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本地化翻译的基本原则

做好本地化翻译,要遵循准确性、一致性、连贯性、规范性及敏感性这五大原则,从而尽可能地提高翻译成品的质量,以达到客户的要求,实现产品的本地化。

1. 准确性

准确性,即用目标语言完整、正确地表达原文的信息,这是本地化翻译的首要原则。要做到准确性,就要避免出现以下几种错误:

其一,语义差错,特别是核心语义差错。根据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布的《翻译服务译文质量要求》(GB/T 19682—2005)中,语义差错是指由于译员对原文理解的错误,而导致译文表述的错误。核心的语义差错,即关键信息的错误,可能会直接影响到本地化产品的用户对产品的正确使用,甚至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

其二,翻译的技术性错误。本地化翻译的译员应具备优秀的语言能力,并熟练掌握翻译技巧,从而避免错译、漏译、增译、未译及其他翻译错误。译员的语言表述还需准确,避免语法错误、句法错误,避免含糊或容易引起歧义的表述。在这些翻译的技术性错误中,漏译的问题在本地化翻译中应多加留意,因为有些需要本地化的产品的文本信息可能会隐藏或淹没于非文本信息之中。而不少软件的本地化翻译,需要译员对翻译的文本信息和应该保留的英文指令加以甄别,这时就很容易出现漏译,甚至错译。

其三,低级错误。本地化翻译往往与产品相挂钩,涉及经济活动和经济利益。如果出现错误,甚至是细微的错误,也可能会在产品本地化后影响当地用户对产品的观感和体验,带来经济损失。因此在做本地化翻译时,译员要认真、仔细,尽可能地避免低级错误,包括英文译文中不能出现大小写及拼写错误;中文译文中不应该出现错别字、异形字及其他误用情况。本地化翻译中,如果公司或产品的名称出现错字或拼写错误的情况,将被视为严重错误。以苹果公司为例,其推出的系列产品都有特定的名称,例如,电脑产品Mac在拼写上首字母需大写;而可移动设备iPhone,iPad,iPod的首字母“i”却必须是小写。在本地化翻译中,如果出现“MAC”或“Iphone”等拼写就都是错误的,会影响产品的本地化。

其四,支持信息处理不当。在本地化翻译中,文本信息的呈现形式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如脚注、附件、表格、清单、报表、图标等,这些都应该完整地反映在译文中。除了翻译文本信息外,还要注意非文本信息的处理。如果有些产品附有支持信息,那么对这些信息也要进行正确的处理。如对英文产品进行中文的本地化翻译时,产品的技术支持信息要改为国内的支持信息,同时译员还应与客户确认最新的支持信息,以确保信息的正确性。

2. 一致性

本地化翻译往往由一个团队、若干名译员共同合作完成。由于作业任务往往被分割为几个部分,而不同译员对内容的处理难免存在差异,因此本地化翻译尤其要重视一致性问题。做好一致性,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其一,内容的一致性,即译文与原文在内容上的一致性。译文应当忠实于原文,在非必要的情况下不要出现漏译或增译的情况。

其二,词汇及术语的一致性。主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词汇及术语的翻译应与项目专用的词汇表、术语表相一致;其次,产品内所用到的词汇及词组在相同情况下译法要保持一致;再者,产品内相互引用的内容,如章节、页码、编号等,也要保持一致。词汇及术语一致,有助于用户理解相关概念,从而更好地了解产品。不一致的用语会让用户无法弄懂相应的描述和操作。比如,计算机或手机产品的本地化翻译中,“share”可译成“共享”或“分享”,photo可译成“照片”或“相片”,关键是在同一产品中译法要保持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同一领域的本地化翻译项目,项目不同,翻译时所使用的词汇表、术语表也可能不同。项目专用的词汇表、术语表,可能由客户提供,也可能是本地化翻译公司在开展翻译工作之前自行整理或指定的翻译记忆库和术语库。而对于那些同时参与不同本地化翻译项目的译员,要特别注意避免混淆。翻译过程中,项目专用的词汇表、术语表有可能会进行更改。项目更新的时候,也要处理好已译内容与更新内容的一致性问题。

其三,文风的一致性。主要做到以下两点:首先,在未经特殊说明的情况下,译文与原文的写作文风应当保持一致;其次,译文要避免出现上下文在语言风格上的不统一。本地化翻译的对象往往都不是文学文本,而是语言平实、表意明晰的科学文本。如果说传统翻译中对文学作品的翻译给译者留有一定的创作空间,那么在本地化翻译中译者如果进行二次创作,让译文烙上鲜明的个人风格则一定是不可取的。

