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精神信仰系统不能“死机”
——重读《共产党宣言》想到的
正逢党的93周年诞辰纪念日,有幸观赏广州军区的大型话剧《共产党宣言》。可以说,这是一部让我们浮想联翩激动不已的大作。
大幕开启:眼前乌云翻飞,枪声如豆,1927年12月的广州,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这是国共两党生死较量的前沿,这是风雨如晦的日子,从“四·一二”政变之后,国民党蒋介石对共产党人的追杀一刻也没有停止过。风云变幻之中,每个共产党人都面临着理想与信念、生死抉择的考验。优秀女共产党员林雨霏怀揣生命一样珍贵的《共产党宣言》在街头躲避敌人追捕,危险关头被思想进步的女学生邝梅搭救并带到自己的家中。但意想不到的是昏迷中的林雨霏来到的地方,竟是自己和前夫邝兆年的家。于是一个信念理想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场合与情感交锋,一波三折且又险象环生的故事便由此展开。这就是著名作家唐栋编剧、由广州军区话剧团推出的大型话剧《共产党宣言》的序幕。在庆祝中国共产党诞辰的日子,这部作品的推出,应该是献给党的生日的一部沉甸甸的厚礼。
看了话剧,不仅让我又重新阅读起那部曾影响世界的名著《共产党宣言》,这部当年曾经轰动世界并至今仍具有重大意义的名著,而今读起来依然是那样让人激情澎湃。在当今社会充满更多经济利益角逐和诱惑的背景下,由于金钱拜物教的流行,《共产党宣言》这部曾被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奉为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似乎与我们已经有了较长时间的疏离了。因此,当字幕打出这个让人听来振聋发聩的名字时,每个观众心里便有种久违的亲切和感动。
话剧《共产党宣言》故事并不复杂,它讲的是上世纪20年代的事,题目虽大,但讲的却都是小人物、小故事,但这些小人物、小故事,映衬的却是那个风云激荡的大时代。共产党员林雨霏被进步学生邝梅搭救后,意外地在邝家与前夫邝兆年及当年同窗谢婉云相遇。特殊的遭遇,把信仰理念不同的人置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场面。当年夫妻,一朝分手,今再相逢,已成陌路。当初,丝绸商人邝兆年对商业救国曾充满幻想,而革命意志坚定的林雨霏在《共产党宣言》思想引导下,认定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念,两人的婚姻最终因信仰差异和谢婉云的介入而分手。当谢婉云看到林雨霏身上藏有《共产党宣言》时,怕受此牵连而不愿相助劝其赶紧离开,邝兆年坚决制止并掩护了林雨霏。但她后来从邝家出逃时,敌人已布下天罗地网,林雨霏刚刚逃出邝家门便落入敌手。而逮捕她的正是自己与邝兆年的亲生儿子邝为。这个毕业于黄埔军校,在广州国民党部队卫戍区任稽查队长的儿子,曾对国民党屠杀共产党的行为心生疑窦,对个人理想也一片迷惘。此时他还不知道自己抓捕的正是自己的生身母亲,但审讯中他为林雨霏的凛然正气和铮铮铁骨所打动。阴险狡诈的敌处长沈卓多次想立即处死林雨霏时,邝为出于内心深处的敬意一再拖延。当父亲最后把生身之谜告诉邝为时,一场融母子情、骨肉情和理想信念的戏,把作品推向震撼人心的高潮。关于生与死、高尚与卑鄙的信念对决,让邝为在百感交集中实现信念转变,作品由此产生了振聋发聩的艺术效果。
在这场信念的对决中,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高尚最终战胜了卑鄙,共产党人林雨霏表现的浩然正气使作品催人泪下。那个贪图钱色而不择手段的沈卓,最终被觉醒的邝兆年一把火连同自己的百年老屋化为灰烬;邝为在自己亲生母亲的精神感召下,终于找到了自己期盼的信仰,他怀揣母亲留下的那本《共产党宣言》走上了革命道路。林雨霏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最后毅然决然地走向刑场,她用生命和鲜血,为《共产党宣言》做了最生动的注脚。整部作品,借用一本《共产党宣言》作道具,却把一个宏阔高远的政治信仰话题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感人。作品无疑是一部高扬理想信仰旗帜的英雄颂歌。
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必须注重对现实的关照,否则作品便会缺失现实意义,也会缺乏当代人的审美认同。话剧《共产党宣言》之所以感人,就在于作品以精练的语言和感人的故事,向人们敲响了理想信念的警示之钟。作品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对白,林雨霏对儿子邝为说:“一个人没有信仰,就没有追求、没有道德、没有廉耻,即使拥有一切也会心中空虚;一个国家没有信仰,就没有正义、没有尊严、没有公平。”这些借历史人物说的现实话,提醒着今天所有的共产党人都应该牢记信仰,牢记自己为之奋斗的理想,并时时重温自己的入党誓言。
