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舌形虫病

舌形虫病(pentastomiasis)食用含活的舌形虫虫卵动物性食品而患上的一类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寄生人体的舌形虫主要有6个属10个种,舌形虫成虫主要寄生在食肉类和爬行类动物的呼吸道。幼虫和若虫可见于很多个目(纲)脊椎动物(包括人)的内脏器官,引起舌形虫病或幼虫移行症。

一、流行病学

(一)分布
锯齿舌形虫病呈全球分布,尖吻蝮蛇舌状虫病主要见于中国(台湾、浙江、福建为主)与马来西亚。串珠蛇舌状虫病分布在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刚果。非洲为大蛇舌状虫病流行区,腕带舌状虫病多见于西非、中非、东非、尼日利亚、阿拉伯半岛、安哥拉、喀麦隆、科特迪瓦、加纳、罗特西亚、埃及。
(二)流行环节
蛇舌状虫病在蛇和鼠、猴等野生动物或家畜间循环传播。锯齿舌形虫病在犬和鼠、羊、牛间或在原野的狐和鼠、野兔间循环传播。人和动物因吞食虫卵或生食、半生食含有舌形虫幼虫或若虫的动物内脏组织而感染,人群对舌形虫普遍易感。感染方式主要有4种:①生食或吃未煮熟的污染舌形虫虫卵的蛇肉或食用被蛇粪、蛇血污染的生水、蔬菜和食物;②饮含有感染性舌形虫卵污染的蛇血与胆汁;或直接吞食蛇体内取出的舌形虫虫体而感染;③犬鼻腔分泌物中的锯齿舌形虫卵可经喷嚏或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食物和人体的皮肤及手指而被感染;④生食、半生食含舌形虫幼虫或若虫的牛、羊、马和兔等中间宿主的内脏引发感染。
(三)流行因素
主要与民间习俗有关。某些地区民间流行用蛇血治病,以喝蛇血和蛇胆汁为清肝明目的保健品。在苏丹,用羊、牛或骆驼等动物的生内脏加调料而成的凉拌菜生食后染有锯齿舌形虫若虫。舌形虫在野外和城乡循环传播的动物广泛存在,雌虫产卵量大、产卵周期长。卵能在水中长期存活,且耐酸与抗腐,也是舌形虫病传播发病的重要因素。

二、临床表现

舌形虫若虫在体内的寄生部位不同,其所引起的症状也不相同。临床表现可分成两型。内脏舌形虫病(visceral pentastomiosis)主要由蛇舌状虫引起。人摄食卵后在体内移行产生内脏幼虫移行症。轻度感染者多数无症状或有轻微症状;重度感染时,可引起发热、剧烈和持续腹泻、弥散或剧烈腹痛、腹水、阻塞性黄疸、淋巴管梗阻、气胸、心包炎、腹膜炎等症状,还可导致生长发育障碍。鼻咽舌形虫病(nasopharyngeal linguatulosis)主要由锯齿舌形虫若虫感染所致,可引起鼻、颊与咽黏膜急性炎症,最主要症状是咽喉刺激与疼痛。

三、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

(一)病原学检查
可从患者稀粪中淘出虫体,也可服驱虫药而从粪便中排出虫体;从鼻咽分泌物痰和呕吐物中检出虫体、虫卵。使用肠镜活检,内脏手术能见到游离虫体。
(二)免疫学检查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舌形虫感染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可辅助诊断舌形虫病。用尖吻蝮蛇舌状虫若虫抗原免疫家兔获得多克隆抗体,经纯化后可进行循环抗原(CAg)的检测。
(三)辅助检查
X线、超声波、CT、结肠镜、广视野内镜、纤维结肠镜、腹腔镜、数码肾盂造影等可作辅助诊断。

四、诊断

根据患者出现持续腹痛、腹泻、急腹症、咽喉刺激与疼痛等症状,伴有肝大、腹水或鼻、颊与咽的黏膜急性炎症反应等表现,且有饮蛇血(酒)或蛇胆汁,食用凉拌牛、羊等食草动物内脏,蛇接触史及患者是否喂养犬、牛、羊史等,应考虑本病的可能。确诊有赖于粪检或活检找到舌形虫病原。免疫学检测和影像学检查可作为舌形虫病的辅助诊断方法。

