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晋国范氏 中行氏之乱

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夏天,晋卿赵鞅曾率师伐卫,卫灵公向他进献了五百户人家,晋国方才退兵。两年多后,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天,卫灵公请求齐景公出兵相助,渡过黄河攻打晋国,对晋国进行了报复。

同年夏天,经过三年的施工,赵氏堡垒晋阳城已经完全修筑好,赵鞅便向邯郸大夫、赵氏旁支邯郸大夫赵午索要卫国进贡、寄放在邯郸的五百户人家,准备把他们安置于晋阳城内。赵午允诺,回到邯郸后,遭到家族父兄的反对,他们对赵午说:“卫国进贡的这五百户人家本就是给邯郸的,如果就这样把他们送到晋阳安置,那样会断绝邯郸与卫国之间的友好往来。不如侵伐齐国,齐国必来报复,那样再把这五百户迁到晋阳,卫国也就不会责怪邯郸了。”

赵午采纳了父兄的建议,然而实施这一计划需要时间,于是他就派人向赵鞅请求宽限些时日,拖延了一段时间后,才把这五百户人家迁到晋阳。赵鞅(赵简子)得知此事后大怒,他认为赵午背后受中行文子(荀寅,赵午舅舅)和士吉射(范氏,与荀寅是亲家)的唆使,故意拖延,不愿归还卫国进献的五百户人家。于是立即以赵氏宗主的身份,将赵午召至晋阳。赵午一到晋阳,就被关押入狱;赵鞅命赵午的随从、家臣涉宾等人解除佩剑后才可以进入晋阳城,涉宾不肯。赵鞅于是派人对涉宾等人说:“赵氏家族对赵午进行私人惩罚,你们几位可以回邯郸另立家主了。”然后下令杀了邯郸大夫赵午。

涉宾满怀悲愤地回到邯郸,将家主赵午被赵鞅所杀一事禀告了赵午之子赵稷,赵稷在涉宾等人的拥护下反叛了。六月份,赵鞅派上军司马籍秦率军围攻邯郸平叛,但是赵鞅低估了邯郸的实力,也忽略了籍秦与中行氏的关系。上军司马籍秦,一直依附于中行氏的荀寅,与中行氏家臣无异。籍秦在率军前往邯郸的途中,早已派人急报中行文子荀寅和范氏家主士吉射。荀寅与士吉射经过商议,决定召集所部救援邯郸的赵稷,中行氏、范氏要与邯郸氏一起反叛。

此时赵鞅的家臣、已升任赵氏家宰的董安于敏锐地察觉到了中行氏和范氏家族出现的刀光剑影,预感到事态危急,他提醒家主赵鞅:“要提防中行氏和范氏一起作乱呀!”赵鞅答道:“晋国的法度规定,首先发动祸乱之人当处死,我们赵氏后发制人就可以了。”董安于劝解家主道:“情况危急,与其危害百姓,就让我董安于承担乱国之罪吧!如果中行氏、范氏攻打赵氏家族,您就把诛杀赵午的责任推到我身上,把我交给他们。”

董安于是赵鞅非常器重和信任的家臣,还为赵氏兴建了晋阳城,是赵氏的功臣,赵鞅怎么可能将董安于交出去?再说了,事情也没有到那一步,赵氏并没有失败,因此赵鞅坚决地否定了董安于的建议,但也确实预作了防范。这时他们在晋国都城新绛的赵氏府中,赵鞅命族人收拾行囊、准备兵器,他计划返回赵氏的大本营晋阳。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七月,范氏、中行氏的兵马突袭新绛的赵府,已有准备的赵鞅率族人全部从新绛撤到了晋阳城。受命围攻邯郸的上军司马籍秦也停止了对邯郸的进攻,与邯郸的叛军合兵一处、调转马头,与中行氏、范氏的军队一起围攻赵氏堡垒晋阳城。赵氏面临着八十多年前的下宫之难以来最危险的困境,但由于赵鞅未雨绸缪,命董安于修建了坚固的晋阳城,赵氏因此避免了全族覆灭的危险。赵鞅退守晋阳城后,命家宰董安于率兵包抄范氏和中行氏的重镇下邑,分散范氏、中行氏进攻晋阳的兵力。

