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粪便检测的临床意义解读

粪便是消化器官排泄的废物,其主要成分为食物残渣、消化道分泌物、黏膜脱落物、无机盐、肠道细菌和水分等。当消化系统有病变时,可影响粪便的颜色、性状及组成,从而间接判断消化系统(胃、肠、胰腺、肝胆系统)有无炎症、出血、寄生虫感染、肿瘤等疾病。健康体检常见的检测项目包括:粪便常规及便潜血检查,可以反映消化系统炎症及肿瘤;便幽门螺杆菌检测,可以反映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用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癌等的辅助诊断。

【粪便标本采集方法】

用干燥、清洁、无吸入性容器直接接取新鲜自然排出的粪便,表面无异常时分别在粪便外表及内层6个位点挑取粪便;如有脓血黏液等异常成分,挑取异常部位粪便,留取粪便标本约2~3g(约一平勺,切勿超量)。标本不得混有尿液及其他污水,也不可用纸包裹。放入送检容器内(体检中心提供),保证样本包装外部清洁,无污染。核对容器上贴好的条码个人信息及检测项目是否正确。送入检测实验室指定放置处。

便常规、便潜血、便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可留取一份标本,粪便留取流程如图1-3-1所示。

图1-3-1 粪便标本留取流程

粪便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1)粪便标本必须新鲜,标本留取后需在1小时内送检,否则可因pH及消化酶等影响,而使粪便中细胞成分破坏分解。

(2)避免污染,用杯子直接接取粪便,切勿留取便盆或马桶中的粪便标本,粪便标本中也不可混入植物、泥土、污水等异物。

(3)不应从卫生纸或衣裤等物品上留取标本,不能用棉签有棉絮的一端挑取标本(吸收性物质会引起细胞变形,影响检验结果)。

(4)牙龈出血及痔疮出血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

一、一般常规体检项目

1.粪便常规

【项目简介】

食物经过胃肠道消化吸收后,与食物残渣、消化道分泌物、肠黏膜脱落物、无机盐、肠道细菌和水分等组成粪便排出体外。粪便的性状能够反映胃肠道功能的状况。粪便常规检测包括粪便外观及显微镜沉渣检测,主要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检查。

【方法及参考范围】

肉眼观察及显微镜法;正常粪便/软便。

镜检;红细胞(RBC):0/HPF,白细胞(WBC):偶见0~1/HPF。

【粪便常规检测影响因素】

(1)粪便标本的容器必须密封。粪便标本留取应选择其中脓血黏液等病理成分,若无病理成分,可多部位取材。采取标本后,应在1小时内送检,否则可因pH及消化酶等影响,使粪便中细胞成分破坏分解。

(2)纸包裹便,标本会因纸吸收水分引起细胞变形及破坏影响检测结果。

(3)许多药物对大便的色泽会产生影响。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清除药物干扰检测,检验取样应尽量避开血药高峰期。

【粪便常规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1)异常情况便外观如下。

①稀便:急慢性胃肠炎;

②米泔水样便:常见于霍乱;

③黏液便:常见于肠炎、痢疾;

④脓血便:常见于痢疾、结直肠癌;

⑤水样便:见于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

⑥黑便或柏油便:常见于上消化道出血;

⑦灰白色便:常见于胆囊梗阻、胆道结石、胆道肿瘤等;

⑧绿色稀便:见于婴幼儿腹泻;

⑨鲜血便:下消化道出血、痔疮;

⑩果酱样便:急性溶组织阿米巴痢疾。

(2)镜检见白细胞,2~15/HPF见于肠炎,>15/HPF并伴有红细胞时见于细菌性痢疾。

(3)镜检见红细胞,常见于肠炎、痢疾、肿瘤等肠道疾病,肠道、肛门出血。

(4)淀粉颗粒、脂肪球、肌纤维、结缔组织提示消化不良或胰腺功能不全。出现大量食物残渣时提示消化不良。

(5)大量真菌出现提示菌群失调。

(6)蛔虫、蛲虫、绦虫等寄生虫感染时可找到其虫卵或成虫、节片。

2.便潜血

【项目简介】

健康人每日胃肠道生理性失血量为0.6mL,当出血量>2mL时为病理性出血,患者可能无临床症状,红细胞在消化道内被分解破坏,释放出血红蛋白,肉眼和显微镜下不易被发现,采用单克隆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便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为便潜血(OB)试验。常用于消化道出血性疾病检查及临床应用药物的监测,该方法不受饮食的限制,不受动物血或铁剂等药物的干扰,能够准确检测出无症状少量持续的出血。

