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英国小说中的都市文化困境
- 刘春芳
- 5165字
- 2020-07-09 15:54:06
引言
将当代英国小说,确切地说是以当代都市文化为背景和主题的重要小说作为研究对象,是笔者长久以来的强烈愿望。作为一名多年来致力于文学教学与文学研究的教师,对文学有着极为深沉的热爱。年轻的时候坚持认为文学属于纯精神的范畴,它是文化精英的后花园,指引着美与灵魂的方向,使人永远具有在现实中坚守理想的勇气。因此,笔者一度对最具精神气质与理想情怀的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如醉如痴,甚至不顾当时导师的劝告,坚持以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为研究对象撰写博士论文,目的是完成对文学中将精神力量与理想力量发挥到极致的作家们进行深入探究。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普遍早逝的事实曾深深打动我的灵魂,使我意识到护持灵魂与精神的巨大代价,但我却因此更加尊重那些为了灵魂坦诚而不惜放弃现实功利的浪漫诗人们。
我是凭借着一腔激情展开对浪漫主义诗人的研究的,记得当时毕业时就有学界前辈指出我博士论文中字里行间涌动着无限激情,对我肯定的同时也希望我能更加沉静地面对文学研究。做完对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礼赞般的狂热研究,我在激情之余的确也在进一步思考文学研究的意义与旨归。而文学教学在高校中好像没落贵族般的尴尬地位,也使我逐渐认识到单纯提倡文学的精神价值固然能够深化对文学本身的理解与研究,但是却使文学越来越成为不食人间烟火、被当代人所忽略甚至放弃的纯精神范畴的抽象之花。于是,我便思考如何使这朵精神之花真正被世人所理解和接受,使文学研究成为滋养人的心灵的真正养分,使文学真正担负起改善心灵、改进道德、扶助新型文化建构的积极力量。
同时,随着博士学习的顺利结束,没有了对毕业的焦虑与烦恼,我不用再极为功利地阅读与写作,反而使我对文学的研究走向了更加展阔与沉静的阶段。博士毕业后一段时间,我大量阅读文学作品与文论作品,渐渐从对浪漫主义诗人为灵魂奋争的澎湃激情中走进更加客观与深邃的思索中。在这期间几部当代英国小说作品深深震撼了我,于是我开始主要攻读当代的小说作品,并在其中感受到了当代西方社会难以摆脱的精神文化困境。这种困境将西方当代社会中的人紧紧捆住,令他们无论如何感受不到幸福。由于我曾经对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做过系统研究,感受到浪漫主义诗人们为了情感自由而不惜一切代价的狂热勇气。而当代英国小说所呈现的世界却令人惊异地发现,情感在他们的世界中变得无比怪异,或者说,当代小说中情感早已成了被遗忘的历史遗骸。由此,当代英国小说中所呈现出的伦理生态与价值观念都扭曲而混乱,对这种现象进行深入探究的愿望便在我心中越燃越烈。
这一次的研究与博士期间的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研究相比,激情不似先前浓烈,但思索更深入。首先,在做完博士论文之后,我慢慢对文学研究的旨归有了新的认识。文学是精神的,但却必须与现世相连。浪漫主义诗人由于太执著于精神与理想的追求而不得不承受了早逝的命运,然而告诉当代人为了精神丰满而放弃现世人生的劝告显得多么苍白。文学是人类的精神花园,但文学毕竟不能左右世界的科技发展步伐与经济发展指向。因而文学研究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纯精神的探讨层面,要走下神坛,与现实与社会贴近,使文学研究真正发挥其构建社会精神旨趣与文化图景的作用。其次,鉴于当代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影响日深,甚至成为诸多当代青年所崇拜与模仿的对象,系统阅读当代英国小说后却发现,我们对西方文化的现状的理解只在表面的繁华,却几乎完全忽略了阴暗的真相。当代英国小说中所展现的西方文化生态令人震惊,同时更令人痛苦,这种呈现绝不是某一个具有特别成长史的单个作家的意图,而是许多作家的共同指向。随着研读的深入,我认为我们这些文学研究者有责任将西方文化的真相揭示给对西方文化有着浓厚兴趣与崇拜倾向的中国青年,使他们认识到当代西方文化的真实生态,并因此反思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形成对西方文化的辩证认识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真正继承。“知己知彼”基础上的传承才是主动的、真正的、坚定的传承。
