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缩法——以压缩语段题为例

先来看一道例题——请在保留主要信息的基础上,将下面一则手机短信压缩到15个字以内:

我正在车上,环境嘈杂,通话不方便。9点到达目的地。等我到了目的地,会给你打电话,你也可以给我打电话。

这是一道典型的压缩语段题。所谓压缩语段,就是将那些内容冗杂的长语段,按照要求浓缩成语言简洁、意思明了的短语段。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筛选提炼、概括整合信息的综合能力,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要求较高。压缩语段题如果在考试当中出现的话,分值多为5分,难度较大。由于抓不准语段核心内容,大多数学生都拿不了高分。

现在不妨先把这道例题放在一边,先来谈谈语言简洁的两大基本好处。考这类题可不是为了为难大家,而是为了提高大家的表达能力和沟通效率。

第一,锻炼文笔,提升写作能力。

“扬州八怪”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清代诗人及书画大家郑板桥曾经题写过一副著名的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副对联在讲什么?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想创作好的艺术作品,必须遵循以下两大基本原则:简洁、创新。这里如果单看上联,说的是画兰竹时,不应该留意于枝枝蔓蔓,应该删繁就简,使其像三秋之树那样瘦劲秀挺,没有细枝密叶。如果把这一绘画原理延伸到文字创作上,就是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出意韵最丰富的内容,由此达到以少胜多的文字表达效果。

这副对联的背后还藏着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一年,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做官。当地有个童生名叫韩镐。韩镐非常好学,有一次向郑板桥请教为文之道。郑板桥指点他说:“韩镐啊,你的文章虽然有文采,但比较冗长。好文章总是删繁就简,言简意赅。你文章的另一个不足是过于泥古,不能标新立异。作文以识见为主,见题立意,非识见高超不能切中要害。才、学、识三者,识尤为重要,有识才能不落俗套。你只要克服了这两个小毛病,就可以大有进步了。”郑板桥一边说,一边展纸研墨,在自己的书斋内提笔写下了上面这副对联。

根据后人传说,这副对联最终的去向有两个版本:一是郑板桥当场将这副对联送给了韩镐。韩镐将对联悬挂在书房里反复揣摩,进步很快,最后考中了举人;二是郑板桥很喜欢自己的这副信手拈来之作,就挂在自己的书房里,时刻自勉。

此外,民间还有这么一种说法,认为这副对联与韩镐完全无关。“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其实是郑板桥在揣摩书画时的偶然心得。不管历史真相如何,总而言之,郑板桥告诉世人一个写好作文的小技巧:文字要简洁,要舍得删改。

除了郑板桥,古今中外很多作家、编辑都十分赞同简洁的创作原则。比如,《文心雕龙》里提倡:“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俄国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主张:“作家最大的本领是善于删改。谁善于和有能力删改自己的东西,他就前程远大。”鲁迅先生谈及创作秘诀时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活着》的作者余华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对语言只有一个要求:准确。一个优秀的作家应该像地主压迫自己的长工一样,使语言发挥出最大的能量。……作家的语言千万不要成为一堆煤,即便堆得像山一样,能量仍然有限。”

俄国有位老编辑名叫奥里明斯基。一天,他正在修改一篇描写群众示威游行活动的文章,只见文章末尾写道:“在游行的地方,来了地方警察,拘捕了8个示威的人。”最后,这位经验丰富的老编辑只留下了“8人被捕”几个字。的确,几个字就可以表达清楚的事情,为什么还要用长句子呢?