【方法及参考范围】

单克隆胶体金免疫层析法;阴性。

【便潜血检测影响因素】

(1)正常人便潜血阳性,可能由于某些药物刺激胃肠道造成的隐性出血,如阿司匹林。

(2)粪便形成过程中,少量消化道出血可能与粪便混合不均匀,而且消化道出血可能呈间断性,因此需连续检测3次。

(3)月经期、痔疮以及肛裂或口腔、鼻出血等因素可造成假阳性结果。

(4)出现柏油样便时血红蛋白浓度>2000μg/mL,可能会出现免疫学前带现象导致假阴性结果,此时需要将粪便稀释50~100倍再进行检测。

(5)若血红蛋白在消化道内存留时间过长,可能被胃酸或肠内细菌分解的酶降解破坏致免疫原性减弱,导致假阴性反应。需要增加检测样本浓度。

【粪便常规及潜血检测结果的综合分析及指导建议】

(1)当粪便常规检测白细胞>15/高倍视野时,同时伴有不等量红细胞可诊断为细菌性痢疾;当白细胞在2~15个/高倍视野时,可能为胃肠道炎症,建议肠道门诊就诊。

(2)粪便常规检测发现淀粉颗粒、脂肪球、肌纤维、结缔组织、大量食物残渣等时提示消化不良。

(3)粪便常规检测发现大量真菌时提示肠道菌群失调,需消化内科及时就诊。

(4)粪便常规及便潜血检查可以反映消化系统炎症、溃疡、息肉及肿瘤。

(5)痔疮、肛裂或牙龈出血等因素可造成潜血结果阳性,需连续送检三次,排除一过性干扰,判断是否存在持续消化道出血,需消化内科及时就诊,进一步行胃肠镜等检查。

(6)便潜血不能对胃肠道出血性病变做结论性诊断,只能作为筛查和辅助诊断用,需进一步行内镜检查。

【便潜血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当便潜血>0.2μg/mL时定性检测呈阳性反应。

阳性:见于消化道炎症、溃疡、肿瘤、结肠息肉及各种出血性疾病。

3.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Hp-SA)

【项目简介】

幽门螺杆菌(Hp)存在于人体胃幽门部的黏膜组织,80%的胃溃疡和95%的十二指肠溃疡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是目前所知能够在胃中唯一生存并致病的细菌。世界上有近半数人受幽门螺杆菌感染,感染首先引起慢性胃炎导致胃溃疡和胃萎缩,严重者发展为胃癌。据统计初次感染幽门螺杆菌年龄较早的人群,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发病率高。慢性胃炎和消化道溃疡的普遍症状为:食后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疼痛,常伴有其他不良症状如嗳气、腹胀、反酸或食欲减退,有些患者还可出现反复发作性剧烈腹痛、上消化道少量出血等。因此及早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及时有效地利用抗生素消灭幽门螺杆菌,对预防和控制胃癌有重大意义。

通过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了解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的感染。

【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标本采集方法】

同粪便常规及便潜血,可使用同一粪便标本进行检测。

【方法及参考范围】

胶体金法;阴性。

【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影响因素】

阴性结果时应考虑排菌量过少或与间断性排菌有关。需连续三次检测。

【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结果的综合分析及指导建议】

(1)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可以反映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作为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癌等的辅助诊断。

(2)阴性结果不排除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连续三次检测。

(3)检测结果阳性,建议消化内科就诊。采用联合抗生素治疗方法。

(4)必要时结合胃镜检查。

【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胃黏膜一般1~3天脱落一次,定植于胃黏膜表面的幽门螺杆菌则随脱落的黏膜一起排到粪便当中。若治疗成功,则幽门螺杆菌抗原难以测出;若治疗不成功,则在数日后细菌含量升高,粪便中检测到幽门螺杆菌抗原。该检测对疾病的诊断及疗效观察、随访评价均具有重要意义。

二、特殊从业人员体检项目

1.粪寄生虫镜检(阿米巴原虫感染检测)

【项目简介】

正常粪便无寄生虫,当感染了钩虫、蛔虫、蛲虫、绦虫、华支睾吸虫、原虫(阿米巴)时可在粪便中通过显微镜检测到虫卵或滋养体,根据不同虫卵不同的形态特征,判断寄生虫感染的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寄生虫感染已经很少见。

溶组织阿米巴原虫感染(也叫阿米巴痢疾),是餐饮从业人员上岗从业条件的筛查项目,属国家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管理。该寄生虫经口感染,主要寄生在结肠内,引起阿米巴痢疾或阿米巴结肠炎,一定条件下可感染肝、肺、脑、泌尿生殖系统及其他部位形成溃疡或脓肿。阿米巴感染的传染源主要是已感染的慢性患者、恢复期患者及健康带虫者,食入或间接食入带有阿米巴包囊的物体可感染。

【方法及参考范围】

肉眼观察及显微镜法;未见虫卵(未见阿米巴原虫包囊及滋养体)。

【粪寄生虫镜检影响因素】

(1)花粉与蛔虫卵形态相似,容易混淆。

(2)华支睾吸虫、鞭虫卵易与灵芝孢子粉相混淆,需注意区别。

(3)检测阿米巴滋养体时需及时送检并保温。

【粪寄生虫镜检异常结果解读】

(1)发现虫卵并根据相关临床症状判断相应寄生虫感染,采取相应驱虫措施。

(2)溶组织阿米巴感染潜伏期可1~2周,甚至长达数月。患者可能与阿米巴包囊共栖生存。当机体营养不良、感染、肠道功能紊乱、肠黏膜损伤时,机体抵抗力低下,在细菌协同作用下,可促进阿米巴增殖,损害肠黏膜。

