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办公室的玻璃门被猛地推开,林涛风风火火地闯进来,手里挥舞着一份文件:“默子!王总把Term Sheet(投资条款书)发来了!“
陈默从代码中抬起头,屏幕上还闪烁着未解决的报错提示。他接过文件,纸张上密密麻麻的条款中,“500万“这个数字被林涛用荧光笔圈了出来,刺眼得像是某种警告。
“但有对赌条款。“陈默指着细则,“如果18个月内用户量达不到200万,他们有权低价收购我们51%的股权。“
“怕什么!“林涛一把揽住他的肩膀,身上古龙水的气味混着烟味,“有你的技术,有张扬的资源,200万用户小意思!“
窗外,盛夏的阳光炙烤着创业大街的柏油路面,几个穿着文化衫的年轻人正扛着“改变世界“的标语牌走过。陈默的视线落回文件末尾——那里需要三个创始人的签名。
---
苏晚晴盯着“青野设计“发来的修改意见,指尖在数位板上无意识地敲击。
“客户希望机械竹的部分更'赛博'一些,“视频那头,艺术总监的声音温和却不容置疑,“比如加入发光电路纹理,最好能有全息投影的感觉。“
“但这样会破坏水墨的气韵...“苏晚晴轻声说。
“小苏啊,“总监叹了口气,“你知道我们客户是谁吗?某科技园区的地标装置,预算七位数。“他停顿一下,“宋姐那边的单子,能给到这个价?“
挂断视频后,苏晚晴抓起钥匙出了门。傍晚的798艺术区人潮涌动,她停在一幅巨大的机械水墨装置前——正是“青野“去年的作品,钢铁锻造的枯山水庭院里嵌着LED灯带,参观者们举着手机拍照。
“违和却迷人,不是吗?“身旁突然响起一个声音。她转头,看见一个扎着小辫的男人正对她微笑,“我是'青野'的装置艺术家,刚才就注意到你在这站了二十分钟。“
---
凌晨三点的办公室,陈默盯着服务器监控屏上跳动的数字。
“用户留存率只有17%...“他喃喃自语。
身后传来易拉罐开启的声音。张扬不知何时出现在门口,西装外套搭在肩上:“别纠结数据了,王总介绍了个媒体朋友,明天给我们做专访。“他扔过来一罐冰咖啡,“标题是《区块链+社交,90后团队要颠覆BAT》——记得背熟我给你的技术话术。“
咖啡罐上的冷凝水滴在键盘上。陈默突然问:“我们真的要用区块链?现有架构根本不支持...“
“谁在乎?“张扬笑了,“投资人要的是故事。等技术团队到位了,你想怎么改都行。“
月光从落地窗斜射进来,照在墙角那盆濒死的绿植上。陈默想起离职前,张工那句“代码改变不了世界“的嘲讽。
---
苏晚晴的公寓里弥漫着松节油的味道。
“这叫'破茧',“小辫男人——他自称阿Ken——指着她刚完成的机械水墨稿,“传统笔触和未来感的碰撞,正是现在最缺的东西。“
夏薇的视频通话突然插进来:“宋姐的工厂催稿了!等等...这是谁?“
阿Ken识趣地退到一旁。苏晚晴匆匆应付完夏薇,回头发现他正在翻看她随手画的私稿——那些没有甲方干涉的、纯粹的水墨小品。
“这些更好,“阿Ken的声音突然认真起来,“但没人会为它们付钱。“
窗外传来雷声,今夏第一场暴雨即将来临。苏晚晴看着自己布满茧子的指尖,那里还沾着为“青野“画发光电路时留下的银色颜料。
---
陈默在暴雨中走进便利店,收银台旁的电视正播放着某创业明星的访谈:“...当初所有人都说我的想法太超前...“
他拿了一袋面包和矿泉水,排队时无意中瞥见杂志架——最新一期《互联网周刊》封面正是张扬,标题赫然写着《跨界颠覆者》。
手机震动,母亲发来消息:“你爸体检报告不太好,医生说要住院观察。“紧接着是一条银行通知:本月房贷已自动扣款。
雨点砸在便利店玻璃窗上,模糊了外面奔驰而过的保时捷——那似乎是林涛的新车。陈默摸出那支毛笔,笔杆上“守拙归真“的刻痕被磨得几乎看不清了。
---
苏晚晴在宋姐工作室里盯着样衣出神。
“这次图案太商业了,“宋姐委婉地说,“不像你之前的风格...“
她抚摸着丝绸上那些发光电路纹样——它们确实精致,却像戴着镣铐跳舞。角落里,夏薇正和客户讨价还价:“再加30%预算,我们就能把水墨质感做得更纯粹...“
阿Ken的微信突然弹出:“有个美术馆的独立策展人看了你的私稿,想约谈个展。“
雨后的阳光透过纱帘,在她沾满颜料的围裙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桌上并排放着两张支票——“青野“的设计费和宋姐的加急稿费,数额相差三倍。
---
陈默站在投资签约会的后台,手里捏着签字笔。
林涛正给张扬整理领带:“待会儿重点讲生态闭环!王总说这次有硅谷资本的人来!“
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着精心制作的宣传片,其中“区块链社交“的字样闪闪发光。陈默突然想起自己电脑里那个真实的、满是BUG的Demo——它甚至不能稳定支持10万用户。
西装口袋里的手机震动起来。是父亲的主治医师:“陈先生,您父亲需要尽快做冠脉造影,费用大概...“
主持人的声音通过扩音器传来:“有请'邻客'科技创始人团队!“掌声如雷。林涛拽了他一把:“发什么呆?该上场了!“
闪光灯亮起的瞬间,陈默在刺目的白光中看清了合同上的一个小字条款:创始人需对技术真实性承担个人连带责任。
---
苏晚晴推开美术馆沉重的橡木门。
策展人是个银发女士,说话带着法语口音:“你的水墨里有种...疼痛感,这正是当代艺术需要的。“她指向展厅中央的空白墙面,“这里可以悬挂你那组《茧》系列。“
阿Ken在一旁兴奋地比划:“展览主题就叫'数字时代的文人画'!“
手机在包里震动。夏薇发了十几条语音,最后一条文字写着:“宋姐说如果你不接加急单,他们就找别的设计师了!“
阳光透过天窗洒在美术馆的原木地板上,形成一道清晰的分界线。苏晚晴站在光与暗的交界处,脚下是两道影子——一道指向出口,一道延伸向展厅深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