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洲寄生虫病防治手册
- 李石柱 任光辉
- 12字
- 2020-08-29 08:35:16
第三章 经皮肤感染寄生虫病
第一节 钩虫病
钩虫病(hookworm disease)是钩口科(Ancylostomatidae)线虫感染所引起的疾病。钩虫科属很多,其中属于人兽共患的钩虫有9种,寄生于人体的钩虫主要为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Ancylostoma duodenale Dubini,1834,简称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板口线虫( Necator americanus Stiles,1902,简称美洲钩虫)。偶尔可寄生于人体其他钩虫有锡兰钩口线虫( Ancylostoma ceylanicum)、犬钩口线虫( Ancylostoma caninum)和马来钩口线虫( Ancylostoma malayanum)等。巴西钩口线虫( Ancylostoma braziliense)的感染期幼虫也能感染人体,引起皮肤幼虫移行症。因幼虫移行蜿蜒弯曲,引起皮疹呈匐行线状,故称匐形疹。但在人体内,其一般不能发育至成虫。
钩虫寄生在人体的小肠,可致人体长期慢性失血,引起钩虫病。在肠道线虫中钩虫的危害最严重,不但可损伤肠黏膜,造成消化道功能紊乱,而且可使患者出现贫血及与贫血相关的症状和体征,体力减弱,工作效能降低;感染重者,能明显影响劳动力,甚至危及生命。
丝状蚴多生活在距地面约6cm深的土层内,借助于覆在其体表的水膜表面张力移行,丝状蚴在水平线上的运动范围有限,向上爬行的能力较强。如地面草茎上有水滴,丝状蚴能沿之爬行,最高可达22cm。丝状蚴在气候适宜时可存活15周以上,冬季大多死亡。生存在土壤表层内的丝状蚴,常呈聚集性活动,在污染较重的一小块土中,有时可聚集数千条幼虫。
一、流行病学
(一)分布
钩虫病呈世界性分布,其流行与地理位置、人们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密切关系。在北纬45°和南纬30°之间的广大地区,尤其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国家,几乎都有钩虫感染或钩虫病流行。全球有约7.95亿人感染钩虫,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其中经济欠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其流行尤为严重。撒哈拉以南非洲、美洲、中国及东亚受感染人数最多。撒哈拉以南非洲人群感染率估计为33%,感染人数达1.92亿;其中,儿童感染率可达16.5%(2000—2003年),孕妇为25%~33%(2008年)。经过多年人群化疗,多数非洲国家的钩虫病疫情得到有效遏制,埃及、布隆迪、安哥拉、布基纳法索、莱索托、马里和突尼斯等国的人体感染率已控制至5%以下。目前学龄儿童或一般人群仍高于50%的国家包括博茨瓦纳(学龄儿童高达86%~90%)、科特迪瓦、塞拉利昂、南非、坦桑尼亚、乌干达、民主刚果、埃塞俄比亚、加纳,乌干达、坦桑尼亚、肯尼亚和布隆迪四国边界的大湖地区学龄儿童感染率亦高达50%;感染率介于30%~50%的国家包括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多哥、阿尔及利亚、乍得、马拉维、莫桑比克和津巴布韦等。
(二)流行环节
人体是钩虫的唯一寄主,钩虫感染者和钩虫病患者是本病传染源。从流行病学角度看,钩虫感染者比钩虫病患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更大。经土壤途径传播为主要方式,土壤内的丝状蚴可侵入人体手足等皮肤裸露部位引起感染;也可经食物途径传播;也可经胎盘、乳汁感染胎儿(图3-1)。人群对钩虫普遍易感。由于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民族人群与土壤接触机会不同,所以钩虫感染率有差异。
图3-1 钩虫生活史
(三)流行因素
