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正定大佛寺

石家庄市北二十公里的正定县,古称真定,其得名与汉高祖刘邦有关。公元前197年,刘邦率兵于此平定叛乱,遂改其地名为真定(意即真正安定),之后一直是路、府、州、郡的治所。清雍正元年(1723年),因避清帝胤禛讳而改称正定。明清学者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称其“西顾则太原动摇,北出则范阳(北京一带)震慑……盖其地表带山河,控压雄远”,素有“燕南古郡、京师屏障”之誉。

只是到了近代,以铁路为代表的新式交通,给正定的农家小村石家庄带来了机遇,进而成为华北的铁路枢纽,并迅速崛起为新兴工商城市,逐渐取代了正定的优越位置,乃至正定反倒归其管辖了。

但悠久的历史与丰厚的文化积淀,给古老的正定留下了众多古迹,仅佛教建筑就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之称。谚云“沧州狮子定州塔,比不上真定府的大菩萨”,这大菩萨就在今日正定县大佛寺内,它作为“河北三宝”之首,更是饮誉海内。我每次去石家庄探望岳父母,总要抽暇去大佛寺转悠一番。

查阅县志,大佛寺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距今已是一千四百多年,原名龙藏寺,宋初更名为龙兴寺,清康熙年间定名为隆兴寺,因寺内有一尊声名极著的铜铸大佛像,俗称大佛寺。该寺占地八万余平方米,俨然一片宏大炜煌的古典建筑群,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县城而东,跨过古朴典雅的三路单孔石桥,一座坐北朝南的天王殿迎面而立,这就是大佛寺的山门。殿内正中袒坐着大肚弥勒佛,两边是刚猛、威武的八大天王。入山门,跨入寺内,但见殿阁林立,势连霄汉,沿南北中轴线及两侧,依次为大觉六师殿、摩尼殿、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康熙御碑亭、乾隆御碑亭、大悲阁、弥陀殿等,不少建筑保存着宋代风格。其中的摩尼殿形制最为特殊,建筑价值亦最高。它的平面呈十字形,中间部分为重檐歇山顶,四面正中各出抱厦。如此富于变化的结构,是国内现存宋代建筑仅有的一例,在世界亦是孤例。殿内正中佛坛上有宋代原塑释迦牟尼、阿难、迦叶像,俱显得古朴而庄穆。

一番瞻仰,正要由殿后退出时,不想那佛身倚靠的扇形墙壁的背后又别开生面,风景更加迷人!原来在其玲珑悬塑的须弥山间,安坐着一尊明代彩塑观音。她头戴宝冠,肩披璎珞飘带,胸臂裸露圆润,一足踏莲,一足踞起,双手抚膝,面容安详恬静,姿态优美端庄,气韵生动飘逸。她是仙是凡?是佳人是神祇?给人无限遐想。大胆不俗的造型,鲜活灵动的人间气息,堪称宗教偶像的一大突破!难怪要被人赞誉为“东方的维纳斯”。

大悲阁为寺内主体建筑。阁高三十三米余,五檐三层,面阔七间,进深五间,琉璃生辉,端严庄重。阁内须弥座上矗立着著名的铜铸大悲菩萨像,又称千手千眼观音,高二十二米余,四十二臂,其中两臂在胸前双手合十,其余四十臂向四方展开,并手持日、月、星辰,绳索、利剑、金刚杵及各种法器,象征佛法无边,煞是威严。此像系宋开宝四年(971年)奉赵匡胤之命铸造的,为中国早期铜铸佛像身高之最。而在千余年前的古代,凭手工制作如此高大的铜像,简直是难解之谜。据寺内的宋碑记载,其程序是分七节铸造的,第一节铸下部莲座,第二节铸至膝盖,第三节铸至脐下,第四节铸至胸部,第五节铸至腋下,第六节铸至肩部,第七节铸头部,最后添铸四十二臂。

面对这法相庄严,像体匀称,衣纹流畅的大佛,也是面对祖先惊人的聪明智慧,我虔诚地低下头去……

大佛身侧还设有楼梯,可使人直达楼阁顶层,俯眺冀中风物,正是“全赵堂堂遗物在,山川良是昔人非”(元·萨都剌)。

199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