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伯未医书重刊专辑: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 秦伯未
- 1198字
- 2020-08-29 06:37:06
咳 喘
穉龄形瘦色黄,痰多食少,昼日微咳,夜寐则喉中嗘吼有声。病已半载,而性畏服药,此脾虚而湿热蒸痰,以阻于肺也。商用药枣法。
人参 苍术 茯苓 川朴 榧子 炙草 陈皮 川贝 宋制半夏 冬术 上药各研末,和一处再研听用。好大枣一百枚,去核将上药末纳入枣中,以线扎好,每枣一枚,大约纳入药末二分为准。再用甜葶苈一两,河水两大碗,同枣煮,俟枣软熟,不可大烂,将枣取出晒干,每饥时将枣细嚼咽下一枚,一日可用五六枚。余下枣汤,去葶苈,再煎浓至一茶杯,分三次先温服。俟枣干,然后食枣。
年过花甲,肾气必亏,即使善自调摄,亦不过少病耳。及至既病,则各随其见证而施治焉。今咳嗽气升,食少倦怠,证形在于肺脾,自宜从肺脾求治。然气之所以升者,即肾水虚而不能藏纳肺气也。食荤油则大便溏者,即肾阳衰而不能蒸运脾土也。然则补肾尤为吃紧,虽不治脾肺,而脾肺得荫矣。
党参 五味 山药 紫石英 补骨脂 萸肉 胡桃肉 茯苓 金匮肾气丸
喘哮气急,原由寒入肺俞,痰凝胃络而起。久发不已,肺虚必及于肾,胃虚必累于脾。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恋不化,气机阻滞,一触风寒,喘即举发。治之之法,在上治肺胃,在下治脾肾,发时治上,平时治下,此一定章程。若欲除根,必须频年累月,服药不断。倘一暴十寒,终无济于事也。
发时服方 款冬花 桑白皮 紫菀 苏子 沉香 茯苓 杏仁 橘红制半夏 黄芩 平时服方 五味子 紫石英 陈皮 半夏 茯苓 薏仁蛤壳 胡桃肉 杜仲 熟地
又:喘哮频发,脉形细数,身常恶寒。下焦阴虚,中焦痰盛,上焦肺弱,肺弱故畏寒,阴虚故脉数,喘之频发,痰之盛也,有所感触,病遂发焉。病有三层,治有三法,层层获卫,法法兼到,终年常服,庶几见效。否则恐无益也。
发时服方 桂枝 款冬花 橘红 杏仁霜 莱菔子 桑白皮 上药共研末,用枇杷叶十片,去毛煎汤,再用竹沥半茶杯,姜汁一酒杯,相和一处。将上药末泛丸,发喘时,每至卧时服此丸,薏仁橘红汤送下
平时服方 熟地 丹皮 山萸肉 茯苓 牛膝 泽泻 肉桂 山药五味子 磁石 上药为末,用炼白蜜捣和,捻作小丸,丸须光亮,俟半干再用制半夏、陈皮、炙甘草研极细末,泛为衣。每朝服,发时亦可服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盖因风温袭肺,引动心包之火上逆,故治法仍宜宣散肺经风邪,参入宁心缓火之品。仲景方法略示其端,但语焉未详,后人不能细审耳。
前胡 杏仁 象贝母 桔梗 射干 麦冬 远志 沙参 小麦
五脏皆有咳,总不离乎肺。肺为娇藏,不耐邪侵,感寒则咳,受热则咳。初起微有寒热,必挟表邪,邪恋肺虚,脉形空大。前方降气化痰,保肺涤饮,俱无少效。据云:得汗则身体轻快。想由肺气虽虚,留邪未净,补虚而兼化邪,亦一法也。用钱氏法。
牛蒡子 马兜铃 杏仁 阿胶 苏子 桑白皮 款冬花 炙甘草 茯苓 枇杷叶 桑叶
又:咳嗽止而失血音哑,津液枯槁,劳损成矣。脉形细弱,精气两亏。《内经》于针石所不及者,调以甘药。《金匮》遵之,而用黄芪建中汤,急建其中气,俾得饮食增而津液旺,冀其精血渐充,复其真阴之不足,盖舍此别无良法也。
黄芪 白芍 北沙参 甘草 玉竹 麦冬 川贝 茯苓 橘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