五、治疗

(一)手术治疗
内脏蛇舌状虫病可用腹部外科手术取出囊性结节或切除硬而肿大的感染肠段。眼舌形虫病可通过角膜切开术取出被纤维鞘围住的半透明虫体。鼻咽舌形虫病发生严重的喉头水肿时,需作气管切开插管术以免窒息。若虫排出后症状消退,一般1~7天痊愈。
(二)药物治疗
内脏舌形虫病和鼻咽舌形虫病患者可用吡喹酮合并噻苯咪唑进行治疗。吡喹酮治疗剂量为15~25mg/kg,每日3次,连服7天。

六、预防与控制

舌形虫病曾被认为是罕见寄生虫病,临床医师对舌形虫和舌形虫病认识比较生疏,宣传和防治工作较为滞后。近20年来,随着流行区的不断扩大,舌形虫新致病种的发现以及致命病例的增加使其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舌形虫病的控制和预防,有赖于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提倡饮用清洁安全水,并注意食物卫生,不吃生菜,不饮新鲜的生蛇血、蛇胆(酒)和生水,不食生或半生不熟的蛇肉、蛇胆和牛、羊、骆驼等的内脏;建立肉类加工厂对牛、羊舌形虫若虫的兽医检验制度,销毁含虫内脏,治疗病犬等综合预防措施。

第五节 重翼吸虫病

重翼吸虫属于双穴科(Diplostomidae)、重翼属,能感染人体的有2种:美洲重翼吸虫( Alaria americana)和皱缩重翼吸虫( Alaria marcianae)。成虫寄生于狐、犬等动物小肠内,人因误食含有中尾蚴的蛙、蛇及野鹅肉而感染导致重翼吸虫病(alariasis),主要表现为幼虫移行症及机体免疫反应,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死亡。

一、流行病学

(一)分布
重翼吸虫病分布于非洲、欧洲、西伯利亚、南北美洲及亚洲等国家与地区。
(二)流行环节
本病的终宿主为食肉目哺乳动物,如犬、猫、海豹、狼及狐等,转续宿主有蛙、蛇及野鹅等。成虫寄生于终宿主小肠内,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毛蚴自卵内孵出,钻入中间宿主(螺)组织内,经母胞蚴、子胞蚴发育为尾蚴。尾蚴侵入蝌蚪体内发育为中尾蚴,当蝌蚪发育为成蛙时,后尾蚴分布于其肌肉及各脏器中。人因食入中尾蚴而经口感染。
(三)流行因素
本病为动物间传播的水源性寄生虫病,其传播必须先在中间宿主螺类中发育,并通过转续宿主进入终宿主才成完成生活史。人为重翼吸虫的非适宜宿主,主要是通过误食含有中尾蚴转续宿主(蛙、蛇及野鹅)侵入人体后,造成幼虫移行症。

二、临床表现

重翼吸虫病临床表现复杂,与其感染强度、幼虫在人体内的分布及人体免疫反应有关。轻度感染患者无症状或有轻微症状,中度感染患者有呼吸道症状、皮肤症状或视网膜炎,严重感染者可因全身脏器广泛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过敏性休克而死亡。

三、实验室检查

可采用患者组织检查的方法,检测中尾蚴而确诊病原。也可从吃剩下的蛙肉和蛇肉,检查是否感染重翼吸虫中尾蚴。现有应用PCR技术和AMT( Alaria spp. mesocercariae migration technique)技术检测组织中重翼吸虫中尾蚴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有望应用于临床。

四、诊断

人体感染重翼吸虫中尾蚴后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诊断较为困难。但可询问病史,如有生吃蛙肉、蛇肉习惯,再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可做出诊断。

五、治疗

现尚缺少重翼吸虫病的临床治疗资料。

六、预防与控制

预防感染应禁止生食或半生食蛙肉及蛇肉等。重翼吸虫病是一种新出现寄生虫病,对其研究很少,现阶段应尽快建立一种简便及特异的检测方法、分析感染危险因素、明确中尾蚴在人体组织中的分布是否具有偏好性、研究野生动物体内的重翼吸虫感染人体的方式与途径,以达到防治重翼吸虫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