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戈六:艰难的三连冠
/ 许定波 周迎旭 王昊

中欧戈六关键人物

团长:许定波教授

领队:朱小明

A队队长:陈立波

B队队长:姚伟国

C队队长:颜守俊

中欧戈五“铁三角”

陆江宁、周迎旭、朱元

2011年5月15日,第六届玄奘之路商学院戈壁挑战赛如期举行。

在这次比赛中,中欧戈赛军团再次夺冠,实现了戈赛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三连冠。中欧有38位同学参加了戈五比赛,有58位同学参加了戈六比赛,戈六有胡红智、李雄、王永革当志愿者,还有近150位亲友团成员为中欧队加油。

事后复盘,中欧认为戈六赢得很艰难。事实如何?如何看待短期业绩与长远战略?如何平衡组织的传承与当前的期许?

许定波:戈六,中欧有很多遗憾和失误[1]

大家都知道中欧队每年都想赢冠军,也有很多人听说过中欧队的一句名言:想赢是对对手最大的尊重!

其实参加戈壁挑战赛拿名次并不是中欧最重要的目标。台大代表队今年没有进入前三名,但是去年和今年台大队都是中欧最尊敬的队伍,他们的组织、风范和对比赛过程的享受是所有队伍的榜样。厦门大学的侯斌同学没有拿到个人名次,但是他感动了所有的戈友和千千万万的网友。

那么,是什么让中欧高度重视参加戈壁挑战赛?是什么让我对戈赛情有独钟?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拉里·萨默斯(Larry Summers)说过,20世纪最有影响力和远见的经济学家是在1950年去世的奥地利人熊彼特。熊彼特最有名的理论是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的企业家精神与创新理论。

熊彼特提出创业者(Entrepreneur)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之一,而且他还分析了创业者的心理。熊彼特认为一个典型的创业者并不是为追求财富所驱动,下面是他总结的创业者的特征。

(1)拥有创建一个私人王国的梦想。

(2)有占领的欲望和战斗的冲动。

(3)想要证明自己能够超越对手。

(4)享受追求成功的过程,而不是成功所带来的果实。

(5)勇于冒险、挑战困难,梦想改变世界等。

我想,正是熊彼特所讲的这种精神将我们吸引到了戈壁。而且,这种精神与我们中欧的校训“认真、创新、追求卓越”是完全一致的。这也是中欧的院领导,尤其是我们的朱晓明院长,大力支持和鼓励戈友会活动的原因。

在去年(2010年)和今年的戈壁回归日(2011年6月25日),我们听到了不少“妖魔化”中欧的言论。我们确实有不少地方需要改进,包括我们的口号,在此我向大家表示歉意。但是,我觉得我们的团队精神没有问题。我们有挑战自我、为团队奉献的精神,有一往无前、战胜困难、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英雄气概。我们不为此道歉,也不准备改变!

109-01

戈六中欧队其实有许多遗憾与失误。跟曲向东先生说的恰恰相反,我们这次没有将所有的细节都准备好,我们犯了不少低级错误。虽然犯了不少错误,但是每出现一个问题时,我们总是有人挺身而出,迅速将问题解决。最终我们还是取得了冠军。

周迎旭:戈五的四大贡献与戈六的四大失误

戈六回归日后与许定波团长喝酒,团长干完几杯茅台后冲着我说:“迎旭,我真是杀了你的心都有!这次我们赢得太艰难了。”我无语,然后两人黯然泪下……

其实,这不是第一次有人对我说这句话了。戈五深圳集训时,我选了一条40多公里的山路。第一天20公里,路线较为平坦,队员们有些脱水,但感觉尚好。第二天,路线多为上下坡,加上天气极其闷热,队员们在烈日下奔跑,体力和精神都消耗极大。跑过半程后我发现,预定线路上人车较多,为了安全起见,我临时决定按原路折返。听说要原路折返,后来有队员对我说:“迎旭,当时我杀了你的心都有!”

回过头看,戈五的四大贡献在于:

第一,建立了一套三地分别选拔的机制,保障能最大限度地选出最优秀的队员,这是胜利的基础。

第二,确定了偃师总决赛的机制,既保障了选拔的公正性,扩大了戈友会的影响,也为更多的校友参与提供了机会,希望今后能够发展成为中欧自己的“玄奘之路”。

第三,制订了一系列赛前统一集训计划,使队伍能够在短时间内磨合到位。偃师和深圳的路线都是我亲自踩出来的。

第四,根据队员的特点把B队分成两队,做到各尽其职,既保证成绩,又明确分工和确保安全。

从开始备赛到正式比赛,半年多的时间,从到各个班级、俱乐部轮流宣讲动员,制定选拔规则,到安排昆山选拔,再到确定偃师总决赛和深圳集训方案路线,最后到确定队伍人选和队员分组、制订训练计划方案,等等,这些工作耗费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我一直认为中欧戈友会不能只靠一两个人的努力而持续下去,要有一套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来支撑。长江的失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一直是靠戈二、戈三的那几个老队员在做工作,结果从戈四到戈六越输越惨。中欧戈五取得大满贯的胜利,看似很完美,背后其实有众多不为人知的辛酸,也包括运气。所以,我坚信是我们的选拔和训练机制确保了我们的胜利,而这恰恰就是我们有别于其他商学院的地方。

