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9章 观无量寿佛经1
- 宁同学,我对你心动了
- 陌言葛蓝朵
- 1036字
- 2025-04-07 00:01:02
其中,绝大多数作品出现在唐代的洞窟中,展示了当时净土信仰的广泛传播和深刻影响。
在大足石窟中,依据《观经》开凿的唐代和宋代变相作品有两龛。
其一是北山佛湾第245龛的晚唐作品,其二是宝顶大佛湾第18龛的南宋造像。
由于这两龛作品创作的时代不同,因此在构图、布局和表现内容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北山第245龛是一个平顶浅形龛,龛高4.7米、宽2.58米、深1.18米。
龛的正中雕刻着阿弥陀佛,他头戴螺髻,身披金身,头顶四道无量毫光经过七宝盖,横贯龛顶,照耀着净土世界,使其透亮通明,永无黑暗。
在阿弥陀佛的左右两侧,分别是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他们头戴宝冠,身着僧衣,庄严肃穆。
这三尊佛像合称为“西方三圣”。
在“西方三圣”的身后,旗幡飘扬,五彩斑斓,香花宝盖,精美异常。
诸上善人或簇立于四周,或善跏于莲上,或漫游在廊宇之间,或列坐于筵席之首,或扶栏观望,或潜水游戏。
他们都以佛为师,以菩萨为友,亲善和睦,共同呈现出一派“西方净土七重栏,七宝庄严数百斑,琉璃作地黄金色,诸天楼阁与天连”的极乐美景。
这幅画面不仅展现了净土世界的庄严与美好,也体现了佛教徒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在龛内中央,三圣像庄严肃穆地矗立着。七宝楼阁巍峨屹立,气势恢宏,亭台廊榭错落有致,布局精巧。
栅栏蜿蜒曲折,连接着人间与净土,象征着通往极乐世界的道路。
左右两壁精心雕刻着八功德池,池水清澈见底,味甘色美,传说中能解除饥渴和瘟疫,带来无尽的福祉。
池中雕刻着龙舟竞渡的生动场景,舟旁莲花盛开,象征着纯洁与超脱。
在殿、台、楼、廊、栏、桥的四周,林木郁郁葱葱,花草竞相绽放。
树木排列整齐,“行行相植,茎茎相望,枝枝相准,叶叶相向,花花相顺,实实相当”,展现出极乐世界的和谐与美好。
孔雀、鹦鹉、共鸣鸟与飞天在林间翩翩起舞,或展翅翱翔于云端,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龛顶之上,祥云朵朵,缭绕成环,各种乐器如筝、笛、笙、排箫、铜钹、琵琶、拍板、法螺、圆鼓、方响、编钟、兆牢等,以彩带相束,悬于虚空,不鼓自鸣,奏响无上妙音。
这些音乐不仅美妙动听,还能教化众生,共增佛性。
仿佛能听到“天堂“之中风吹鸟鸣,雅乐齐奏,交响成曲,营造出一种天花乱坠、歌舞升平的极乐氛围。
在三圣像的下方,雕刻着“三品九生”的众生图像。
所谓“三品九生”,是佛教根据进入天国的人的行善积德、智慧资粮的差异,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又细分为三生,即“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