赵氏有危机,作为其同盟的韩氏和魏氏自然全力支持赵鞅。韩氏宗主是担任上军副帅的韩不信(韩简子),他本来就与中行氏的荀寅谁也看不上谁;而魏氏宗主魏侈(魏襄子)由于祖父魏舒(魏献子)去世后,继任的执政上卿范献子竟然找理由撤掉了魏献子棺椁的柏木,令以大夫规格下葬,由此魏氏和范氏成为了仇人。另外,公元前514年(鲁昭公二十八年,晋顷公十二年)的时候,魏舒担任晋国执政,六卿联手灭掉了祁氏、羊舌氏两大家族,瓜分两家的封邑;魏舒化邑为县,魏、韩、赵、智氏各得一县,唯独没有分给范氏和中行氏,因此范氏和中行氏与魏氏也有仇。

除了韩不信、魏侈站在赵氏一边外,范氏内部的范皋夷由于是侧室所生,不受家主士吉射待见,也想在范氏家族中作乱。晋大夫梁婴父受宠于执政上卿荀跞(智文子),一直想找机会担任晋卿。韩不信、魏侈、范皋夷、梁婴父找到执政上卿荀跞(智文子),五人密谋了一番后,决定驱逐荀寅(中行文子),由梁婴父取代中行氏卿位;驱逐范氏的士吉射,由范皋夷取而代之,担任范氏家主。

五人商定之后,正卿荀跞入宫拜见晋定公,奏道:“当年君侯命令臣僚:首先发动祸乱者死。君臣的盟书还沉在黄河之中。现在范氏、中行氏、赵氏三卿都发动了叛乱,而仅仅驱逐了赵鞅,这样的惩罚对赵氏太不公平了!请将士吉射、荀寅一并驱除!”

十一月,荀跞(智文子,中军帅)、韩不信(韩简子,上军副帅)、魏侈(魏襄子,下军帅)奉晋定公之命讨伐范氏、中行氏在都城之内的府邸,但没有攻克。士吉射、荀寅恼羞成怒,率领兵马攻打晋定公的王宫。此时齐卿高强正流亡在晋国,作为中行文子荀寅的座上宾,他劝谏道:“不可攻打国君。当年(鲁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我在齐国讨伐陈桓子、鲍文子,然后攻打了齐侯(齐景公)王宫,因此才被迫投奔晋国呆了这么多年。与智氏、韩氏、魏氏不睦,尽可以讨伐他们,攻克之后,国君除了范氏和中行氏,还能依靠谁呢?如果先攻打国君的王宫,这是以下犯上,弄不好会成为众矢之的!”荀寅和士吉射已经听不进去高强的劝谏了,率领士卒猛攻王宫。都城新绛里的人们纷纷拿起兵器,协助国君保卫王宫,荀寅和士吉射兵败,荀跞、韩不信、魏侈率军与公室的军队和新绛民众一起,追剿范氏、中行氏叛军。十一月十八日,荀寅、士吉射兵败逃奔了晋国东部、与卫国隔黄河相望的朝歌城。赵鞅也从晋阳城突围,打败了围攻晋阳的兵马。

韩简子、魏襄子请求晋定公赦免赵鞅,让他继续担任上卿兼中军副帅,晋定公允准。十二月二十三日,赵鞅回到了都城新绛。荀跞、赵鞅、韩不信、魏侈四卿当着晋定公的面盟誓:誓死讨伐中行氏和范氏,至死方休。

盟誓之后,荀跞按照与范皋夷、梁婴父的约定,在晋定公面前提出保持六卿制度不变,由范皋夷接任范氏家主,担任晋卿兼下军副帅;由梁婴父取代中行氏担任晋卿兼上军帅。如此一来,晋国就将形成智氏、范氏、梁婴父一党,与赵氏、韩氏、魏氏抗衡的局面。晋定公征求赵鞅的意见,赵鞅坚决反对,韩不信、魏侈也都支持赵鞅的主张,反对恢复六卿分治。晋定公和荀跞只好作罢,由此也就形成了赵、韩、魏同盟独大的局面,荀跞位居正卿兼中军统帅,勉强维持了朝局的平衡。