所以,戈五一结束,我就公开表示戈六我不会再去了。原因是:第一,我确信我们的机制可以保障我们的胜利;第二,要给戈五队员空间让他们去传承;第三,戈五的完美结局把很多问题给掩盖了,机制需要靠大家来完善;第四,我不可能专职做下去,这样也不利于发展;第五,我希望为戈友们的戈壁后开辟新空间。这些理由足以说服我自己从戈六开始退出。

在上海崇明的集训会上和出发前在校园的最后一次准备会上,我说过:“我们最大的对手是我们自己。只要我们自己不犯大的错误,胜利就一定是属于我们的。”虽然从戈五到戈六,每次提到戈壁我都会动情流泪,但我很清楚,那种感动只有亲历过戈赛的人才能体会,事前无论怎样讲,都无法做到真正的共情。戈壁挑战赛的魅力也恰恰在于必须亲身体验所有的不确定性。

当戈六队员们奔赴赛场的那一刻,我的内心其实无法做到真正放下。我曾经计划去新疆喀纳斯徒步,去青海穿越罗布泊或者去攀登玉珠峰,然后到终点去迎接队员。甚至在比赛的前一天,我还打电话问回程包机还有没有位。我知道,比赛那几天我无法静下心来不去想戈赛。

三连冠的光环固然耀眼,但是因比赛前后我们犯了不少错误,戈六我们赢得太艰苦了!而很多错误其实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定波团长冲我发火是完全有道理的。对此,我很内疚!我总结有如下四大失误。

失误1:赛前训练难度不够

戈五的选拔和训练,难度很大。从冬雨刺骨的昆山,到大雪纷飞、寒风凛冽的北京,再到狂风大作、沙尘飞舞的偃师,最后到酷热、山路崎岖的深圳,队员们感觉训练很苦,到了戈壁反倒很轻松。戈六赛前的跑步训练做得很好,但过分强调防止受伤,选拔和训练的难度有所降低。偃师决赛把第二天的山路和土路改为公路,崇明和红花湖两次集训也都是公路,无意中对戈六队员造成了误导。一上戈壁,心里就不踏实。再加上戈六比戈五时天气恶劣得多,难度大过历届。

失误2:后勤保障工作不够细致

开始过于自信,后来措手不及,没忙到点子上。队员的GPS、对讲机、水袋和背包等专业设备准备得不够充分。大量的精力花在了赞助和一些非重点物资的准备上,尤其在终点安排表演队等,遭到不少非议。

112-01

失误3:戈五的老队员们没能充分发挥作用

包括我在内的老队员过分强调放手,没能起到及时发现问题、消除隐患、稳定军心的作用。队员的选择和分组不尽合理,赛前准备仍然不够充分,甚至出现老队员带错路等低级错误。比赛就是比赛,任何的轻敌和马虎都会把胜利拱手相让。

失误4:队伍越搞越大,给组织工作带来很大压力

戈壁挑战赛毕竟是个艰苦的比赛,不应该带有任何侥幸心理,不可让没有任何经验的队员到戈壁上去体验那每天10多个小时的坚持。

没有参加过预选赛和集训的队员不应该到戈壁上去冒险。因为不光是自己容易出危险,还会给全队带来压力。队伍拉得越长,出问题的概率就越大。包括啦啦队也应该事前组织训练和拉练,否则会造成安全隐患。

戈壁挑战赛已经在中欧生根发芽,我们不再缺乏热情,我们现在需要不断地浇水施肥,让它成长得更快更高。玄奘之路的口号是“理想,行动,坚持”,但我认为应该还要加上“超越”。我们不能故步自封,沉浸在三连冠的欢呼声中。如果有一天,所有的商学院,至少中欧能够把野外挑战作为一门必修课,给更多的人带来奋发向上、超越自我的能量,也算是戈友们对社会做出的一项贡献。

王昊:中欧戈六的经验与教训

规划

在我的理解中,戈友会、戈七筹委会(筹备工作委员会)、戈七管理团队这三个组织相当于公司组织结构中的股东会、董事会和管理层。戈友会及指定的戈友分会是戈壁挑战赛组织策划的基石,其应负责明确中欧参加戈壁挑战赛的愿景、基本目标和原则,还要负责从戈六队员中选出部分合适的队员成立戈七筹委会。

