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医书医论、治则精华摘录
1.《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王洪图白话解:“所以,智慧超群、品德高尚的人,不主张等到已经发生疾病再进行治疗,而是强调在未病之先就坚持养生,以预防疾病的发生。犹如管理国家,不要等到出现动乱才去平定,而是在未出现动乱之前就妥善处理,防止动乱发生。养生与治国是同一道理,假如等到疾病已经发生才用药物治疗,或者国家动乱已经形成才去治理,那就等于是感到口渴了才去挖井,临阵格斗了才去铸造兵器,不是太晚了吗?”
2.《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王洪图白话解:“人体中阳气的作用就好像天体中的太阳一样,如果太阳不能正常运行,自然界中的生物必然不能存在,人体中的阳气如果运行失常,就会短寿或夭折,生命功能微弱不显著。所以说,天体的健运不息,是借助了太阳才能显出光明;而人体阳气的作用,也像太阳那样强大,从而保卫身体,抵御外邪的侵犯。”
3.《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王洪图白话解:“阳气对人体来说十分重要,精神靠它的温煦营养,才能有聪明智慧;筋脉靠它的温煦营养,才能柔韧灵活。如果阳气虚,不能掌管汗孔的启闭,使汗孔开合失当,寒邪就可以乘虚而入,形成疾病。”
4.《素问》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
王洪图白话解:“凡是医术高明的医生在制定诊断和治疗原则时,一定会把人体的生理病理与自然界的变化结合起来分析考虑。”
5.《素问》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王洪图白话解:“邪气之所以能侵犯人体造成疾病,根本原因是人体的正气已经虚弱。”
6.《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
王洪图白话解:“血和气都是喜欢温暖而厌恶寒冷的。寒冷会使血气的运行涩滞而不通畅,而温暖则能使被寒冷凝滞的气血消散而运行滑利。”
7.《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制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
王洪图白话解:“病在上的,从下部治疗;病在下的,从上部治疗;病在中央的,从四旁来治疗。治疗热病用寒性药,而采用温服法;治疗寒病用热性药,而采用凉服法。”(按:一是讲治病不要直接治病、见病治病,而要间接治病,见病求源,治病之本。就像打仗一样,先击其虚弱处,从外围逐渐包抄,最后攻击重点。二是讲治病用药的技巧,治热性病的寒性药最好温服,可避免寒性药对胃的刺激产生呕吐;而治寒性病的热性药最好放凉了再服,好让热性药慢慢发生功效,避免产生寒热格拒,而热性药凉服也减少了热性药的辛辣味对呼吸道及食管的刺激。以上实在是治病的精华理论经验)。
8.《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
王洪图白话解:“施方用药要注意的是,在寒冷的季节应避免过用寒性药;在清凉的季节应避免过用凉性药;在温暖的季节应避免过用温性药;在炎热的季节应避免过用热性药。饮食宜忌也同上述。”
9.《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10.《素问》徵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矣。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此治之二失也。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此治之四失也。是以世人之语者,驰千里之外,不明尺寸之论,诊无人事。治数之道,从容之葆,坐持寸口,诊不中五脉,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遗师其咎。是故治不能循理,弃术于市,妄治时愈,愚心自得。呜呼!窈窈冥冥,孰治其道?!道之大者,拟于天地,配于四海,汝不知道之谕,受以明为晦。”
王洪图白话解:“诊断疾病时,不懂得阴阳顺从的道理,这是导致治疗失败的第一种原因。跟随老师学习尚没有达到可以毕业的水平就半途而废,妄自施用旁门杂术,把荒谬的东西当成真理,巧立名目,好大喜功,乱用砭石,就会造成患者身体的损害,这是导致治疗失败的第二种原因。”
