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惠金融发展状况研究
- 武澎 冯冉
- 2651字
- 2025-02-16 07:56:11
1.3 普惠金融的现存问题

图1-6 消费类普惠金融服务仍需完善
数据来源: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22351565。
普惠金融的主要现存问题如下:
(1)各种外部条件的限制
第一,地理位置导致获取服务的机会不均等。由于普惠金融大都是为农村、低收入群体、老年人或残疾人服务的,这些群体多处于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的地区,而在这样的地方,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往往比较落后,导致在这些地区设立的金融服务机构很少,甚至没有任何提供相关金融服务的机构,因此普惠金融业务很难开展。就全国来看,城市地区的网点覆盖率是农村地区网点覆盖率的两到三倍,甚至有些偏远地区的覆盖率低于全国农村覆盖率的平均水平,服务网点的分配不均衡,严重阻碍了普惠金融业务的推行。
第二,金融机构性质的局限性。各金融机构的性质决定了它们最大的目标是追求更高的利润而不是作为公益组织提供无偿服务,因此它们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大型企业、高收入群体以及行业顶尖者等收入较高的群体,而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收入较低,经济发展水平也较低,因此银行在分配金融服务资源时往往会出现倾斜。一般来说,仅在县级以上地区才有少量的金融机构提供保险、理财等基本的金融业务,而且由于办理信贷业务的农户较少,各金融机构并没有建立全面的个人贷款信用档案,再加上农民多半是靠农产品获取收入的,收入来源并不稳定,即使抵押房屋也可能因为地理位置偏僻而难以变现。此外,农村缺乏专业的担保机构或有能力并且有意愿为农民担保的个体或组织,因此各金融机构往往不愿意为农民提供信贷产品。对中小型企业来说,它们更需要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但企业本身却又无法证明自身的还款能力和信誉,因此金融机构也不会为其提供丰富的信贷业务。以上的情况与普惠金融的理念是相违背的,不但阻碍了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也严重破坏了农村经济和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第三,较高的成本限制了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农村群体本来就是价格敏感性群体,这类群体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比较排斥信贷产品所产生的利息费用,一旦利息稍微上涨,他们便会放弃贷款这一金融业务,而没有支持发展的资金,他们的状况也很难得到改善。对于金融机构而言,给这类群体提供贷款的风险性本来就高,再加上业务量需求较少,他们在提供服务时的成本也就较高,这些成本最后还会转嫁给农村群体。农民在急需用钱的时候,他们宁愿到不正规机构去借取高额利息贷款,也不愿意去银行办理审批流程复杂且缓慢的信贷产品。
这些外部条件都制约了普惠金融未来的发展,需要政府和各金融机构联合采取一些措施来促进普惠金融的长远发展。
(2)缺乏完善的政策支持
虽然国家一直很关注普惠金融的发展,也出台了一些相关的鼓励性政策,但是各金融机构的逐利性决定了他们是以利益为出发点的组织,因此仅靠一些鼓励性政策并不能吸引他们开展相关的普惠金融业务,所以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时应该注意商业的可行性。由于普惠金融的目标是使所有弱势群体都能平等地享受金融服务,因此它需要较强的公平性来支持未来的发展,而针对弱势群体的政策支持尚不完善,所以普惠金融在实施时很可能会与所追求的目标不符。金融业本身就是风险比较高的行业,受繁杂的审核流程和苛刻的审查要求的限制,导致各金融机构选择把资金向大企业、高收入群体、经济发达地区倾斜,这是贷款业务中规避风险的一种重要手段,而普惠金融服务的对象比较弱势,大多数人的收入能力和收入稳定性都比较差,风险就比较高,因此即使各金融机构放弃一定利益而选择大力扶持普惠金融,最后也很可能因为业务成本过高而面临失败的危险。因此政府还应该完善普惠金融的风险补偿制度,以确保各金融机构能降低风险,更好地支持普惠金融的长远发展。除此之外,发展普惠金融虽然可以拓宽市场渠道,增加业务量,但因为所服务对象对价格极度敏感,注定了所获得的利润不会很高,再加上如果要全面开展普惠金融业务,势必要增加金融设备、场地租赁、人员工资等支出,这些微薄的收益甚至不能抵消成本,而政府层面又缺少完善的财政资金支持措施,这也限制了普惠金融业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资源不匹配间的矛盾
普惠金融是想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金融服务,而各金融机构在发展金融业务时,势必要增加金融业务服务网点的建设。只有提高服务网点覆盖率,才能让一些偏远地区的群体享受到服务,而这些群体的需求本身比较少,因此服务网点的大量增加,反而会造成供大于求的矛盾,从而造成业务成本的上升和资源的浪费,因此各金融机构在发展普惠金融业务时还需要考虑供给与需求是否相匹配的问题。金融机构在推动金融业务发展时,应该对业务需求量、需求规模大小、需求群体特性以及区域发展情况等指标进行评估,以确保普惠金融资源能够进行合理分配。还要针对市场规模、运营成本和发展空间等条件进行综合考虑,举例来说,如果金融机构向没有网络的偏远山村提供自助设备进行普惠金融业务服务,这显然是与实际需求相违背的。而且我国市场体系建设并不完善,各企业机构间的信息并不共享,因此市场信用和商业信用发展还不稳定,信用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审核期长、融资困难等问题,从而加重了普惠金融资源不匹配的矛盾。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体系不健全,非金融机构间资金融通渠道闭塞,市场信用仍处于发展初期,商业信用更为滞后,这导致当前银行只能选择以信用为核心的信用体系格局。该局面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导致基层金融服务不健全、中小微企业融资闭塞等问题,最终加剧了普惠金融资金错配的矛盾。

图1-7 普惠金融能力建设
数据来源:贝多广,https://kuaibao.qq.com/s/20200213A04NVX00。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到大数据时代。通过大数据提供的大量信息资源,各行业可以快速掌握所有客户的信息和动态,节约了大量的人力获取信息成本,同时还能通过这些数据资源对客户实施精准营销,以增强竞争优势。通过对大数据进行分析,还可以帮助各行业更好地判断未来发展趋势和市场前景,有利于各行业做出正确的战略规划。因此普惠金融业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可以用大数据来解决,通过大数据的优势,各金融机构可以对普惠金融业务的开展进行更好的事前决策,从而节省大量人力和财力,而且还能对普惠金融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判断,以制定更适合的战略决策。大数据还能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通过对普惠金融业务产品进行创新,以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从而促进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各金融机构还可以利用大数据,通过学习先进经验,更好地对风险进行防控。因此大数据能够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转型升级,从而促进普惠金融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图1-8 普惠金融基础建设仍需完善
数据来源: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22351565。

图1-9 中小微企业普惠金融服务仍需完善
数据来源: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22351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