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晋国对楚国实施车轮战

陈国虽然重新站到了楚国这一边,但陈国国内却产生了关于选边站队问题的严重分歧。

楚军撤走后,陈国虽然对楚国讲投降,但又暗自派出使者向晋国表示陈国对晋国的好意。

晋国作为中原诸侯之首,行事也很高调,根本不管陈国有多少承受能力,对外宣称陈国依旧是晋国的跟班。

陈国,不再是原先那个陈国了。楚共王很生气,这个事必须得到解决。

公元前566年冬,楚共王再次命令尹熊贞出兵陈国。晋国一看,哟,你们打陈国啊,那我们得保护陈国啊。

于是,晋国为首的中原诸侯联军又组建了起来。不过,这次他们是聚集到了郑国,然后对外宣布:只要陈国受到侵略,联军是不会坐视不管的。

于是,熊贞率领的楚军倒也不敢轻举妄动。

就这样,围绕着陈国,楚晋之间打起了口水战。真正的战争,谁也不敢轻易发动。

因为谁都知道,两个超级大国之间,要不么打起来,一打起来,那就是可怕的世界大战。

而无论是楚国,还是晋国,都认为对方的实力是强大的。打,意味着两败俱伤。

陈国国君陈哀公看着这场闹剧,索然无味。他对晋国很失望,此时陈国国内突然发生了大事。

原来,亲楚的国内势力此时正蠢蠢欲动,陈哀公哪里坐得住?

于是,也不向盟主晋国报告,便匆匆回国处理突发事件去了。

晋国人一看,哟,大家为你陈国撑腰,结果你小子倒先跑了,那大家还杵在这里热闹个屁啊。

于是,一声令下,大家回家过年去。

众联军欢天喜地散了,是的,过年最好了,大家都不想打仗。

但有一个国家想弄点事情,这个国家,就是内心里实在看不惯晋国的郑国。

这些年来,由于楚晋两国争霸,被夹在中间受气,日子过得很苦。

过年?

过年对郑国人来讲,几乎没有什么年味了。我们那么辛苦,凭什么你们便那么开开心心回家去过年?

公元前565年,郑国发兵讨伐了蔡国,当然其根本原因是郑国国内的问题。

郑国国内,围绕着跟晋国混还是跟楚国混爆发了权力斗争,结果郑国国君郑僖公被杀了。

象这么大的事,如果不转嫁国内矛盾,那当政的公族大夫们都会陷入无休止的权力斗争中。

于是,蔡国人就躺枪了。

郑国人打超级大国不行,但打其他国家那也算是厉害的。平心而论,这是一个战斗力超级强悍的国家。

这一次郑国侵略蔡国,蔡国当然第一时间就失败了。

蔡国是楚国眼下最忠心的盟国,这下惹毛了楚国人。

楚共王大怒,公元前565年冬,楚共王派熊贞讨伐郑国。

郑国人很聪明,你楚国大兵一到,郑国人马上投降。

但这一次投降后,郑国又派人去对晋国说:“实在不好意思,由于你们晋国不来帮我们,我们打不过楚国,只好投降他们。”

晋国很恼火,感觉总被人牵着鼻子在转。

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晋国人也很聪明,晋国不是有四军么?

曾经在楚国当了九年俘虏的荀罃提议,将四军分成三部分,轮流上阵。

每次除了晋军一部分,再纠集几个诸侯国军,以此去救援诸侯或者袭扰楚国。

把楚国给弄得精疲力竭为止,反正楚国佬也并不是很想与晋军开战,那就这样吧。

于是,历史上一项针对楚国的“车轮战”便实施了。

晋军实施的这个策略是非常有效的,一方面凡是诸侯有难,晋军便可以立即出动,以正其春秋盟主之名,也使楚军不敢轻举妄动。

另一方面,不管如何,保证了晋军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兵力处于休整状态,完全不惧来自西方秦国或周边戎狄的威胁。

这个车轮战楚之计,必须要有一个诱饵。诱饵是谁?

郑国。

郑国来降,便接受投降。楚国讨伐郑国,便打着救援的旗号,却故意不与楚军接触,让楚军疲于奔命。

郑国人很火大,这明摆了便是将郑国当成一颗棋子,完全由你晋国摆布了。

所以,郑国人对晋国永远都不可能忠心。

郑国人想,不管你晋国用什么办法对付楚国,反正我郑国就一个策略:谁来便降谁。

楚共王有些着急了,也非常气愤:晋国人实在是太欺负人了。

很显然,眼下是晋国充分利用了其春秋霸主的特权,动不动纠集诸侯来对付楚国,楚国该怎么办?

楚共王想到了秦国,你拿中原诸侯来对付我,那我便拿西方秦国来对付你。

正在这时,秦国来使者了。

公元前564年夏天,秦国派出使者求见楚共王,请求楚国一起用兵征伐晋国。

秦国的要求也不高,只要求楚国在北境作出一个准备进攻晋国的迹象即可。

因为,秦国这些年被晋国打得很惨,现在恢复了元气,要准备与晋国大干一场。如果楚国能够牵制住晋国一部分兵力,那秦国的目的便达到了。

楚共王很高兴,他立即召开了军事会议,楚共王道:

“众爱卿,不谷没有什么能力,所以导致先王创业的基业慢慢被毁。

尤其是鄢陵一役,不谷亲征却败于晋军,不谷还失去了一只眼睛。每每念于此,不谷痛不欲生,愧对先王和楚国。

现在秦国欲对晋用兵,请求我们出兵响应。不谷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

不谷不但要答应秦国之请,更要倾全国之兵,由南向北发动对晋国的进攻。

秦国由西向东讨伐晋国,这样秦楚两军两面夹击晋国,可以一举将晋军击败。

众爱卿,与秦军会师于黄河,扫荡晋国,楚国霸业可待啊。”

楚共王有点激动。他其实并不是很想打仗,但这些年来,他希望中的世界和平终于是不可能到来了。

反而,晋国一次又一次地利用了楚国的这种希望,多次打着和平的旗号忽悠楚国,让楚国很快失去了战略优势。

要翻盘,必须得通过一场象样的胜利。但对付此时的晋国,联合一个秦国便可以了么?

楚国朝堂上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楚共王认真听着大家的发言,慢慢对刚才自己那番慷慨激昂的言论有些愧疚。

是的,现在的晋国,在那位年轻的君主晋悼公的领导下,基本压制了国内权力斗争,权力几乎都集中到以国君为核心的晋国公室。

没有内斗的晋国,是可怕的。

目前,晋国政通人和,经济、政治、军事全面发展,已经平定了北狄之患。

而且,如今的晋国,盟主地位牢不可破,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轻轻一个号令,便是十数国的联合国军。

而且,晋军战斗力颇为强悍。

晋国世敌秦国这些年几乎没什么像样的作为,与晋交手几次,那都是屡战屡败。

作为战略上的结盟国家,楚国应该考虑答应秦国的请求,但绝对不可以倾国之力,直接侵伐晋国。

因为楚国还有一个很大的敌人,吴国。

吴国在前几年刚击败过楚国,令尹公子婴齐都因此而含恨而亡。楚国一旦与晋国全面开战,那吴国肯定会乘机入侵。

最终,楚共王的决定,是答应秦国之请,派出一部分兵力进驻北境的武城,造成一种随时讨伐晋国的迹象。

然后,秦国对晋国发动了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