由此,该研究方向的确定主要基于当代社会经济急速发展、物质主义泛滥、功利主义横行的现状,从分析当代英国小说中所体现的当代西方文化生态入手,旨在倡导并建构正确的西方文化认知。同时,在系统梳理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造成当代西方文化困境的根源所在。在研究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时候,我曾系统梳理过西方思维模式的发展脉络,并由此建构了英国浪漫主义思维模式的内在结构。在当时的研究中,我曾涉及过当代西方放弃情感理性的思维模式,以极功利性的工具理性模式介入一切领域、主导一切领域而导致了人的情感缺失的当代文化困境,并指出情感缺失导致了当代人背弃了本真,一切便以功利与目的为旨归,使人彻底异化为功利与目的链条中的一环。在我的理解中,工具理性泛滥是造成当代西方文化困境的理论根源。
为更好地揭示当代西方文化发展现状的思想根源,本书通过对当代英国小说的现状及对研究趋势的仔细分析,确定了研究对象。之后,本书对当代西方文化背后的思想之核进行阐释与解析,指出导致当代西方文化现状的内在逻辑是当代都市中以“工具理性”为其核心的思维模式。“工具理性”是西方哲学里的概念,也是发源于古希腊的一种思维方式。自亚里士多德起,就把自己关于思维改进的书称为《工具论》,后来英国的培根延续这一传统,将自己发明的归纳法称为《新工具》,表明有别于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法这种传统工具。而当代西方法兰克福学派在传承西方理性思想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工具理性”的概念,使“工具理性”成为针对西方资本主义精神本质提出的指涉西方理性思维模式的术语。在这个学术理论背景下,对工具理性的探讨可以挖掘出西方都市文化困境背后的思想根源,并通过细致阐释“工具理性”的思想内涵,指出当今西方社会中工具理性泛滥造成的人性侵害。因此,工具理性是本书的切入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当代英国小说对当代社会中工具理性霸权现象进行的批判,指出工具理性霸权对情感价值的侵犯,从而论证在当代社会中申扬价值理性与“情感理性”的重要意义。本研究期待通过对当代英国小说中工具理性的具体表现模式、工具理性对人性侵害的不同层级以及确认情感价值在当今社会中的积极意义,使深受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浸染的人反思自身的价值体系与思维机制,主动抵抗工具理性对人性的异化,倡导更加生动、诗意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同时,在深入挖掘出西方当代都市文化的本质与思想根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都市文化面临重构与挑战的现状以及广大青年对西方当代都市文化的盲目崇拜入手,提出正确认识西方都市文化本质的客观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抵制工具理性的思维模式为导向的、符合人性关怀的情感理性的思维模式,为我国青年建构正确的、积极的世界观做出文学途径的贡献。这种文学研究的努力也会为我国新时期的文化建设增添更加生动、更有说服力、更加丰满的色彩,使文化建设真正走入人心、撼动精神、影响灵魂,从而更好地引导和促进我国当代都市文化的发展。具体的思路梳理如下:
第一,随着当代英国小说研究的日益升温,当代英国小说的作家作品研究成果日渐涌现。然而,由于当代英国小说涉及的背景主题众多,表现形式也千差万别,因此需依据一定主题对当代英国小说进行细致梳理,才能深入探讨当代英国小说的思维机制与创作指向。
第二,由于当代英国小说家及其作品尚未经过时间的考验与历史的沉淀,因此单个作家小说研究难免失于偏颇,既无法反映当代英国小说的风貌,也难以把握当代英国小说的主要脉搏。杨金才在《当代英国小说研究的若干命题》中指出,当代英国小说的创作命题大致可归为“迷思与历史交织”“都市意象主题”“文化杂糅”和“病症叙写”四个部分。[1]并认为从这些角度出发研究当代英国小说,才能把握其创作思想。因此,从主题、背景、创作手法、实验文体、风格等方面进行归类分析,才能真正实现对当代文学脉络的解析与探讨。而本书为了更好地阐释西方文化现状,所选取的研究角度为文化研究。通过文化将当代西方的一些重要作品梳理归类,形成通过文学作品对西方文化的全景式深度认知。
第三,当代英国小说中有许多作品以当代都市为背景,通过小说摹写当代都市人的生存状态,对当代人追求金钱、热衷物质利益以及无所不在的功利主义原则进行了揭露与批判。这些文本从各个侧面深入探析了都市文化的不同表现方式,对都市文化的当代生态进行了极具深度的解析与挖掘。同时,文学文本由于其特有的生动性与个体性,成为从不同程度、不同角度认识西方文化的范本。而在当代社会中,由于都市在许多方面处于文化的前沿,所以都市越来越成为探讨文化生态的重要途径。美国学者迈克·戴维斯认为:
无论从何种角度看,超大型的城市已然是全新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最富戏剧化的产物,它们所具有的环境影响力是全球性的而非限于一地,它们或许应该成为最紧要的科学研究之一,但目前却还没有,我们对热带雨林的认识甚至还要在城市之上。[2]
因此,为了准确了解当代西方,探讨西方当代都市文化的现状,本研究选择以都市文化为背景的当代英国小说为研究对象,对小说中所揭示的当代都市的社会生态及其背后的思维机制进行挖掘和呈现。这种选择大大精化了本书的研究范畴,使研究主题与研究目的更加明确,研究对象更具代表性。