钩虫感染与气候、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密切相关。钩虫卵和幼虫在外界的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温度25~30℃,湿度30%~50%的环境最适宜虫卵和幼虫发育。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经济状况等直接影响钩虫感染的范围和程度。社会经济文化落后、卫生厕所普及率低、直接使用粪便施肥的地区,一般都可能导致钩虫感染。
二、临床表现
(一)幼虫致病
1.钩蚴性皮炎
钩蚴侵入人体皮肤后,几十分钟内引起皮肤发痒、烧灼感并出现充血斑点或丘疹。若继发感染则形成脓疮,最后结痂自愈,俗称“粪毒”“地痒疹”。多发生于与泥土接触的足趾、手指间等皮肤薄嫩处,也可见手足背部及其他接触了钩虫感染期蚴的部位。
2.呼吸道症状
当幼虫在体内移行穿过肺泡壁进入肺泡时,可引起肺部局部出血及炎症病变。患者可有呼吸道症状,如胸痛、咳嗽、哮喘、咯血,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称之钩蚴性肺炎。受染后3~5天出现症状,数日至10多日自愈。严重时可持续干咳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哮喘。
(二)成虫致病
钩虫进入小肠后,其口囊咬附于肠壁上,引起肠壁组织损伤和慢性失血从而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在寄生虫数较少,营养状况又较好的情况下,感染者往往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1.胃肠功能紊乱
感染初期患者多有上腹部不适或隐痛,此后可能出现消化功能紊乱,如恶心、呕吐、腹泻等。重症患者可出现柏油样黑便或血便。个别钩虫病患者,喜食生米、生豆、茶叶等,甚至吃泥土、煤渣、烟灰、碎纸等物,此称为“异嗜症”。
2.贫血及其相关症状
钩虫对人最主要的危害是贫血,为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轻度贫血的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头晕、乏力等;中度贫血者面色苍白带黄,口腔黏膜、眼结膜、手掌和指甲床呈苍白色,可有轻度水肿,心前区可闻及功能性收缩期杂音。重度贫血的患者皮肤呈蜡黄色,黏膜极度苍白,心悸等症状更为突出,可出现颜面部、下肢甚至全身性的凹陷性水肿,有的地方称之为“黄胖病”。儿童长期患钩虫病,易引起营养不良与生长发育障碍。
此外,钩虫病早期或急性期患者,周围血中嗜酸性细胞常达15%以上,最高可达86%,称嗜酸性细胞增多症。随着病程的延长和病情的加重,嗜酸性细胞百分率有下降趋势。
三、实验室检查
(一)病原学检查
病原学检查方法包括虫卵检查、幼虫培养及成虫检验等,其中虫卵检查法应用最为普遍。
1.虫卵检查
(1)直接涂片法:
为诊断钩虫病较常用的定性诊断方法,一般医院化验室常用,但因粪便用量少,对轻度感染者常易漏检。故应连续检查3张涂片。
(2)Kato-Katz厚涂片法:
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方法。此法检出率较高,可以定量(EPG)计数,适合大规模现场筛查。值得注意的是,因钩虫卵为薄壳虫卵,容易因透明过度而漏检,故在制片后0.5~2小时内即需进行镜检。另外,钩虫卵在Kato-Katz片中,卵壳看上去反而比沉渣中的卵壳要厚而颜色深,初学者易将钩虫卵与受精蛔虫卵特别是脱蛋白膜受精蛔虫卵相混淆。
(3)饱和盐水浮聚法:
是检查钩虫卵常用的方法,也是检出率较高的方法。较常用的为饱和盐水(相对密度为1.20)和33%硫酸锌(相对密度为1.18)浮聚法,其检出率显著高于直接涂片法。
2.钩蚴培养法
常用的方法有试管滤纸培养法和土壤钩蚴分离法。此法检出率和浮聚法相同甚至更高。此方法的不足之处是钩蚴培养需5~7天,耗时耗力,检出结果较慢,不适用于大规模应用。
3.成虫检查法
一般用冲洗过筛及淘虫法检查成虫,但此法操作较繁杂,并可因选用驱虫药物不同而影响结果。此方法主要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和疗效考核,可以鉴别虫种及雌雄。
