死拉住,只得向外冲杀,一路收拢汉军将士和家眷,向南溃逃。

这一战,刘领导的起义军输得很惨,数万人的队伍,最后逃回到棘阳的只剩下三千来人,每个人身上都挂了彩,轻者伤口只有两三处,重者身上伤口一二十处。

柱天都部自起兵反莽以来,一路都非常顺利,先取长聚,后下棘阳,无论大仗、小仗,都打得顺风顺水,根本不知败为何物。当然,起义军前期之所以会如此顺利,是因为当地守军不多,根本没有什么战斗力。听闻义军来攻,他们要么闻风而逃,要么象征性地抵抗一下就跑路了。

这一次,遇上了南阳太守甄阜和属正梁丘赐的正规军,起义军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弊端立马就暴露了出来,猝临强敌,所有人都是各自为战,或者带自己的家人逃出虎口,根本没有抱成一团。

柱天都部被打回了原形,败得一塌糊涂,险些全军覆没。刘秀的二哥刘仲、二姐刘元及三位小外甥女、数十位本家叔伯兄弟悉数被杀。

这就是起义的代价!

血淋淋的事实浇醒了刘秀:战争是残酷的,麻痹大意的代价就是死亡!

然而,刘秀不能停下脚步,他只能继续走下去。这是一条不能回头的路,要么功成名就,要么身败名裂。这条路上遍地荆棘,会失去很多东西,亲情、爱情、友情;会遭遇很多背叛;会彷徨,会无助,但擦干眼泪,只能头也不回地继续走下去。

没有为什么,如果非要问,只有一句话: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在此之前,刘秀虽然家中遭遇变故,也曾赴长安求学,去宛城卖谷,有过丰富的社会经验,但实在算不得勇士。此时此刻,在经历过战争的洗礼后,刘秀才真正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和现实的无奈。

起义军士气低落,退到了棘阳,来不及悲伤,他们就收到了一个消息:甄阜、梁丘赐集结了南阳郡几乎所有部队,共计十余万人,准备将义军连根拔除!

棘阳城内,刘焦躁不安。部队吃了亏,士气很消沉,更棘手的是,汉军内部开始闹分裂了。

前面说过,汉军主要由刘氏宗族子弟、南阳豪杰和绿林军组成,双方虽然暂时结了盟,但有着本质的区别。

绿林军基本上是由流民组成,习惯于四处流窜,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他们的目标很简单,吃饱饭就行,至于打到哪里,他们并不关心。眼看甄阜、梁丘赐的大军已经逼近棘阳,王凤﹑陈牧等绿林军首领便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

在他们看来,刘兄弟想的是攻城略地,光复大汉;自己是江湖草莽,想的是啸聚山林,填饱肚子,双方根本不是一路人,不如就此散伙,你取你的西经,我回我的高老庄,咱们就此别过,各奔前途。

很头疼,流民就是流民,没有一点组织性和纪律性。脆弱的汉军联盟眼看便要土崩瓦解,刘心急如焚,怎么办?

部队绝对不能散,如果分开,大家全部都得完蛋,只有抱成团,才有继续生存下去的机会。刘何尝不知流民武装之难伺候?但凡有其他机会,他也绝不会跟这种无组织、无纪律的流民合作,但眼下实在别无他法,只能委曲求全,安抚流民军。

紧急关头,刘得知了一个好消息:下江兵首领王常率领五千人马,眼下正驻扎在宜秋聚。

听到这个消息,刘不禁大喜过望,立即有了主意。

半年前,由于突发瘟疫,绿林军散伙,分为两拨:王匡、王凤等人的新市兵北入南阳,与刘结盟;王常、张卬率领的下江兵西入南郡。下江兵运气比较背,遇到王莽手下最得力的大将严尤、陈茂的阻击,大败。

王常、成丹、张卬等人只得收拾残兵,进入蒌溪打游击,等王莽的部队撤了又出来扩张地盘。下江兵约有五千人,虽然人数不算太多,但王常等人与莽军打游击,互有胜负,彼时正好驻扎在南阳郡宜秋聚一带,离棘阳不远。

、刘秀、李通三人一合计,如果能前去说服他们入伙,必能增强起义军的实力,与官兵决一死战。

情况紧急,三人连夜赶到宜秋聚,与下江军商议联合大计。

下江兵有三个首领,其中主事的是王常。王莽末年,王常为了给弟弟报仇,杀人之后亡命江夏,成了一名江洋大盗。此后各地民变四起,王常顺利加入绿林军,很快便成为重要首领。

和其余目光短浅、只知享乐的流民首领不同,王常性情慷慨豪爽,深谙世事,见识深远。他早慕南阳刘大名,得知刘亲自登门来访,主动迎接,热情款待。

一见面,王常就被刘身上的领袖气质所折服,于是越发倾心,认定刘能成大事,可堪托付。

两人意气相投,王常当即说道:“王莽残酷暴虐,百姓思念汉朝,天下豪杰并起。如果刘氏复兴,阁下即是真主,我愿奋举义兵,挺身而出,为复兴汉室效一份力!”

王常如此坦诚,刘也深受感动:“如果将来大功告成,我刘伯升岂敢独自享受?愿与将军共富贵!”

屋外天寒地冻,屋内双方把酒言欢。

这一幕都被站在一旁的刘秀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多年以后,刘秀称帝,王常带着妻子儿女来到洛阳投奔他,重情重义的刘秀激动地对他说:“我经常想起从前和你一起经历的艰险,无一日敢忘!”

等人乘兴而归。

王常虽然是大当家,但身边还有成丹与张卬,这两人对投奔刘并不买账。他俩认为,大丈夫既然起事,就应该自己说了算,为何要跑去受别人的控制?

王常从容地给他们做思想工作:“王莽为政苛刻残暴,百姓流离失所,人心日丧,其灭亡指日可待。百姓思念汉朝,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趁机迅速崛起。民心怨恨的,上天一定会将其铲除;民心盼望的,上天一定会赐予福气。要做大事,就必须上合天意,下顺民心,才能大功告成,如果总是觉得自己的势力大而感情用事、为所欲为,将来即便能够夺得天下,又怎么守得住?”

成丹、张卬听罢,还是不以为然。

王常继续侃侃而谈:“昔日的大秦王朝如何?西楚霸王项羽又如何?他们比我们的势力如何?他们那么强大,尚且灰飞烟灭,更何况是我们?而今我们这些流民在山林水泽聚集成群,如果为非作歹,肆意乱来,那是自取灭亡啊!

而今南阳刘伯升已经全族起兵,他乃天下英雄,四方豪杰归心,新市兵和平林兵皆已投奔其帐下。依我看,他和这次来的几位都是人中英杰,有王者之气。与他们合作,日后汉军得了天下,咱们就是元老,是开国功臣,两位还是想不通吗?”

在王常的劝说下,两人最终同意合作:“无王将军,吾属几陷于不义,愿敬受教!”

棘阳城内,汉军还在闹分裂,听闻下江兵前来会合,立即出门迎接。半年前,绿林兵还和下江兵是一家人,双方并肩作战,只是因为瘟疫,才不得不各奔前途。今日重逢,将士们皆是大喜过望,把酒言欢。

内部矛盾搞定,下面该一致对外,准备迎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