“不了解贫富贵贱的区别以及水土气候、居住环境优劣对人体的影响;不能区别患者体质的强弱;不会用对比异同的方法进行分析,这样就足以造成医生的头脑混乱而不能够保持清醒的认识,这是导致医生在治疗上失败的第三种原因。”
“诊断疾病时,不问明疾病开始发生的情况,究竟是精神因素的刺激所造成的,还是饮食不当所造成的,或者是生活起居没有规律所导致的,是否有被毒药所伤的原因。如果不问清楚上述这些方面的情况,就贸然去切按患者的脉搏,如何能正确地诊断出疾病呢?只好信口言之,杜撰病名。这样就会因粗枝大叶而造成严重的后果。这是导致治疗失败的第四种原因。”
“社会上有的不负责任的医生,说话可以夸大到千里之外,实际上根本不懂尺肤诊法和寸口诊法,也更不了解社会环境和人事关系对疾病的影响。诊断治疗疾病时,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医生要有从容不迫的态度,应冷静仔细地进行病情分析。只知道切脉按寸口脉象,往往是徒然的,不可能准确判断五脏病情,更不能知道百病所引起的原因。当在行医中遇到困难时,才开始埋怨自己学得不精,又归罪老师教得不好。治疗疾病时,如果不遵循医学道理,仅凭一知半解,雕虫小技,就开业行医,炫耀于市,只能是妄投药石,胡乱治疗。偶然治愈了一个疾病,就愚蠢的自以为是,其实这只是侥幸的成功,并不是精通医学的结果。”
“医学的道理真是太深奥微妙了,有谁能够真正通晓其中的真谛呢?医学理论的广博和深奥,就好像天地之大不可度量,又如同大海之深难以探测。所以,一定要深入刻苦的学习钻研,你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即使老师讲得再清楚,你也仍然不能十分明白医学的奥秘。”
11.《素问》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王洪图白话解:黄帝说:“我听说五疫发病都具有传染性,且不论大人小儿,凡感染上这种病,所表现出的症状都相似,除使用针刺法可以防止外,还有什么其他方法能够让人不受传染吗?”岐伯说:“五疫流行时,有的人并不受传染,那是由于他们有正气充实于体内,致使邪气不能干扰侵犯。”
12.《灵枢》本神第八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王洪图白话解:“所以聪明之人的养生方法,必定是顺应四季的时令,以适应气候的寒暑变化;不过于喜怒,并能很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节制(房事,不让身体的)阴阳偏盛偏衰,并调和(工作不要太累也不要太安逸)刚柔,使之相济。像这样,就能使病邪无从侵袭,从而延长生命,不易衰老。”
13.《灵枢》终始第九
“病痛者阴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阴也。”
王洪图白话解:“患疼痛病症者,多因寒邪凝滞不散所致,其病性属阴;在疼痛的部位用手去按压而没有压痛感的,是病邪隐藏在深处,其病性也属阴。”
14.《灵枢》五邪第二十
“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
王洪图白话解:“如果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胃腑阳热之邪盛而感到胃中灼热、消食善饥;如果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就会脾气虚寒,而出现肠鸣腹痛的症状;如果阴气和阳气都有余,就会表现为邪气偏盛(实证);阴阳都不足,就表现为正气不足,而病发寒热(忽热忽冷烦躁懵乱)。”
15.《灵枢》口问第二十八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虚空,血气不次,乃失其常。”
王洪图白话解:“各种疾病的发生,大多是风雨寒暑侵袭于外,房事不节,或喜怒太过,饮食失调,起居无常,以及突受惊吓等原因造成体内血气分离而逆乱,阴阳失去平衡,经络闭塞、脉道不通,脉中之气阴阳逆乱,卫气不能如常地敷布于外而滞留于内,经脉虚空,气血循环紊乱,体内失去正常的运转而造成疾病。”
16.《灵枢》口问第二十八
“凡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窍者也。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
