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兰·巴尔特“法兰西学院课程”研究
- 黄晞耘
- 942字
- 2021-03-27 00:37:02
4.滋味
再来回忆一下巴尔特就授课方式提及的四个关键词的比例:“没有任何的权力,只有少许的知识,少许的明智,再加上尽可能多的滋味。”一望而知,“滋味”是巴尔特最重视、最希望在他的课程中呈现的东西。那么,什么是巴尔特所说的“滋味”?要解释清楚这个概念并不容易,因为它涉及比较多的方面。
艾尔曼·帕雷在《罗兰·巴尔特法兰西学院课程的滋味》一文中注意到,在《就职演讲》前4年出版的《文本的愉悦》(1973)一书中,巴尔特就曾经谈到过滋味:滋味与其说是各种意义(或感官,因意义和感官是同一个法语词sens的不同词义),不如说是一种意义(感官)的愉悦(un plaisir du sens)。基于上述原因,在两部著名的法语词典《利特雷词典》和《罗贝尔词典》中,巴尔特更加偏爱《利特雷词典》。按照《罗贝尔词典》的定义,滋味(saveur)是一种由味觉感受到的属性(qualité),或者某种带给味觉以愉悦的属性(与之相反的是“乏味”fade,“寡淡”insipide)。《利特雷词典》在字面上引用了这个定义,随后又加了一段非常具有巴尔特风格的释义:“无滋无味”,用于形容一道寡淡的菜肴。作为形象比喻,也用于形容一部缺少美丽或愉悦感的文学作品。[1]
艾尔曼·帕雷指出,和《利特雷词典》一样,巴尔特将本属于烹饪饮食的滋味作了相似性的类比引申,将滋味这种属性赋予了文学和文化。在《如何共同生活》的开篇,巴尔特借用尼采的区分,强调文化具有与方法(méthode)相反的性质。然而巴尔特并未止步于此,他甚至将滋味形容为“根本性的”(fondamentale),提到“纯粹生命的滋味、生命活力的享受”,从烹饪和味觉含义到文化含义,从文化含义到生命含义,这就是典型的巴尔特式的逻辑思路。
在知识领域,《就职演讲》的另一处也提到了滋味:“我这里提出的范式……暗示一切词语具有滋味(知识savoir与滋味saveur具有相同的拉丁语词源)的地方即有写作(l’écriture)。”巴尔特参考著名美食作家居尔农斯基(Curnonski)的著作,将烹饪、味觉的概念用于说明他的观点:
在烹调中,每种食材都应该有其自身的味道。在知识领域,为了让各种事物都成为其自身,成为它们曾经所是,就必须有一种配料,即词语之盐(le sel des mots)。正是这种词语的味道,使知识得以变得深刻,变得丰富。[2]
[1] Herman Parret,«La saveur dans les Cours au Collège de France»,in Roland Barthes en Cours,Editions Universitaires de Dijon,2009,p.24.
[2] Roland Barthes,«Leçon inaugurale»,in Œuvres complètes,tome V,p.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