其四,在未加特殊说明的情况下,译文和原文在各项格式上应保持一致。如中文译文在字号上应和英文原文保持一致;图表要有序地排列,与原文相对应。

3. 连贯性

保证译文的连贯性,要注意三个方面:译文要通顺连贯;不同语言并存的情况下,表意要保持连贯性;文本与非文本并存的情况下,二者有序、连贯地配合。

本地化翻译中,往往有不少内容是晦涩难懂的。译文如果仅是保证词汇和语法的正确性是远远不够的,逐字翻译的译文可能会在内容上让人无法理解。将内容从源语言转化成目标语言时要遵从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以确保语意的通顺及连贯。当翻译中要保留源语言时,要注意安排源语言在译文中的位置,以及是否有必要附上译文注释,使语意连贯。在文本与非文本相互交织的情况下,还要注意被分离的文本之间的连贯性,及文本与非文本信息之间的相互配合。

4. 规范性

本地化翻译,不仅仅是完成语言翻译的工作,还要注意语言文字中所涉及的格式内容的规范性,以及实际操作中技术上的规范性。

4.1 格式的规范性

不同的语言,甚至是同门语言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使用,格式的规范也往往不同。这包括语言输入时全角和半角、标点符号的使用、数字编号、计量单位、日期时间、公式和等式等。例如,中英文的标点符号体系就有不同,有些标点符号中文有而英文没有,如顿号、书名号、间隔号;有些标点符号英文有而中文没有,如撇号、连字符;有的标点符号中英文都有,但是格式规范不同,如中文的句号是空心圈(。),英文的句号是实点(.);中文的省略号是居于行中的六个点(……),英文的省略号是位于行底的三个点(...)。再以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为例,虽然都是英语,但二者也有格式规范上的差异,如时间的表示,美国英语多用冒号分隔小时与分钟(12:30),而英国英语多用句号(12.30)作分隔。因此,在做本地化翻译时,译员应查阅相关文件,以确保这些非文字的信息也能符合当地的规范,准确地呈现在本地化产品中。

4.2 技术的规范性

本地化翻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为产品的信息建立起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可以缩小至词汇及术语上的一一对应关系。这些对应关系,如果通过规范的计算机技术保存下来,就可以进行维护和更新。一旦产品有更新或改进,就算产品的生产公司换了合作的本地化翻译公司,也可以自行提供最新的术语库、词汇表,让本地化翻译工作更高效、顺利地进行。而本地化翻译公司,就算接手一个新的项目,也可以凭借客户提供的或自己所积累的词汇表、术语库,更加轻松地完成任务。本地化翻译往往又是产品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环节。产品国际化的进程中,一个产品往往要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推行本地化。那么,产品的同一信息,便可通过本地化翻译生成各个语言版本。这时候同一内容的不同语言版本之间也能建立起对应关系,这对于多语言服务商来说是件好事。综上所述,本地化翻译,要注意技术的规范性,如使用符合断句标准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注意记忆库、术语库等相关文件的格式,等等。技术的规范性,本身也有利于本地化翻译行业的发展。

5. 敏感性

本地化翻译除了有迹可循的内容需要注意,还要考虑诸多可能影响产品的功能及本地化效果的因素,包括政治、文化、法规、宗教等社会背景因素。本地化翻译译员应该对目标语言市场与源语言市场在这些方面的差异抱有敏感性,从而对翻译作出一些必要的调整。本地化翻译中政治、文化、宗教的差异其实不难关注到,但本地化翻译中可能会涉及的法律问题,却不一定能引起译员的注意。如中国在2015年9月1日起开始施行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其中规定禁用“最大”“第一”等极限用语,否则将面临罚款等处罚。而拥有百余年历史的美国固特异轮胎橡胶公司的宣传语是“The best tires in the world have Goodyear written all over them.”如果本地化翻译译员没有注意到这一法律规定的话,就很容易在处理这句广告词的时候犯下错误。总而言之,译员在做翻译之前要充分做好前期准备,通过与顾客沟通、查阅资料、咨询当地人等方法,尽可能地将推进本地化产品的目标市场中一些隐性因素都加以考虑,才能保证顺利、出色地完成本地化翻译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