(二)内镜检查
采用胃镜、结肠镜、双气囊小肠镜、胶囊内镜等进行检查,镜下可见虫体长0.5~1.5cm的钩虫并可观察黏膜损伤情况。电子内镜图像清晰,内镜检查准确,是诊断钩虫病的可靠手段。胶囊内镜对诊断小肠钩虫病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检查手段,但检查费用十分高昂,对设备和人员要求高,且患者依从性差,不适合大规模应用。
(三)其他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表现为血红蛋白量减少、红细胞减少和红细胞形态的改变。多数钩虫病患者和感染者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严重感染者的血浆蛋白及血清含铁量降低。骨髓检查红细胞系统呈增生现象,以中幼细胞增生为主。
四、诊断
在钩虫病流行区,有土壤接触史或钩蚴性皮炎。如出现轻重不一的贫血、胃肠功能紊乱等临床表现,应考虑本病的可能。镜检发现钩虫卵即可确诊。
五、治疗
1.阿苯达唑
具有广谱、高效、安全、方便等特性,是一种广谱驱虫药物,对多种蠕虫感染均有良好疗效,尤其对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感染疗效显著。治疗剂量为成人400mg,每日1次或2次分服,连服2~3天为宜。儿童剂量减半。不良反应轻微,仅少数病例有口干、头痛、上腹不适、恶心、呕吐、腹痛等反应,但均轻微短暂,多于数小时内可自行缓解。孕妇慎用,2岁以下儿童不宜用药。
2.甲苯达唑
一种广谱驱肠道寄生虫药物。对十二指肠钩虫、美洲钩虫等多种肠道寄生虫均有较好的驱虫作用。常用剂量为100~200mg,每日2次,连服3天。不良一般轻微,少数患者可出现头昏、恶心、腹部不适或腹痛,偶有嗜睡或皮肤瘙痒等症状,但大多可自行缓解。孕妇和小于2岁的幼儿不宜服用。
3.双羟萘酸盐噻嘧啶
简称噻嘧啶,是一种广谱驱线虫药,对钩虫、蛔虫、蛲虫均有良好效果。常用剂量成人一次口服0.3~0.5g(即3~5片),对十二指肠钩虫虫卵阴转率为81%~96%,美洲钩虫阴转率为22%~80%。本药不良反应轻,少数病例有轻度恶心、眩晕、腹痛,偶有呕吐、腹泻等,一般不需处理,可自行缓解。但孕妇、动脉硬化和冠心病患者,及有严重胃溃疡病史者慎用。
4.三苯双脒
甲氨苯脒类似物,对钩虫、蛔虫、鞭虫和蛲虫均有疗效,对十二指肠钩虫、美洲钩虫、犬钩虫等均有良好驱虫作用。不良反应轻微且短暂,主要表现为头晕、眼花。
5.复方甲苯咪唑
每片含甲苯哒唑100mg,盐酸左旋咪唑25mg,对钩虫、蛔虫、鞭虫和蛲虫感染均有疗效。常用量为每日2次,每次1片,连服3天。成人及4岁以上儿童均可按上述剂量服用。
6.复方阿苯达唑
每片含阿苯达唑67mg和噻嘧啶250mg(基质83.3mg),适用于钩虫,蛲虫和蛔虫感染。成人及7岁以上患者一次3片顿服;2~6岁一次顿服1.5片。孕妇、哺乳期妇女及2岁以下儿童、肝功能不全者禁用。
六、预防与控制
(一)人群化疗
目前防治策略采取以化学药物防治为主,结合改善环境卫生、粪便管理和健康教育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依据不同流行情况程度采取不同的防治对策。重度流行区以全人群或目标人群治疗为主,降低感染率和感染度,结合健康教育、粪便管理和水源管理等综合措施;中度流行区,以目标人群的治疗为重点,结合粪便管理和水源管理、健康教育和人群监测等措施;低度流行区,则以人群监测和健康教育为主,防止人群感染率回升。药物防治是钩虫病防治策略中的重要一环。
(二)健康教育
是综合防治钩虫病的一项重要措施之一,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高广大农民的自我保健意识,是提高全社会尤其是农村高发地区应对钩虫病、预防钩虫病发生和传播的重要手段,效果显著。
(三)粪便管理
通过对人粪的处理和管理是控制钩虫病的一个重要环节。推广无害化卫生厕所,对粪便无害化、减少感染性粪便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从而降低农村居民钩虫感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