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序一

經濟的發展為文化事業以及收藏熱的興起創造了有益的條件,這在近三四十年兩岸三地表現得最為明顯。先是香港的收藏形成熱度,佳士得、蘇富比入駐港島以及五十餘年前成立敏求精舍及此後出現求知雅集;繼而收藏熱引向臺灣,在八九十年代形成一股大潮,由此引發清玩雅集以及中華文物學會的創始。中華文化的祖地中國大陸的收藏相對而言起得稍晚些,這和它經濟的後發效應有關係。但由於地域廣闊、人口眾多、文化根基比較深,所以進入新世紀熱度一發而不可收拾,影響之深不容小視。收藏熱也帶來了一些問題,但總體看,國民將自己的財富投向藝術、文物,對文明傳承和人文素養的提升是件好事。

本人因實業和收藏往來兩岸三地,有幸結識各路藏家以及才俊,便也很自然的認識了君波先生。其時他在政府供職,又在著名的機構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任職。記得大約是在二〇一〇年春季,他來我臺北寒舍拜訪,邀我出席是年秋天在上海召開的大會,彬彬有禮,言辭懇切,給我印象頗深,使我不得不去上海參會。在那次會議以後,我對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以及君波先生有了更多的認識,也就有了二〇一二年秋季在臺北召開第三屆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以及清玩雅集二十週年慶的聯袂活動。當時我擔任臺北籌委會主任,在近兩年的籌備過程中,雙方幾乎每週有電訊往來,碰到了無數困難,但由於雙方精誠、守信,又以很高的智慧和細緻的工作認真執行協議,是年秋天竟有六百六十餘來賓齊聚臺北,共襄盛舉,實現了全球華人收藏界前所未有的大團聚。大會首次通過了《臺北宣言》,倡導“收藏,回歸人文的精神家園”,起了很積極的作用。至今回想起來,仍很難忘和令人感慨。在此過程中,我和臺北的各位同事對君波先生認真負責的工作精神和細緻的處事方式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對他的人品以及人文素養也有了了解。後來我才知道,這兩年會議的籌備,他一方面在新聞局工作,一方面為會議做義工,每個週末都在會議秘書處上班,幾乎親筆寫了所有致臺北同仁的信函和文件,這令我很感動。

近幾年,上海圖書館每年舉辦收藏論壇,我數度前往上海,與君波先生同臺演講,對他在行政以外專家的風範和素養也有認識。他的文章和演講思路清晰,主題鮮明,論證富有邏輯性,表達富有情感,能給受眾以啟示和教育。深入交流以後,才知道他七十年代初入朵雲軒做學徒,勤奮好學,後升任總經理一職達十年之久,還擔任過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的社長,對新聞出版、文學藝術和文物收藏,有職業的敏感和積累,養成了手不釋卷,勤於思考的習慣。他也寫過一些有影響力的文章,在兩岸三地出版界、收藏界頗有人氣。君波先生本人並不是收藏家,但他注重藉出版、拍賣和收藏家大會這些平臺為藏界服務,而這同樣也是社會十分需要的。

君波先生的經歷比較豐富,從政、從商又從事文化工作,通過我們之間比較深入的交流,我認為他的性格和積累決定了他本質上還是一位文化人,一位業界的專家。這從他的文章和演講可以看出。我理解他的用心,希望給紛繁和多事的藏界多一些正面的引導。近幾年他在臺北《典藏》以及各家報刊發表了一些文章,反映了他對業界的思考。這些文章這次由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以繁體結集出版,相信會起到積極的作用。在這裏,我對讀者諸君作一點提示,君波先生對收藏的認識是比較全面的,他從研究收藏品的每個特性入手,推導出收藏的四種行為:一、文明的物證。收藏和保護文物,是為民族和人類薪火傳承,保護和發展文化。是為至高境界。二、學習的教材。通過藏品,可以獲得歷史、科學、藝術和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識。因此要從學習的角度認識收藏的意義。三、休閒的玩具。文玩一說,體現了收藏的娛悅性,從中可獲得人生的快樂。四、理財的工具。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藏品和藝術品也是財富,是高淨值和超高淨值人士的投資品。他認為以上幾方面不完全是對立的,而是一種兼容的關係。

二〇一六年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