第四,西方文化由于其经济发展迅猛、经济领先的特点,已经成为我国众多青年所向往甚至盲目追随的对象。西方文化的各种思潮、各种表现、各种行为方式及价值取向,都日渐影响了我国青年的思维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面对西方文化的大举侵入,一时处于比较迷乱的状态。当代西方世界由于在经济领域的领先发展,使得当代西方文化,其中最主要的是当代西方都市文化成为影响世界文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文化传承,然而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大到政治经济领域,小到娱乐时尚领域,无不深受当代西方都市文化的影响。西方都市文化的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甚至是婚恋观、消费观等都在无孔不入地消解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与文化传统。面对这种洪水般势不可挡的文化侵入,全盘吸纳甚至顶礼膜拜固然不可取,然而,一味地抵制亦非明智之举。
事实上,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接触与了解都比较简单,或者从电影、电视节目中略知一二,或者在网络上口口相传,却无人问及其根源与真相。可以说,青年人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途径不畅通、不正确,以及对西方文化本质的多重曲解,造成了如今青年人对西方文化的想象式建构,将西方文化完美化、偶像化、神圣化,并形成盲从的趋势。文学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同的社会基础决定了不同的意识形态的形成与发展,也就是说,文学中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终究来自既定的社会基础。既然文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文学创作都是和当时社会人的人生价值联系在一起的,文学是历史文化思想的集中体现,一个时期的文化形态总是会通过当时的文学作品得以生动而真实地展现。那么要了解一个社会和一种文化,文学是既直接生动、又丰满真实的重要途径。作为引导世界的当代西方都市文化,也必然会通过当代西方的文学作品得以全方位呈现。而当代盲从西方文化的青年却因为各种原因,大多没有仔细阅读、真正领会西方当代的文学作品。因此,本书旨在通过对英国当代小说的都市文化主题进行细致考量与深入研究,揭示出当代西方都市文化的各种存在形态,并以西方思想传统中的工具理性思想传承与发展为理论支撑,探讨西方都市文化的形成必然与发展必然。由此,西方都市文化的发展脉络与体现形态将得以清晰呈现,那么西方都市文化的各种困境以及种种困境的形成因素也便昭然若揭。这种揭示无论对于全心迷恋并接纳西方文化的姿态与盲目迷恋并追随中华文化的姿态而言,都极有益处。
因此,中华学人,尤其是对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均有研究的学人,有必要、有责任将西方文学所承载、所表现的西方文化生态真实与生动地展示给我国的当代青年,使他们通过最直接、最生动的途径了解当代西方文化现状,从而在系统了解的基础上,认真反思中西文化的发展差异与不同路径,摆脱盲从与简单崇拜。既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姿态,又形成对西方文化辩证扬弃的正确态度,建构更加深刻、更加全面、更加客观的文化比较思维模式。从而使处于多元文化和文化变迁中的中国青年能够以更加清晰和客观的眼光看待西方都市文化,也能够以更加自信和平和的心态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做到辩证地扬弃、客观地评判,使中华文化在西方都市文化的影响中得以更健康、更长久地继承与发展。同时,使中华青年既不盲目崇拜西洋文化,鄙弃中华文化,也不盲目护持中华文化,贬低西洋文化,形成更健康、更利于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氛围。从更高的层面来讲,也可以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更全面、更成熟,使爱国主义的思想来得更扎实、更长远。
[1] 杨金才:《当代英国小说研究的若干命题》,《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第3期。
[2] 迈克 · 戴维斯:《死城》,李钧,许平,傅骏,代林利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第3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