不论过去和现在,信仰永远都是鼓舞我们奋发进取的精神号角,有了信仰,我们的事业才能发展,我们的国家才能进步,我们的军队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由此才能真正理解,我们的前辈在90年前,为什么能像雄鹰一样“飞”到欧洲去倾听大革命的余音流响,“飞”到苏俄去领受工农革命的风暴?为什么会有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抛弃殷实富裕甚至毁家纾难而走进山林建立革命武装?为什么一批纤弱的知识分子能组织起千万民众用热血托起沉沦的大地?为什么像林雨霏那样的羸弱女性能视死如归地面对敌人血腥的刺刀?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缺什么也不能缺信仰,在人的生活里金钱是重要的,但仅有金钱是不行的,拜金主义只会让人堕落,金钱的泛滥能使信仰沉睡,官场的庸俗能使理想失色,逐利的失信能使社会畸形。就当下来说,在全社会中张扬理想,重塑信仰,建立和倡导一种高尚的社会道德,去和一切腐朽的低俗东西作斗争,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中国人的精神系统不能“死机”,我们应当毫不动摇地激活我们为之忧虑的理想信仰发生的死机现象,理想信仰发生“死机”,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面临的最大危险。
今天,我们重读《共产党宣言》,并有幸欣赏这样一部以理论经典的名字创作的话剧,它给我们艺术的启示也是异常深刻的。看《共产党宣言》,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当前的文艺创作。说到理想信仰,说到文艺应表现思想,就不难想到时下一种流行的现象,那就是有人以剥离思想为时尚,以自己的作品蔑视思想和远离思想为荣耀。比如,有人就公开声称,我的作品是只给人以乐趣,不管什么思想不思想的。在有意思和有意义之间,我决不会选择有意义。正是受这种倾向的影响,社会上有一些匪夷所思的现象,有那么极少数人,以传播有损党的形象的负面新闻为能事,以发布损害党的领袖和党的历史的言论为能事。就有那么一些人,宁可相信西方恶意诽谤的文章,却无视这些年我们国家巨大发展和进步的现实,这种现象,无疑是非常危险的。它是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倡导的一种公然蔑视和挑战。
正是在这样一种被当作时尚和时髦的谬论引导下,我们很多作品包括那些被乱吹滥捧的电影、低俗小品之类,已经与国家主流思想和价值观无缘了。当艺术不能与思想和当下现实发生化学反应时,当然也就失去了让人思考的艺术力量,而没有思想的艺术常常被人们批评为枯燥和无聊的艺术。有观众评价当下艺术说“我们曾把电影院和戏院当作学习人生的大课堂,可如今怎么就像误进了游乐场呢?走出剧院和电影院时,内心总有一种空空的感觉。那些被捧上天的低俗小品,我不知道对社会有多少教育意义。”也有人表示无奈说,“过去父辈带我们进剧院,是要我们去接受党的历史教育的,是去领受我们辉煌的革命历史知识的,是去学习人生哲理的,而今天我们带孩子进剧院却常常有一种怕孩子被浅薄和低俗诱惑把路走偏的担忧”。社会大众的这些批评,说明是对有思想内涵的艺术的一种期待,说明中国观众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有思想品位的艺术的渴望。“调侃”“娱乐”“趣味”任何时候都是为思想主题服务的形式,它决不是艺术的终极目的。
我讲这个话题,意在说明话剧《共产党宣言》的推出,应该值得中国当下的文艺创作进行深刻反思,不是老百姓喜不喜欢有思想品位的作品的问题,而是看你拿没拿出有思想深度的好作品。从《共产党宣言》演出剧场那雷鸣般的掌声里,从观众那饱含热泪的眼神里,我们分明看到了社会大众对有品位的有思想的好作品的期待。那种动辄以观众需求名义粗制滥造低俗作品的做法,永远都是与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艺术的健康发展背道而驰的。今天每一个有良知的共产党人,都应该坐下来认真地重新读一下《共产党宣言》,这部真正引导人民追求平等自由的著作,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精神法宝,我们的老一辈受它的精神指引,建立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新中国,今天我们要实现十几亿人的中国梦,同样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指引。没有精神的引领,我们可能会失去方向。
在这方面,我认为,作家唐栋应该是坚持主流价值观为人民写作的典范,这些年,不管市场多么热闹,也不管别人把票房吹得多么让人心动,他始终坚持为人民写作的责任感使命感不动摇,从《回家》《天籁》到《红帆》,再到今天的《共产党宣言》,他坚持不懈一步一个脚印地在张扬国家观念的艺术道路上跋涉进取,从不懈怠,并且受到社会大众的特别喜爱。在当前社会审美和理想信仰发生动摇的背景下,唐栋的这样一种执着和坚守,应该成为中国当代作家的榜样。
(原载2014年12月9日《中国艺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