王洪图白话解:“以上提到的十二种病邪,都是邪气侵入空窍所致的病症。而邪气能侵入这些部位,都是由正气不足引起的。凡是上焦气不足的病症,就会使得脑髓不充,有空虚之感,耳鸣,头部支撑无力而低垂,双目晕眩;中焦气不足,二便不调,肠中鸣响;下焦气不足,两足微弱无力而厥冷,心中窒闷。”
17.《灵枢》逆顺第五十五
“兵法曰: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刺法曰: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无刺病与脉相逆者。……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王洪图白话解:“《兵法》上曾经说过,作战时当敌人攻势迅猛的时候,不要抵挡其攻击。对敌人盛大整齐的阵势,也不能贸然进攻。《刺法》也记载有,热势炽盛的不能用刺法,大汗淋漓的不能用刺法,脉象盛大燥疾的急病不能用刺法,脉象和病情相反的也不能用刺法。高明的医生首先在没有发生疾病的时候施用针刺来预防。其次,在疾病初期,邪气尚未亢盛的时候施用刺法;再次,在邪气已经衰减而正气逐渐恢复,因势利导地施用刺法。技术低劣的医生,在邪气亢盛时进行针刺……所以,真正高明的医生,要在没有发生疾病的时候就进行防治,而不是在疾病发生以后才进行治疗,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18.《难经》八难
“然,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络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
王洪图白话解:“这样,全身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都是由生命本原之气来维系的。所谓生命本原之气,叫做原气,又称元气,就是产生于两肾中的生命动力之气。它是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功能活动的根本,维护呼吸之气出纳的关键,是三焦气化的发源地,又具有抗御病邪的功能。所以原气是人生命活动的根本,它的盛衰反映在尺部脉象上,犹如花草树木的根一样,若草木的根被铲断,茎叶就要枯萎,尺部无脉就标志着人的原气已经衰竭,即使寸部脉象没有明显的变化,人也是要死亡的。”
19.《难经》六难
“然,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是阴阳虚实之意也。”
王洪图白话解:“脉象浮取软弱细小,沉取坚实粗大,这叫做阴盛阳虚;相反,脉象沉取细弱,浮取实大,叫做阳盛阴虚。这就是阴阳虚实的意思。”
20.《难经》十三难
“经言知一为下工,知二为中工,知三为上工。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七,下工者十全六,此之谓也。”
王洪图白话解:“医经上说,望面色、切脉象、诊尺肤这三种诊断方法,只知用其一的是技术差的下工;知用其二的是技术较好的中工;三种方法都精通的,是技术优良的上工。上工治病,治疗十人可使九人痊愈;中工治病,治疗十人可使七人痊愈;下工治病,治疗十人可使六人痊愈。这种说法就是针对是否综合运用上述诊法而言的。”
21.《难经》六十六难
“然: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王洪图白话解:“答:脐下肾间产生的生命动力之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本原,也是十二经脉的根本,所以称之为原气。三焦是引导和输送原气的别使及通道,能通行上、中、下三焦之气,布达于五脏六腑。原,是三焦之气的特使,所以……五脏六腑发生病变时,应当取其原进行治疗。”
22.《中藏经》阴阳大要调神论第二
“天者,阳之宗;地者,阴之属。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天地之间,阴阳辅佐者,人也。得其阳者生,得其阴者死。”
阳中之阳为高真(天上神仙),阴中之阴为幽鬼(地下鬼魂)。故钟于阳者长,钟于阴者短……阴阳平,则天地和而人气宁;阴阳逆,则天地否而人气厥。故天地得其阳则炎炽,得其阴则寒凛……阴常宜损(释:去阴邪,宜上焦燥湿、下焦利尿),阳常宜盈(释:扶阳气,宜上焦温中、下焦壮阳)……顺阴者,多消灭;顺阳者,多长生。”
23.《中藏经》劳伤论第十九
“故《调神气论》曰:调神气,戒酒色,节起居,少思虑,薄滋味者,长生之大端耳。”
24.《脾胃论》脾胃盛衰论