赵鞅旗帜鲜明地反对恢复六卿分治,打碎了荀跞的宠臣梁婴父升迁为卿的美梦,严重侵害了梁婴父的利益,他心中嫉恨,在智文子(荀跞)面前嘀咕道:“赵鞅的势力快速增强,主要是因为他那个家宰董安于,如果不除掉董安于,赵鞅有他辅佐,早晚会得到晋国。赵鞅私自处死邯郸大夫赵午,就是董安于的主意。正卿大人何不以董安于是始作乱者的理由去质问赵鞅,看他如何处置?”

荀跞(智文子)正因为赵鞅反对恢复六卿分治的事恼怒,听了梁婴父的话,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于是智文子荀跞以正卿的身份,派人去向赵鞅传话:“晋国法令,始祸者死。虽然范氏、中行氏作乱,但归根结底还是董安于造成的。现在士吉射和荀寅之乱皆已平定,只有董安于还逍遥法外,您就看着办吧!”

赵鞅明白,智氏恢复六卿的目的没有达到,必然会报复。智文子这话的意思,是逼赵氏自断臂膀。面对智氏的要挟,赵鞅左右为难。不理会智氏的发难吧,始祸者就成了自己和赵氏家族,赵氏又将面临一场血雨腥风;强忍着接下荀跞这一招吧,又觉得愧对董安于对赵氏家主的功勋和一片忠心。此时已经是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正月了,事情就这么僵持着没有结果。

董安于听说此事后,再次展现了赵氏家族中流砥柱的风范。他劝慰家主赵鞅道:“家主,如果用安于一死,能换来晋国的安宁和赵氏的安宁,那臣哪里还用得着继续活下去呢?人生在世,谁能不死?范氏、中行氏叛乱之前,安于就愿为赵氏而死,现在死去已经算是很晚了!”说完之后,董安于回到家中自缢而死,演绎了一回“士为知己者死”的感人故事。

赵鞅含泪收敛了董安于的遗体,并陈尸于都城新绛的闹市,然后派人告知正卿智文子:“正卿大人命鞅诛戮罪臣安于,现已伏罪,谨此奉告。”智文子荀跞也算出了一口气,于是就和赵鞅在宫中盟誓,晋定公作为见证,誓言共同辅佐国君,为晋国社稷同心同德。其实连晋定公在内,荀跞、赵鞅和在场的所有人都明白,这只是演给大家看的一出戏而已。

赵氏的危机解除了,家族得到了安宁,但是赵鞅内心是无比愤慨的。智氏荀跞逼死了自己的能臣董安于,折断了赵氏的股肱,此仇必报!赵鞅将董安于的灵位安置于赵氏宗庙,让赵氏族人世代祭祀他。按照春秋时期的礼制,周王之臣有大功勋者,则可在周王宗庙享受陪祭,赵氏于家族宗庙中祭祀董安于,就是为了永远铭记他对赵氏立下的功勋。

此时从鲁国逃到晋国投奔赵鞅的阳虎,正在董安于的手下做家臣。董安于忠心事主与当年阳虎祸乱季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阳虎在赵鞅的麾下也得到了重用,赵鞅是晋国枭雄,阳虎不敢造次,一直兢兢业业地辅佐赵鞅。赵鞅的左右曾问他:“阳虎这个人擅于窃取政权,为祸一方,您为什么还要重用他呢?”赵鞅答道:“阳虎致力于夺取政权,而我致力于维护政权。”晋国与鲁国的情况不同,在鲁国的时候,阳虎是季氏家宰,掌握着鲁国一半的军队,大权在握;而阳虎在晋国赵氏族中属于羁旅之臣,赵鞅又是强悍雄主,手下人才济济、强将如云,他只是一名家臣,手中没有权力,而且他有在祸乱鲁国的坏名声,晋国人人都在防备他,能够得到家主赵鞅的重用,阳虎已经感恩戴德了,怎敢在晋国作乱,那绝对是死路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