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性别科学解读男孩大脑

当前,一门新的科学应运而生:性别科学。在研究性别分别对男孩女孩有何影响这个领域,一部分学者坚决支持社会学的解读,另一部分强烈倾向于生物学的观点。凯茜和我保持中立,略微倾向于后者。之所以说我们中立,是因为我们从来不单纯依靠生物学。我们研究脑科学,也参考人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你可以称我们的理论为“基于天性的理论”。面对人类如何学习这个问题,我们首先从遵循“天性”的生物学研究中寻找答案。我们认为,要讨论一个孩子,最有用的办法是从他的天性,而不是外在的社会推断入手。在了解孩子身心运转机理的基础之上,我们会进而借助社会科学进行解读。我们的理论是基于天性,但不局限于天性。

与如今不同,以天性为基础的理论,在1 000年前,甚至30年前都难以建立,重要原因在于学校体系和课堂教学法所采用的大多数教育学理论都来源于几十年前的社会思潮。20世纪50—70年代的社会思想家们无法借助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磁共振成像(MR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等生物学研究的技术。他们对儿童如何学习提出假设,却找不出实实在在的科学依据。他们无法透视人类的大脑,直观地观察男女大脑的不同,所以只能远离基于天性的理论,向社会趋势理论靠拢。他们不得不在性别研究中过分强调养育的作用,因为他们无法探索到性别差异的自然天性。

不可否认,他们提出的一些假说非常好,教育体系在很多方面也表现出色。但是,新的性别科学发现,20世纪教育学关于性别的某些假说并不准确。那时,人们普遍认为男孩和女孩的学习方式是一样的。学习时,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体”,并无男孩或女孩的区别。大脑被视为“人类”大脑,很少被区别对待为“男性”或“女性”的大脑。它被假设为一块白板,男女特征是在后天养育的过程中书写上去的。

包括脑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新的性别科学,已经摒弃了将孩子视为白板或是单纯由遗传决定一切的传统观点,而是认为,影响孩子的三种因素应该是天性、教养以及文化。通过本章及全书内容,你会看到,男孩的天性与后天教养及文化氛围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我们以及与我们合作的团队工作的基础:尽管人类大脑还有更多未知的领域需要研究,但我们相信,目前我们掌握的这些知识已经为家庭、学校和社区提供了重要机遇,来创造能帮助孩子取得成功的必要环境。

基于天性的新性别科学能为老师和家长们提供针对孩子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范围涵盖语言艺术、阅读写作、数学、自然科学,乃至运动和艺术。这门新的科学可以更好地帮助高度敏感、动力不足、学习困难的孩子,也能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养育孩子所面临的挑战。

在很多案例中,基于性别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都反映了男孩和女孩在思维、情感、学习方式上的不同。作为本书的主人公,男孩从还未出生时起,就拥有指引他们通向成功的“男性”方式,这是一种独有的学习能量。充分了解这种“男孩的能量”,会帮助我们找到教育男孩的全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