组织

筹委会需要带领戈六队员去完成宣传、前期训练、选拔队员和组建戈七管理团队等工作,直到戈七中欧代表队正式成立。筹委会最终还将在筹委会的成员中推选出戈七的领队、A队指导员等带领或帮助代表队前往戈壁的角色。这样的角色相当于董事会成员,负责用自己的经验帮助戈七代表队,并确保戈七代表队走在一条方向正确的道路上。

对于领队人选,我认为其不仅要对戈赛有热情,还需要有激情、有奉献精神,并善于凝聚队员。至于其来自A队还是B、C队,并不重要。对于A队指导员,我认为其应该来自A队,要擅长制定比赛策略、分析线路和指导训练,要能够做好指导工作但不能过于强势,毕竟A队有队长,最终要靠队长和队员去完成比赛。

执行

戈七管理团队主要负责后期训练、集训、装备及后勤、比赛策略、风貌展示、比赛现场指挥等,直到带领队员完成比赛、安全回归。

从规划、组织、执行等层面开展工作,有利于形成系统的准则和方法,有利于总结与传承挑战赛的经验。例如:戈六通过一定的选举办法选举A队队长,而BC队队长则采用推举的办法,是否合适?戈四、戈五是如何选的?戈七及今后应该如何选A队和B、C队队长?

目标

戈六自始至终似乎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也很少有一些过程或活动来讨论目标,这让大家认为我们的目标似乎就只是夺取团体冠军。与台大队相比,我们的“目标”就显得太单一、“文化味”不够,无法全面展示中欧人的风采,甚至会影响队员的戈赛体验。在“三连冠”之后,戈七及今后的队保冠军的压力会不会越来越大呢?事实上,尽管以中欧对挑战赛的重视程度以及EMBA学员雄厚的基础,中欧始终会是冠军的有力争夺者,但冠军总有一天会被其他队夺得的,那时是否就意味着中欧的失败呢?未必,但我们应该及早调整并明确我们的目标。我建议的目标是“追求风尚,挑战自我”。

装备与后勤

今年戈六的装备在总数量上已超过戈四和戈五,但从专业角度看,最关键的装备包括速干衣裤、水袋、GPS、对讲机等,都比不上戈四和戈五。装备的研究也是需要传承的。轻视装备的研究和传承,过于关注商业赞助,没有及早确定装备采购和管理的人选,我认为是导致失误的关键原因。另外,装备的复杂和补给的不便给团队自身管理和赛事组委会都带来了很多的麻烦和挑战,也给中欧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未来应简化装备总数量,强化关键装备的质量,将大多数采购交给队员自己进行,最大限度降低后勤管理的难度。

训练

从戈四到戈六,我们积累了不少的训练方法,例如戈六在后期请专业教练指导训练和恢复。但是,戈六也有一个比较大的遗憾,就是集训启动太晚,并且因担心队员受伤,针对性的训练不够。我认为可以做一本从初期训练到选拔赛再到后期的集训等整个过程的指导大纲,这样我们就可以统一指导全国各地的预备队员从初期训练开始循序渐进,减少盲目训练带来的无谓伤病减员,增加针对戈壁挑战赛的针对性训练。

115-01

选拔

从戈五开始,中欧在华北、华东、华南三地分别进行训练、预选赛以及最后的总决赛,比较好地扩大了参加选拔的人群,有利于选拔出最优秀的队员,我认为其中主要的组织方式还是应该继承下去。在选拔过程中,每个队员都有非常强烈的去戈壁的意愿,要淘汰哪一个都是很痛苦的。我想这就是戈六参赛队员达到创纪录的59人的原因。但从保证队员安全、组织管理、团队建设、赛事组委会的负担能力等角度看,还是应该控制人数,我认为人数控制在35人左右较合适,与戈五中欧参赛的人数相当,这已经比戈四多出30%左右了。另外,在新的总体目标指导下,像B队的个人名次,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作为目标去争取,更没有必要因此分出BC队。同时,我们对B队队员的选拔标准也可以更多样化,而不仅仅是参照跑步成绩。

从戈四到戈六,中欧获得了三连冠,每届都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但也存在好的经验没有被有效传承的问题。戈友会应该将戈七作为一个新的起点,邀请戈四、戈五、戈六的队员进行深刻总结,将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固化成一些可以进行复制和传承的准则。如果能这样,中欧队必将成为能展示中欧人的良好风貌、受对手广泛尊重、受中欧校友爱戴的王者之师。

(本节内容摘编自《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戈六路志》中许定波教授、周迎旭先生及王昊先生的文章。)


[1]下述内容摘自许定波教授在中欧戈六回归日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