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安时代与陕甘宁边区史论
- 梁星亮 杨洪 马朝琦
- 990字
- 2020-11-24 15:21:55
红色文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追求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中国特质
如何把马克思主义这种西方思想的“舶来品”融入中国文化的血液,寻找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文化立足点,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需要探索的问题。红色文化所内含的革命历程与建设道路,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追求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中国特质。在当前多元文化交汇语境中,为构建马克思主义信仰提供中国范式。
中国共产党人和普通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仅仅源于对这种西方理论的思想传播,更重要的是扎根于具有中国特质的革命实践之中。彻底否定中国文化传统与国情,教条式地宣传和信仰马克思主义曾经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占据一席之地。但这种对马克思主义形而上学的理解很快就受到中国革命形势的严峻考验。缺少深厚文化底蕴的革命“泥腿子”和广大劳苦大众更需要具有中国气派和民族风格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站在孕育了五千多年文化版图的中华大地上,红色文化彻底抛弃了对马克思主义教条主义的理解,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改造“洋文化”,发展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语言。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来强调党掌握革命军队重要性;以“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来强调革命斗争的重要作用。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表述为“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的方法论要求表述为“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在红色文化形成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革命实践和中华民族特色出发,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改造马克思主义,逐渐发展出能为广大工农大众所接受的具有中国特定表达符号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红色文化以中国特殊的文化表达方式,为我们提供了追求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践范本和中国特色。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内心割舍不去的文化之根,它融入了中国血脉,是见证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中国基因。作为连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的文化枢纽,红色文化的很多精神价值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基因的相容与共通。新时期,弘扬红色文化,信仰马克思主义,就是要运用好历史遗产,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生性转换,继续挖掘符合中国不同时代不同国情背景下的中国特质。同时,红色文化是一种开放性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红色文化应当走出国门,加强与国外优秀文化的沟通与交流。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表达形式,以开放的态度、生动的历史和物化的语言证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国外受众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