“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脏之气不生。(释:脾胃虚弱为阳气不振,如无春夏之季的温暖使万物不生长一样导致五脏虚弱。)脾病则下流乘肾,土克水,则骨乏无力,是为骨蚀令人骨髓空虚,足不能履地,是阴气重叠,此阴盛阳衰之证。大法云:汗之(温升助阳)则愈,下之(清热泻下)则死。若用辛甘之药滋胃,当升当浮,使生长之气旺。言其汗者,非正发汗(解表)也,为助阳也。”
25.《脾胃论》脾胃盛衰论
“……脾胃不足之源,由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从六气(释:心、肝、脾、肺、肾之气加元阳之气)不足,升降浮沉法(升清降浊法),随证用药治之。”
26.《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
“经言: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
贾成文白话解:“《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说:劳倦内伤之病,宜用甘温补剂;脾胃受损之病,亦可用甘温补剂治疗。总之,甘温能除大热。大忌用苦寒药损伤脾胃的元气。”
27.《脾胃论》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其为病互相出见论
“滋以化源,补以甘温,泻以甘寒,以酸收之,以小苦通之,以微苦辛甘轻剂,同精导气(原意,针刺时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意指用药柔和,轻补缓泻),使复其本位。”
贾成文白话解:“药物治疗方面,要滋补脾肾,用甘温的药物补益元气,健补脾胃;用甘寒的药物滋阴泻火,用酸味的药物收敛精气,用少量的苦味药通泄,用微苦辛甘的平和之药导其邪气,保存精气,引导营卫之气恢复正常的机能活动。”(按:用药注意事项,太经典了。)
28.《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
“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
贾成文白话解:“元气:元气又称原气、正气或真气,元气包括元阴和元阳之气。禀受于先天而赖后天荣养以滋生,由先天之精所化,故名。它发源于肾,藏于丹田,借三焦之道,通达全身,推动五脏六腑等一切器官组织的活动,为生化动力的泉源。”
29.《脾胃论》脾胃将理法
“白粥、粳米、绿豆、小豆、盐豉之类,皆淡渗利小便,且小便数不可更利,况大泻阳气,反行阴道(阴道即尿窍,行阴道即利小便之意)。……药中不可服泽泻、猪苓、茯苓、灯心、琥珀、通草、木通、滑石之类,皆行阴道,而泻阳道也;如渴,如小便不利,或闭塞不通则服,得利,勿再服。忌大咸,助火邪而泻肾水真阴,及大辛味,蒜、韭、五辣(辣椒、胡椒、花椒、姜、葱)、醋、大料(八角、茴香)、官桂、干姜之类,皆伤元气。”
贾成文白话解:“调养脾胃当从饮食及用药着手,淡渗之品,不可多食;通利之药,不可多服;大咸大辛之味,不可多用。用药治病之时当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规律,既不违反四时气候,又不伤害人体生化之机(升清降浊,正常新陈代谢的机理)。”
30.《脾胃论》省言箴
“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积气以成精,积精以全神,必清必静、御之以道,可以为天人矣。有道者能之,予何人哉,切宜省言而已。”
释:元气生精气,精气生神气;元气充,精气旺,神气盛。神气即人的精神,元气是精神的根源。养生之道,要保元气以养精气,养精气以育神气,清静寡语,顺应自然规律。真正懂得养生之道的人最好是少言语而保存元气。
31.《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夫人临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房事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甘、酸、辛、咸,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释:人呀,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感受着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气,在自然气候风、寒、暑、湿、燥、火的运转变化下生存。