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原始创新的诞生不是“高大上”式的震撼登场

原始创新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核心力量之一,在人们的心中有着相当崇高的位置。所以,原始创新的诞生过程,在我们的心中绝不是悄然低调甚至卑微寒酸的,而应该是一个“高大上”式的闪亮震撼的登场亮相。一如乔布斯手持独特而精美的苹果手机站在聚光灯下,引来万众欢呼。随着商业对社会的全面渗透,商业包装宣传炒作在不断强化我们的这种想象,导致我们对创新的理解已经严重地“好莱坞化”了。其实岂止是对创新的理解,我们对世界的许多认识都在被商业左右。

真实的世界与好莱坞大片或商业包装呈现给我们的常常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让我们简单地看一下PC即个人计算机这款颠覆了信息技术产业的产品走过的历程。计算机在20世纪40年代诞生后,一直是高端产品,只有高端用户才有资格与本钱使用它。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开始了其“平民化”的进程。世界上第一台个人计算机通常被认为是施乐公司设计、于1973年推出的“奥托”。它没有做商业化推广,而是提供给自己公司内部及部分大学使用。这是一款极具创意的产品,比如它首次采用了图形用户交互界面与鼠标。

图1-1 施乐公司推出的世界第一台个人计算机“奥托”

个人计算机大规模走向社会则始于IBM公司在1981年推出的IBM-PC。这是IBM用于定义一个全开放架构的低端廉价产品。CPU使用的是Intel公司的 8088,操作系统则是来自微软公司的DOS,它还是比尔·盖茨从西雅图电脑产品公司(Seattle Computer Products)那里买过来的。

图1-2 IBM-PC的第一个型号5150

IBM-PC刚诞生的时候,不仅土得掉渣,而且相比于当时计算机的主流产品,即大型机、小型机与工作站,其性能也极为有限;相比于施乐的“奥托”,它的“颜值”与性能都要差得多。IBM显然没有看上这个产品,所以懒得自己劳神,而是将CPU与操作系统分别交给了当时尚属中小企业的Intel与微软。当时计算机行业的巨头们如富士通、DEC等,应该都没有意识到这款产品在未来将给整个产业带来颠覆,所以它们把自己的精力都放在“主流”的“高端产品”上了,任由这两家中小企业自己在那里折腾如儿童玩具般的、比电子打字机强不了多少的PC机。

20多年后,Intel与微软依靠PC这款产品成为了信息技术产业的巨无霸,而IBM赖以立足的服务器市场却被PC服务器蚕食殆尽。IBM自己创造的PC在送给别人领养长大后,几乎成为了它自己的“掘墓人”。

这是一个典型的颠覆式创新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发展历程。原创性越强,对未来的颠覆越大,创新在开始时通常就越不成熟而显得寒酸,越与大众已有的认知相左,所以越难引人注目。一出生便自带光环的,其实基本都属于改进性创新,是在已有的良好基础上再进一步,所以它们在诞生伊始便已经相当成熟,是在已有的认知体系中的完善。苹果手机就是这样一个改进性创新。

相比于许多其他的原始创新,PC总体上还算好的。它毕竟不是根本性的原创,计算机已经早为社会认可,而且它虽然性能不足,但是对于个人来讲终归聊胜于无,至少远非算盘可比。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之一蒸汽机车刚出现的时候,处境比PC难堪多了。它不仅操作复杂,而且动力甚至不如马车。同样走在铁轨上,蒸汽机车爬坡比马车还要费劲。那个时候,别说是人了,就连马都在咧着嘴嘲笑这个不停地喘着粗气却没有多大本事的怪物。

在美国,钢铁厂老板彼得·库珀制造了水柜蒸汽机车“大拇指汤姆号”。1830年8月28日,这辆机车拉着36位乘客从巴尔的摩去埃里科特米尔斯。返程的时候,这辆车偶遇了一辆有轨马车。于是一场比赛开始了。马车起步快,最开始有优势。但“大拇指汤姆号”启动以后不久就追上了马车。可不巧的是才超出去一小段路,机车的鼓风机皮带就出了故障,失去了动力。马车因此将机车反超了,又得意地嘲笑了蒸汽机车一把。这是很多颠覆式原始创新在诞生伊始面临的窘境:它们的有效性与实用性常常还比不上传统的手段。

当一个刚刚诞生的,面目丑陋、功能也极为有限的颠覆式原始创新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你能预见到它未来将会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