有的人可能舍不得忍痛割爱,狠心删减自己辛辛苦苦创作出来的文字。那么,我给大家找了鲁迅先生的三个例子作为示范。从以下的三个例子中,大家就可以看出来,鲁迅先生删繁就简起来那可是毫不手软的,真正做到了“无情地删去一切多余的东西”。而且事实也证明了,删减过后的文字确实更加简洁出彩。

例句1:在我一生之中认为我师的之中……(《藤野先生》,见《鲁迅手稿选集》)这句话改完之后变成了:“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这么修改?因为在例句当中,一下子出现了两个“之中”,显得重复累赘,读起来感觉拗口。再一个,“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自然就有“一生之中”的意思。此外,“一生之中”有着总结生平的意味,用在这里不太合适。

例句2: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学上的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藤野先生》,见《鲁迅手稿选集》)这句话改完之后变成了:“……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大家应该都清楚,“解剖学上的图”远比“解剖图”的范围要宽泛许多。而根据上下文可知,这里的“图”指作者笔记上画的“下臂的血管图”。因此,删去“学上的”三个字,既切合语境,让意思表达更加准确,避免造成读者的误解,同时也简洁明了,念起来更加顺畅有力。

例句3:人人愿意知道现钱和新夹袄的阿Q的中兴史,看去是天然的事,所以在酒店里,茶馆里,庙檐下,便渐渐的问出来了。(《阿Q正传》,见《晨报副镌》1921年12月4日―1922年2月12日)这句话改完之后变成了:“人人都愿意知道现钱和新夹袄的阿Q的中兴史,所以在酒店里,茶馆里,庙檐下,便渐渐的探听出来了。”修改时,鲁迅先生加了一个“都”字加以强调,又用具体而形象的“探听”一词替代了“问”字,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未庄人探究阿Q“中兴史”兴趣的浓厚和询问的细致。为什么作者毫不犹豫地删除了“看去是天然的事”?因为这一句实在没有必要,属于可有可无的句子。既然可有可无,那就直接删掉。

第二,经济实惠,方便省事。

民国时期,胡适是倡导白话文运动的一员大将。有一次,胡适在班上跟学生们分享使用白话文都有些什么好处。有个学生不服气地提问说:“白话文一点都不简洁,打个电报还得多打几个字,多打字呢就得多花钱,所以白话文哪里好过文言文了?”

当时那个年代,通信设备还不发达。人们有大事或者急事一般就发电报,而发电报是按字数收费的,字数越多,费用越高。就在不久以前,胡适的一位在行政院工作的朋友发来信息,邀请他去做行政院的秘书。但是,胡适不愿意从政,便发了一封电报回绝了这份差事。胡适的这封电报刚好就是用白话文写的,比平时用文言文写的还要省钱。

为了解答学生们心中的疑惑,胡适专门邀请他们参与一个试验,让他们各自替自己拟一份回绝的电文,看看文言文和白话文之中究竟是谁发电报更简洁省钱。学生们拟好相应的电报后,胡适从中挑选了一份文言文的电报,内容是:“才疏学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胡适念完,幽默地说出了自己回复朋友的三个字:“干不了。”短短三个字,表意完整,铿锵有力。

有趣的是,这个故事还有后续。当时,北京大学有个教授名叫黄侃,他是复古派的代表人物,很反对白话文运动。当黄侃得知胡适课堂上发生的这件趣事,就做出了一个反击。此人有个外号叫“黄疯子”,他很大胆,直接举例子说假如胡适的太太死了,那么他的家人发电报时只能说: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奔丧。如果用文言文表达的话,就只需要“妻丧速归”四个字。

更加有趣的是,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胡适从纽约给毛泽东发来一封电函,大致意思是呼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多为民族大局着想。据统计,这封电函有200多个字,是用文言文写的。那么,胡适为什么要用他所鄙视的文言文呢?在当时来说,从纽约往中国发电报是很费钱的。胡适之所以选择使用文言文,单纯是因为它“可以省字,节省电报费”。由此可见,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文字简洁表达方面各具优势。因此,不能一味地偏袒其中任何一方。