自然气候的运转变化能够促使万物生长,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给万物造成伤害,如同水可以浮舟也能覆舟的道理一样。但,如果是五脏强盛,元气充沛,循环通畅,人即能够抵御住自然界气候变化对人体的伤害,平安无事,祥和生活。……但是,人也要谨慎的爱护自己,尽量不要让自然界的邪风侵犯身体的经络或组织;如果是不小心风邪进入人的经络,在没有发展传入脏腑时,就应该抓紧时间找医生治疗。……平时注意养生,房事不要太过而使自己感到疲乏,穿衣节制,冷时不要太多,热时不要太少;饮食节减,不要食过于辣、酸、咸、甜、冷的食物。强身保健,不让形体衰弱免疫降低,病邪则不能侵害人体。
32.《景岳全书》阴阳篇二
“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设能明徹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
33.《景岳全书》阴阳篇二
“然阳为生之本,阴实死之基,故道家曰:分阴未尽则不仙,分阳未尽则不死。华元化曰:得其阳者生,得其阴者死。故凡欲保生重命者,尤当爱惜阳气,此即以生以化之元神,不可忽也。”
34.《景岳全书》阴阳篇二
“阴之病也,来亦缓而去也缓;阳之病也,来也速而去也速。”
35.《景岳全书》虚实篇
“虚实者,有余不足也……凡外入之病多有余,内出之病多不足。实言邪气实则当泻,虚言正气虚则当补。凡欲察虚实者,为欲知根本之如何,攻补之宜否耳。夫疾病之实,固为可虑,而元气之虚,虑尤甚焉。故凡诊病者,必当先察元气为主,而后求疾病。若实而误补,随可解救,虚而误攻,不可生也。”
36.《景岳全书》十问篇·八问渴
“凡阳邪虽盛,而真阴又虚者,不可因其火盛喜冷,便云实热。盖其内水不足,欲得外水以济,水涸精亏,真阴枯也,必兼脉证细察之,此而略差,死生立判。余尚治垂危最重伤寒有如此者,每以峻补之剂浸冷而服,或以冰水、参、熟等剂相间迭进,活人多矣。常人见之,咸以为奇,不知理当如是,何奇之有?然必其干渴燥结之甚者,乃可以参、附、凉水并进。若无实结,不可与水。”
37.《景岳全书》论治篇
“故用补之法,贵乎先轻后重,务在成功;用攻之法,必须先缓后峻,及病则已。若用制不精,则补不可以治虚,攻不可以去实,鲜有不误人者矣。”
38.《景岳全书》论治篇
“虚实之治,大抵实能受寒,虚能受热,所以补必兼温,泻必兼凉者,盖凉为秋气,阴主杀也,万物逢之,便无生长,欲补元气,故非所宜。凉且不利于补,寒者益可知矣。……尚闻之王应震曰:‘一点真阳寄坎宫(肾脏),固根须用味甘温。甘温有益寒无补,堪笑庸医错用功。’此一言蔽之也,不可不察。”
39.《景岳全书》论治篇
“补泻之法,补也治病,泻也治病,但当知其要也。如以新暴之病而少壮者,乃可攻之泻之。攻但可用于暂,未有衰久之病,而屡攻可以无害者,故攻不可以收缓功。延久之病而虚弱者,理宜温之补之。补乃可用于常,未有根本即伤,而舍补可以复元者,故补不可以求速效。然犹有其要,则凡临证治病,不必论其有虚证无虚证,但无实证可据而为病者,便当兼补,以调营卫精血之气;也不必论其有火证无火证,但无热证可据而为病者,便当兼温,以培命门脾胃之气。此补泻之要领,苟不知此,未有不至决裂败事者。”(按:非固执己见,实精华绝论。)
40.《景岳全书》气味篇
“用药合宜,尤当知忌,先避其害,后用其利,一味不投,众善具弃。故欲表散者,须远酸寒;欲降下者,勿间升散。阳旺者当知忌温,阳衰者沉寒毋犯。上实者忌升,下实者忌秘。上虚者忌降,下虚者忌泄。……甘勿施于中满,苦勿施于假热,辛勿施于热躁,咸勿施于伤血。酸木最能克土,脾气虚者少设。阳中还有阴象,阴中复有阳诀,使能烛此阴阳,则药理虽玄,岂难透徹。”
41.《景岳全书》传忠录下命门余义
“命门为精血之海,脾胃为水谷之海,均为五脏六腑之本。然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42.《景岳全书》传忠录下命门余义
“命门有阴虚,以邪火之偏胜也。邪火之偏胜,缘真水之不足也。故其为病,则或为烦渴,或为骨蒸,或为咳血吐血,或为淋浊遗泄。此虽明是火证,而本非邪热实热之比。盖实热之火其来暴,而必有感触之故;虚热之火其来徐,而必有积损之因,此虚火实火之大有不同也。凡治火者,实热之火可以寒胜,可以水折,所谓‘热者寒之’也;虚热之火不可以寒胜,所谓‘痨者温之’也。”
43.《景岳全书》论证
“然真阴所居,唯肾为主。盖肾为精血之海,而人之生气,即同天地之阳气,无非自下而上,所以肾为五脏之本。故肾水亏,则肝失所滋而血燥生;肾水亏,水不归源而脾痰起;肾水亏,则心肾不交而神色败;肾水亏,则盗伤肺气而喘嗽频;肾水亏,则孤阳无主而虚火炽。凡劳伤等证,使非伤入根本,何以危笃至此?”
