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前元十敝
- 最强皇长孙:我大明始终遥遥领先
- 陛下的小鱼干
- 2007字
- 2024-01-17 22:55:44
尽管此时夜已经深了,但房间里的灯依旧亮着,一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正坐在书桌前时而奋笔疾书,时而停下对着窗外的明月凝眉沉思,不知不觉之中,整个人都快被桌上的纸张所淹没了。
“哟,韩先生,都这么晚了,怎么还没歇着哪?”朱元璋刚一进到院子便忍不住开口说道。
房间里的韩宜可听了则不由得一愣,随即便放下了手中的笔,起身苦笑道:“此处虽然僻静,但终归比不上自家宅院,难免反侧难眠,只是在下着实没有想到,助在下脱得大狱的竟然会是陆老板您,实在是令在下受宠若惊啊!”
“受宠若惊?”朱元璋听了淡淡一笑,“可我怎么没从你的脸上看出任何受宠若惊的样子,反而多了几分失落呢?”
此话一出,那韩宜可便尴尬地笑了笑,“真有那么明显吗?”
“你说呢?”
“不瞒陆老板,在下此生最痛恨的,就是那些罔顾律法,贪赃枉法之人,可偏偏……实在是让在下不知如何自处了。”
“韩先生这是在怪我么?”
“不敢,只是在下实在是想不通,陆老板为何要这么做?”
“很简单,因为韩先生是因为陆某人才遭此劫难,故而陆某人自然要竭尽所能,助先生脱离苦海了。”
听到这,那韩宜可这才恍然大悟地说道:“如此说来,陆老板到底还是趟了那大官人的浑水咯?”
然而朱元璋听了却只是不置可否地耸了耸肩,既没有承认,但也没有否认,随即便轻描淡写地岔开了话题,“上次听先生说自己是在栖霞山的教书先生,却不知先生老家在哪啊?”
“重庆。”尽管此时的韩宜可仍旧有些不明就里,却还是如实地回道。
“重庆……嗯,是个好地方。那咱就以重庆为题,考考先生,如何?”
“请赐教!”
“千里为重,重山重水重庆府!”
“一人为大,大邦大国大明君!”
此话一出,朱元璋便眼睛一亮,“好,对得好!”
然而紧接着却又话锋一转,“但是依先生所见,当今的皇帝算得上是明君吗?”
“应该还可以吧!”
“什么叫应该还可以呀?”朱元璋虎着脸问道。
韩宜可则淡定地回道:“毕竟是开国皇帝,比较勤勉,农民百姓出身,知晓民间疾苦,听说还很节俭,对付那些贪官污吏更是毫不留情,当然是个明白人。”
“那依先生之见,惟有开国皇帝才能做得到这些吗?”
“开国皇帝是打出来的,知道世事难艰,也应当知道那把龙椅如何才能做得安稳。”
“说得好,如此说来,那先生也是个明白人,算得上是才思敏捷了。”
韩宜可笑了笑,“陆老板过奖了,雕虫小技而已,让您见笑了。”
“韩先生过谦了。”说着,朱元璋的目光便落在了书案前的那些书稿之上,略带调侃地问道,“怎么,先生的遗书还没有写完吗?”
“陆老板玩笑了,在下所写的并非遗书,而是答卷。”
“哦?什么答卷?”
“听说此次恩科殿试,圣上亲自除了两道考题,其中一道为三筐稻谷辨忠奸,而另一道则是要那些新科进士们指出大明当下的三处时弊,以及应对之法。在下听闻之后一时间大为所动,于是便有了一个想法,那便是前元之弊归纳成疏,待上告之时一并呈与皇上,以作警示。”
“难得,难得韩先生有这份心啊!却不知以先生所见,前元之敝都有哪些啊?”
韩宜可也不隐瞒,略微思忖了片刻之后便脱口而出道:“依在下浅见,前元之弊有十:
其一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百姓失去土地,成为流民,导致社会不稳定,经济崩溃。
其二贫富不均:由于土地兼并加剧,导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富人越来越富,而穷人则越来越穷,社会矛盾激化。
其三贪污腐败:官僚制度存在严重的贪污腐败现象。官员贪污公款,收受贿赂,导致国家财政困难,民生凋敝。
其四阶级歧视现象严重:前元四等人制将国民划分成了四个阶级,虽无明确法令,但却又无处不在,极大加深了内部阶级矛盾。
其五税制不公:税制存在严重的不公问题。农民负担沉重,而富人则可以很合理合法地逃税、漏税。这加剧了贫富不均和社会矛盾。
其六人才选拔方式落后:前元在人才选拔的方式上存在严重问题。科举制度过于教条,而忽视了实际情况,这便导致人才选拔存在严重偏颇,根本无法选出真正优秀的人才。
其七道德沦丧:社会道德沦丧,人心不古。社会风气败坏,人心浮躁,人们普遍追求物质利益,忽视道德修养。
其八掌权阶级只知享乐,不思进取,致使上行下效,整个官场一片乌烟瘴气,污秽不堪。
其九政治腐败:政治腐败严重,官员任人唯亲,权力斗争激烈。官场中存在大量的贪污受贿、权力寻租等现象。
其十社会矛盾激化:由于上述弊端的存在,才致使元末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市民罢市、士人抗议等现象屡屡发生,社会动荡不安,最终导致了王朝的覆灭。”
“好,好一个前元十敝,好一个借古讽今,难怪你要在敲登闻鼓之前提前写好自己的遗书,只不过咱还有一事不明还请先生赐教。”
“赐教不敢当,陆老板请问便是。”
“你是什么时候猜到咱的身份的?”
此话一出,韩宜可便是一怔,紧接着便不卑不亢地回道:“这有何难?能够将在下神不知鬼不觉地从手眼通天的大官人手里救出来,除了当今圣上,还能有谁呢?”
朱元璋听了则故意把脸往下一沉,一丝一顿地问道:“那你既然早已猜到了咱的身份,那为何还要借古讽今,大谈所谓的‘前元十敝’呢?难道你就不怕惹恼了咱,一怒之下砍了你的脑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