(3)急性非典型性阿米巴病,起病缓慢,无明显全身症状,腹部有不适感,可排稀便。缺乏典型的痢疾样粪便,显微镜镜检可发现滋养体。

(4)急性典型性阿米巴病,起病较缓,腹痛,腹泻,排泄每天10余次,大便中带血及黏液,呈暗红色或紫红色、果酱样便外观,有腥臭味,显微镜镜检可见黏液中成团的红细胞、较少的白细胞及活动的滋养体。

2.粪便普通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痢疾、伤寒病病原菌筛查)

【项目简介】

用于肠道细菌感染(如痢疾、伤寒等)的诊断、抗生素的选择和使用以及餐饮行业健康体检。痢疾、伤寒病属国家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管理。痢疾及伤寒经消化道传播,患者粪便排出人体后可污染手、食物和水源,经口腔进入人体。约10~200个痢疾志贺菌即可使人致病。健康人因接触患者或带菌者及其生活用具被感染。

【标本留取要求】

(1)标本采集原则:腹泻患者应在急性期采集,最好在使用抗生素前或停用后3~5天采集。

(2)应采集新鲜有脓血黏液部位的粪便,约指头大小,半小时内送检。

粪便细菌培养标本留取流程如图1-3-2所示。

图1-3-2 粪便细菌培养标本留取流程

【方法及参考范围】

普通细菌培养法;无致病菌生长(未培养出痢疾及伤寒沙门菌)。

【影响因素】

样本放置过久,细菌死亡,培养基中不能生长。

【粪便细菌培养的异常结果解读】

正常粪便中约2/3是细菌,属于肠道正常菌群,主要是大肠埃希菌、肠球菌等。由于食入污染食物等因素导致其他致病菌生长,患者出现腹泻、呕吐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可能导致死亡。引起肠道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是志贺菌属引起的痢疾,以及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引起的伤寒、副伤寒,由霍乱弧菌感染引起的霍乱。粪便细菌培养检测出志贺菌属细菌(包括福氏痢疾杆菌、志贺痢疾杆菌、宋内志贺杆菌、鲍氏志贺杆菌),是临床确诊痢疾的重要依据。培养、鉴定出相应的伤寒、霍乱等病原体是伤寒、霍乱等相关疾病的诊断依据。通过药敏试验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重要参考。

3.粪便霍乱弧菌培养及鉴定

【项目简介】

人类是霍乱弧菌的唯一易感者,主要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饮食经口而被感染。霍乱弧菌对酸敏感,但如能通过胃酸到达小肠,由于菌毛作用,则可在肠黏膜表面吸附并迅速繁殖,经过很短的潜伏期后便急性发病。弧菌不侵入上皮细胞和肠腺,但在其繁殖过程中产生的霍乱肠毒素,可作用于小肠黏膜,引起肠液过度分泌,患者出现上吐下泻、米泔水样便、水电解质紊乱等一系列症状。霍乱和副霍乱的实验室诊断对疾病的确诊、采取紧急防治措施控制和消灭本菌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霍乱属国家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一经发现感染,须立即上报。

【标本要求】

新鲜粪便标本于无菌容器内或取肛拭子(不能排便者)直接置于碱性蛋白胨水中,及时送检。

【方法及参考范围】

碱性蛋白胨水增菌,庆大霉素琼脂培养。

霍乱弧菌培养程序:将粪便接种在庆大霉素琼脂培养基中孵育24小时,同时接种在碱性蛋白胨水中增菌6~8小时后,再转种庆大霉素琼脂培养基中孵育24小时,观察结果。

【报告方式】

霍乱弧菌培养阴性。

结合菌落特点,可疑霍乱弧菌培养阳性,需进行O1、O139血清群鉴定,如发生凝集反应,同时盐水凝集反应阴性,初步判断为可疑霍乱弧菌感染,应属甲类传染病管理范畴,应立即上报防疫部门。

【影响因素】

样本放置过久,细菌死亡,培养不能生长。

【粪便霍乱弧菌培养的异常结果解读】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是中国法定管理的甲类传染病。它可以引起流行、暴发和大流行。临床特征为剧烈腹泻、呕吐、大量米泔水样便、患者水电解质紊乱和周围循环衰竭,严重休克者可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霍乱流行迅速且在流行期间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危害极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卫生条件的改善,霍乱弧菌引起的传染病已经得到有效的控制,但也常出现散发病例。因此早期迅速和正确的诊断,对治疗和预防本病的蔓延有重大意义。霍乱弧菌的培养和鉴定除用于临床霍乱弧菌感染的诊断外,也用于餐饮服务人员的健康体检。霍乱在我国主要发生在夏秋季,高峰期在7~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