44.《景岳全书》卷之三十一贯集杂症谟·痰饮
“但盗贼之兴,必有国运之病,而痰饮之作,必有元气之病。尝闻之立斋先生曰:使血气俱盛,何痰之有?……盖痰饮之化,本由水谷,使果脾强胃健,如少壮者流,则随食随化,皆成血气,焉得留而为痰?惟其不能尽化,而十留一二,则一二为痰,十留三四,则三四为痰矣,甚至留其七八,则但见血气日消,而痰饮日多矣。此其故正以元气不能运化,愈虚则痰饮愈盛也。”
45.《景岳全书》新方八略引·补略
“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生,而源泉不竭。”
46.《景岳全书》新方八略引·攻略
“凡用攻之法,所以除凶剪暴也,也犹乱世之兵,必不可无,然惟必不得已乃可用之,若或有疑,宁加祥慎。盖攻虽去邪,无弗伤气,受益者四,受损者六。故攻之一法,实自古仁人所深忌者……”
47.《类经附翼》求正录·大宝论
“凡万物之生有乎阳,万物之死也有乎阳。非阳能死万物,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矣。……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48.《类经附翼》求正录·三焦包络命门辨
“命门与肾,本同一气……命门总主乎两肾,而两肾皆属于命门。故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生死之窦。若命门亏损,则五脏六腑皆失所恃,而阴阳病变无所不至。”
49.《医理真传》卷一
“乃市医一见虚火上冲等症,并不察其所以然之要,开口滋阴降火,自谓得其把握,独不思本原阴盛阳虚,今不扶其阳,而更滋其阴,实不啻雪地加霜,非医中之庸手乎?余也每见虚火上冲等症,患者多喜饮热汤,冷物全不受者,即此更足证阴之误矣。……历代注家俱未将‘一阳潜于水中’底蕴搜出,以致后学懵然无据,滋阴降火,杀人无算,真千古流弊,医门大憾也。”
50.《医理真传》卷二
“窃念一元肇始,人身性命乃立,所有五脏六腑、九窍百脉、周身躯壳,俱是天地造成,自然之理。但有形之躯壳皆是一团死机,全赖这一团真气运用于中,而死机随转成生机。奈人事不齐,不无损伤,真气虽存,却借后天水谷之精气而立(经云:无先天而后天不立,无后天而先天也不生)。故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水谷之精气与先天之真气相依而行,周流上下四旁,真是无微不照者也。”
51.《医贯》卷之一·《内经》十二官论
“火乃人身之至宝,何世之养生者,不知保养节欲,而日夜戕贼此火?既病矣,治病者不知温养此火,而日用寒凉,以直灭此火,焉望其有生气耶?”
