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评费奥多·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卡拉玛佐夫兄弟》和《罪与罚》,康斯坦斯·加内特译本[164]

康斯坦斯·加内特的译本即将重新发行,它们是最早的陀斯妥耶夫斯基译本,直接从俄文翻译成英文,在上一场战争前几年出版。那时候阅读陀斯妥耶夫斯基是非常精彩的体验,带给许多读者的感受应该和前一代人读福楼拜或后一代人读乔伊斯的感受一样——那种感觉就是,这里有一个你一直知道存在的精神国度,但你从来没有想到它会存在于小说的领域里。陀斯妥耶夫斯基比几乎所有小说家都更能带给读者这样的感受:“他知道我的秘密想法,他写的就是我。”以《罪与罚》的开篇为例,很难想到英语小说里有哪部作品能与之媲美。在开篇中,醉酒的官员马莫拉多夫讲述了他的女儿索尼娅被迫流落街头支撑饿着肚子的全家。

在英国读者的眼中,陀斯妥耶夫斯基的魅力来自于他的异国情调——或许说起他酗酒的目的是为了后来的忏悔时,人们总是说他“很有俄国味儿”——但他最重要的品质是他悲天悯人的情怀。他对所有的角色都抱以同情,甚至是那些可敬的人。他打破了主角—反角对立的模式,加上严格的道德观,创造了新的文风,有一段时间他似乎既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这并不令人惊讶。

到了现在,特别是当你通读了长达800页的《卡拉玛佐夫兄弟》后,你会看到三十年前并不明显的缺点。你从陀斯妥耶夫斯基身上所得到的印象是你正在看着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图画,只是它们都是黑白素描。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所有角色都是同样的人,没有特例,或许更贴近真实的说法是,他们都不是普通人。牧师、农民、罪犯、警察、妓女、商人、时髦女郎、士兵,所有人似乎都能轻易地在同一个世界里交融;更有甚者,每个人都在告诉别人他的精神状况。有必要将《罪与罚》里面拉斯科尼科夫和警官波尔菲利·佩特洛维奇之间的对话和英国一个神经质的大学生和一位警探之间的对话进行比较。每一位小说家必须面对的巨大障碍——将幻想中的人物和现实中的人放在同一幅画面中——就这么简单地被绕开了。

除了《宗教大法官》这一著名的章节之外,《卡拉玛佐夫兄弟》的剧情发展很缓慢。它的主题似乎与其篇幅并不相符,有三分之一的内容在进行铺垫介绍,里面有一些篇章让人觉得陀斯妥耶夫斯基习惯在厨房角落的桌子上写书,而且不会去修改。《罪与罚》则很不一样。这本书非凡的精神洞察力的一个体现就是你完全认同拉斯科尼科夫的行为,但是,在他犯下谋杀罪之前并没有点明充分的动机。一个聪明而敏感的年轻人会突然间犯下一桩令人厌恶而且几乎没有目的性的罪行,却又让人觉得很可信,原因就是陀斯妥耶夫斯基清楚地了解一个杀人犯的心理。一个更有意识的艺术效果,堪称这本书的神来之笔,是那匹奄奄一息的马的梦境,昭示了拉斯科尼科夫的罪行。

海涅曼出版社有意重新出版康斯坦斯·加内特的全部译本,这套书卖8先令6便士一本,价格很划算。你可以去找一本书——《死屋》,以小说作为掩饰,描述了陀斯妥耶夫斯基本人在西伯利亚的囚犯经历,里面有一则令人永远无法忘怀的短篇小说《阿库尔卡的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