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明的历史(十):东亚的开国
- (日)波多野善大编著
- 22字
- 2025-02-17 21:51:05
第六章
广东民众的抗英运动——“亚罗”号战争①
中国之弱
鸦片战争期间英军的力量为:军用帆船16艘、装载火炮540门、武装汽船4艘、军队运输船1艘、运输船27艘、军队共4000人。就是这么小规模的远征队,打破了拥有4亿人口的中国的传统体制,迫使其开国。
毫无疑问,这首先是因为英军武器更具有威力。
以18到19世纪欧洲几乎全民参战的拿破仑战争为分水岭,欧洲的武器、战术和兵制发生很大变化,实现了向近代化的转变。拿破仑战争中的大炮是用铣铁铸造,在炮身前端装入火药和炮弹的旧式兵器,步枪也是这样,虽然是通过扣动扳机击打打火石进行发射,但也是从枪身前膛装入子弹。
在战术方面,步兵、骑兵、炮兵三兵协同作战的战术是在这次战争中诞生的。另外,就兵制而言,在拿破仑战争之前,实行贵族担任高级将领、士兵由下级将领进行招募的雇佣兵制。但在这次战争中,实现了以全民为对象的征兵制。
战后,前膛装弹的步枪变为枪筒内部带膛线的后膛装弹步枪,发射装置为扳机针头击打雷管的来福枪被制造出来。虽晚于步枪,大炮同样也变成了带膛线的后膛装弹钢炮(据说,俄国在克里米亚要塞中首次使用。这也是英法军队在进攻克里米亚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时感到棘手的原因)。但是,新型步枪的普及是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1861—1865年)。1866年普奥战争中,使用无膛线旧式火炮的奥地利军队败给了使用新式火炮的普鲁士军队。由此可以想见,鸦片战争时期欧洲军队的装备并没有那么先进。
拿破仑战争之后,出现的重要装备是军舰。汽船出现于19世纪初期,再后来成为军舰。但当时的汽船两侧装着水车(明轮),在战争中,水车容易被敌弹攻击从而不能使用。因此,汽船作为军舰可以使用是在19世纪30年代螺旋桨取代明轮之后。但这个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由此可见,鸦片战争时期,英军使用的大炮恐怕是没有膛线的前膛装弹旧式火炮,步枪也并非来福枪。尽管如此,跟中国的武器比起来还是先进多了。林则徐和他的幕僚为火炮和汽船所震惊,战争结束后也开始积极引进。
然而,中国的弱小并非武器的落后,而是传统体制的落后。传统体制将国民尽可能地打散,以防他们拥有强大的组织,并以此来维护统治的安全。这种体制的国家,即便是面对为数不多的外敌,一旦被敌人的矛头对准统治体制中心,也很容易一下子被打败。在国民中没有根基的权力拥有的只是一小撮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