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时性:一个非因果关系的法则
- (瑞士)荣格
- 2813字
- 2021-12-30 17:23:08
前言
《共时性》是在《金花的秘密》和《未发现的自我》之后翻译的第三部荣格的著作,时间跨越七八年。这是荣格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触碰到了荣格本人思想及分析心理学的最核心内容,也因此内容比较深邃。在这个前言中我努力为大家对整个书的内容做一个梳理,算是一个简单的注解,以便阅读。
1951年,荣格的共时性思想与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沃尔夫·保利(Wolfang Pauli)撰写的文章《原型思想对开普勒科学理论的影响》一起公之于众。荣格创造了共时性这个术语,是他在1930年与汉学家卫礼贤的交往中第一次使用了这个词。
如果你留意,会发现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巧合,比如你梦到了即将要发生的事件,或你在事件发生的同一时刻在另外的地点感受到了事件的发生(比较常见的是近亲的去世)。更加常见的巧合是你有时突然发现某一个场景似曾相识,好像以前经历过。我们可以对这一类巧合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总结:感觉器官无法触及的未知事件在内心以心灵图像(一定是象征性的图像,而不是叙述)的方式显现。简单地说,就是心灵事件与外部事件发生了同步。这个未知事件是在过去发生的,是现在正在发生,或将来会发生的并不重要;它是否发生在附近或世界某个偏远地区也不重要。关键是,这些内心的景象和外部事件出现了“奇怪的巧合”,我们通常视其为偶然,荣格称其为共时性。
荣格叫它们共时性,而不是同时性是因为这样的巧合不仅仅发生在时间巧合的层面,有时这种巧合也可以体现在一个物体上面。生活中的共时性现象,如果留意,非常之多。在历史上的记载也是不计其数,也有据可查。著名的大哲学家康德报道(在本书中有提到),一个人在1759年斯德哥尔摩大火的同时在另一个很远的地方感受到了这一事件。康德感到震惊,之后向在这两个不同地点的人询问,发现所看到的场景完全符合事实。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歌德的身上,他本人看到了自己未来的一个场景,之后真的发生了。有时预知事件的过程发生在梦中,一棵倒下的树,一个无法被追赶的人,一盏熄灭的灯,都可以预示死亡,就像梦是一次对死者的告别。梦中预示的即将发生的事件不仅局限于死亡,可以是不同的事件:一个人的考试结果,一位即将偶遇的朋友,一次职业生涯的转轨,等等。生活的很多细节都反映出这种内心世界和外在事件的一致性,比如看到一个动物、落叶或景观,或任何其他事件,都可以以最精确的方式反映内部事件(一个人的内在状态)。一般来说,这样的事情(共时性事件)的发生会引起经历者一种奇迹感,有时是宁静或释放,好似在一瞬间被安全地置于生命的怀抱之中。
通常情况下,我们对共时性事件不会加以关注。即使当我们经历了非常突出典型的共时性事件之后,采取的态度都是一带而过,或简单把它们归类为巧合。那么为什么我们会这样认为呢?我们认为这样的情况纯属巧合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我们占统治地位的思维模式是物理因果律,就是具体的因(看得见、摸得着)产生具体的果。这种思维模式发源于西方,在西方占统治地位很久了,也是当今世界的思维规则。即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必须是在实验室条件下可验证的。对于西方人的思考,放弃因果关系原则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一原则从笛卡尔时代开始就被视为绝对有效。在实验室中无法验证的,所谓非因果的现象,是被人们的头脑贬低或完全视而不见的。而共时性事件背后的因果是触摸不到也无法实证的(至少在量子物理之前),我们的惯性思维就会自然地屏蔽对这一类事件的感知或思考。
对传统因果模式的反对首先可以在统计学中找到。我们的数据都是来自统计,是大概率。一旦接受了自然法的统计有效性,那么从逻辑上讲,就必须考虑到统计方法中的例外情况,也就是说所有的例外都被排除在外。这种排除终结了因果关系的绝对有效性,这一现象在我们观察无限大(宇宙领域)和无限小(亚原子领域)的边界区域的过程中已经显现。荣格在心理学领域建立了相应的情境,与物理世界无限大与无限小领域相对应的是外部物理世界和内心心理世界。
看得见、摸得着的因果只是因果关系的一部分,还有很多的心灵层面的因果关系(本书中称为非因果)是我们察觉不到的。这种非因果的联系是共时性现象发生的基础。那么心灵层面的因果是如何发生的呢?其发生的根源来自于我们的潜意识。根据经验,共时性事件在情感高度集中的时候发生的频率更高,例如面临死亡、疾病、危机时。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通常会对强烈的事件作出反应,所以情感的集中似乎有利于共时性现象的发生。在情感或情绪堆积高峰期间,意识的门槛就降低了,潜意识及其内容占据优势,会比平时更有机会(像在梦中发生的一样)冲破意识的防护带,进入意识的视野(意识和潜意识的关系已经有很多的论述,也可以参考《未发现的自我》)。这些冲进来的内容进入显意识的范畴后就会被我们感知,当这些内容与外部事件一致时,我们感知到了这种一致性,共时性现象就发生了。这方面的例子我们经常在原始人或小孩的身上发现,就是因为他们还不像我们现代的成年人,意识已经高度发展,自以为是地觉得已经摆脱了潜意识的影响或已经完全忘记了潜意识的存在。
那么潜意识的内容为什么会有预见性呢?其内容为什么会早于我们的感知而与外部物理世界的事件相一致呢?原因是:世界的本来面目是合一的,所有的一切是一体的,包括心理和物理,外部和内部,万事万物皆为一。意识的最大的功能是分别,剥离。我们的意识就像是卫兵,时刻守护着我们的心理不受潜意识的打扰。在人类心灵最深处的潜意识背景中本来是融合在一起的东西在意识的前台被一层一层不断叠加地剥离——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最后到万事万物。就连意识本身,也是潜意识的产物。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有其相对的一面,而最大也是最根本的对立是我自己和我周围的一切的对立。意识越发达这一对立的系统就越精细,我们就越依赖意识占绝对上风的思维模式,殊不知这一切对立都是意识给我们的假象。在这一过程中,时间上的永恒被划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空间上的无间无隙被切割为各种空间;人对世界的感知被分为心理的和物理的。在共时性现象中,随着时间、空间的相对化,内部图像和物体的再次融合,潜意识中本来统一的东西再次变得可见,并且可以被我们的感官体验到。可以被体验到就是因为他们本是一体,只不过受到意识的隔离,一部分出现在现象世界,一部分出现在心理世界,它们从来就是一回事。
共时性事件与潜意识的紧密相关解释了这些事件不可预测的本质,因为潜意识的内容是自主的,不受我们意识的摆布,它的运作我们无法干预,何时被我们的意识感知到也就无法预测了。潜意识的自主性是分析心理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共时性的原理在物理学和心理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这是科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们久已遗忘的世界的合一再次带进我们的视野,对当今充满各种对立的世界是有终极意义的好消息。这一原则不仅对科学与心理学有重大意义,同时对人的世界观也是意义重大。
以上便是本书的基本逻辑和中心思想,读这本书之前看或读完之后看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