好了,说完了语言简洁的好处,现在我们一起来解题。“我正在车上,环境嘈杂,通话不方便。9点到达目的地。等我到了目的地,会给你打电话,你也可以给我打电话。”首先捋出这一段文字要表达的意思当中,哪些是必要的、核心的,哪些是不必要的、可以舍弃的。怎么捋?分别抓准每一个句子的主干。一般来说,句子主干就是把所有的定语、状语、补语都压缩后余下的部分,也就是每个句子所要表达的内核意思。无论一个单句有多复杂,只要你把它逐层压缩,就会让它变得越来越简单。压缩到了最后,句子的主干自然就出现了。

例题的第一个句子是“我正在车上,环境嘈杂,通话不方便”,它的主干是“我在车上”。“环境嘈杂,通话不方便”是对“我在车上”的补充说明。其中,“环境嘈杂”又是“通话不方便”的原因。大家注意观察,语段里一共出现了两次“电话”和一次“通话”,这说明相关信息很重要。因此,暂时保留“通话不方便”,把第一句压缩成“我在车上,通话不方便”。第二个句子是“9点到达目的地”,它的主干是“9点到达”。根据上下语境就知道:双方一定是约定好了,“目的地”这三个字代表的含义不言自明。于是,第三个句子的主干就是“我会给你打电话,你也可以给我打电话”。但这种表述方式既占用字数也比较口语化,所以,可以进一步把它提炼总结成“到时可以联系”。

把提炼后的主干放在一起后,得到的句子就是:“我在车上,通话不方便,9点到达,到时可以联系。”这句话一共有19个字,不符合题目字数限制,而且不够简洁。那么,还可以怎么简化呢?

首先,这是一则手机短信,发信人“我”可以省略。“不方便”也可以简化为“不便”。对于收信人来讲,他最关心的问题显然是何时可以联系,所以发信人现在处于什么状态、何时到达的信息也可以省略。你看,最终简化成的句子就是:“车上通话不便,9点后联系。”仅有11个字,却完整地说明了发信人为何不方便通话以及可以通话的时间这两大关键性信息。

上面这些压缩语段的方法就叫作紧缩法。熟练地掌握了紧缩法后,不仅在面对相关考题时会得心应手,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也会更上一层楼。日常生活中,处处都需要简练、高效的语言表达,尤其是在一些特殊场合,真可以说是一字千金。即使是在文字已经非常洗练的古代,那些功力深厚的文人仍旧热衷于探讨怎么把文字表达推向极致简练。收录于冯梦龙的《古今谭概》中关于欧阳修的一个故事,就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

欧阳公在翰林时,常与同院出游。有奔马毙犬,公曰:“试书其一事。”一曰:“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一曰:“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公曰:“使子修史,万卷未已也。”曰:“内翰云何?”公曰:“逸马杀犬于道。”相与一笑。

故事大概讲的是:欧阳修在翰林院时,经常与同事一起出游。一天,有一匹飞奔的马踩死了一只狗。欧阳修提议说:“请大家试着来写一下这件事吧。”一位同事说:“有一只狗卧在大路上,一匹奔马用蹄子踩死了它。”另一位同事说:“有一匹马在大路上奔跑,一只卧着的狗碰上了它,被它杀死了。”欧阳修听后,评价说:“如果让你们来编撰史书,恐怕一万卷也写不完啊。”那两位同事请教:“您会怎么写呢?”欧阳修说:“一匹奔马在大路上踩死了一只狗。”说完,大家都笑了。

你看,伟大的文学家总是对自己的文字精益求精,讲究效率。他们能用最简短的文字,表达最多最深的意思,这既是写作风格之一,也是写作功力深厚的一大表现。当然,并不是所有场合都适用简洁利落的文风,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

最后,再给大家总结一下使用紧缩法时的三个特别注意事项:

1. 找主干的方法主要适用于长句,短句则需要结合语段上下句具体分析。

2. 找主干也要考虑语意上是否合情合理,可留下一些必不可少的成分。

3. 提炼好主干后,要懂得灵活变通,根据语言运用情景和题目相关要求等因素准确无误地概括、提炼语段的核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