52.《医贯》卷之一·阴阳论
“治血必先理气,血脱益气,故有补血不用四物汤之论。如血虚发热,立补血汤一方,以黄芪一两为君,当归四钱为臣,气药多而血药少,使阳生阴长。又如失血暴甚欲绝者,以独参汤一两顿煎服,纯用气药。斯时也,有形之血不能速生,几微之气所当急固,使无形生出有形。盖阴阳之妙,原根于‘无’也。”
53.《医学心悟》王永光序
“近百余年西学东渐,再加上当今市场经济价值取向的作用,使得一些中医师诊治疾病,常以西药打头阵,中药作陪衬,不论病情是否需要,一概是中药加西药。更有甚者不切脉、不辨证,凡遇炎症均以解毒消炎处理,如此失去了中医理论对诊疗实践的指导,则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临床人才。”
54.《医学心悟》首卷·火字解
“夫实火者,六淫之邪,饮食之伤,自外而入,势犹贼也;虚火者,七情色欲,劳役耗神,自内而发,势犹子也。贼至则驱之……子逆则安之……夫子者,奉身之本也,若以驱贼者驱其子,则无以为养身生命之本矣。人固不可认贼作子,更不可认子作贼……贼火也,贼可驱而不可留。子火也,子可养而不可害。”
55.《医学心悟》首卷·论补法
“是知脾肾两脏,皆为根本,不可偏废。古人或谓补脾不如补肾者,以命门之火,可生脾土也。或谓补肾不如补脾者,以饮食之精,自能下注于肾也。须知脾弱而肾不虚者,则补脾为亟,肾弱而脾不虚者,则补肾为先,若脾肾两虚,则并补之。”
56.《易学与中医》第一章
“阴阳其实就是阴气、阳气,阴阳为人的生命本原就是气为人的本原。《内经》认为人体由气构成,气是生命的本质,这种气是精微的、具有特殊生命力的、物质和能量合一的东西。气的生命力不仅表现在决定人的生成上,而且表现在人生成以后的所有生命活动上,包括人体的强与弱、健康与疾病、寿与夭、生命的运动过程等。”
57.《阳虚证治》第二章
“《内经》认为,阳气具有推动、温煦、气化等功能,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而且还有防御、温养等功能……盖阳气者,卫气、元气、真气之类是也,乃先天精气和后天水谷精气所化,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58.《阳虚证治》第二章
“赵氏认为,人之有生,生命之所以能持续,实原于火。盖火者,阳之体,生之根也,故人身亦以火为生命之门,命门之所以称为生命之本,因其中有火的存在,乃全身生活机能所系也。火强则生机由之而壮,火衰则生机由之而衰,火灭则生机由之而止。是以‘命门之火,乃人身之至宝’……故人身至宝,可补而不可泻也。”
59.《阳虚证治》第二章
“阳化气,阴成形,是形体属阴。然人之所以通体能温,乃由于阳气;一生之所有活力,乃由于阳气;五脏六腑气化之所以变化无穷,乃由于阳气。相反,人若一死,身体冷如冰,便是阳气消亡而阴形尤在的原故。此阳气之重要者一也。”
60.《阳虚证治》第二章
“衰于上者,则神气昏沉,或头目昏眩,或动履困倦,或七窍偏废,或咽喉梗噎,或呕恶气短,‘皆上焦之阳虚也。’饮食不化,吞酸反胃,痞满膈塞,水泛为痰,‘皆中焦之阳虚也。’清浊不分,肠鸣滑泄,阳痿精寒,脐多腹痛,‘皆下焦之阳虚也。’”
61.《阳虚证治》第三章
“阳气的生理特性:……①推动激发功能。人体脏腑组织经络的生理功能,生长发育,血液的运行,津液之输布,都需要阳气的激发和推动,才能维持正常。……②温煦调节功能。人体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主要靠阳气的温煦和调节。……③防御外邪功能。阳主护外,阴主内营,阳气者能卫护肌表,防御外邪之入侵。……邪气一旦客犯肌体,阳气便奋起与外邪斗争,以达祛邪于外,或胜之于体内,使人体恢复健康。……④气化转化功能。所谓气化,乃体内各种物质赖阳气的化生和相互转化之谓。……特别是尿液的生成和排泄,更与肾阳的气化直接相关……肾阳在维持体内水和津液的代谢平衡是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⑤固摄控制功能。阳气的固摄控制功能,主要是指具有固摄血液、津液,提摄维系脏器不致下移等作用。……⑥具有营养作用。作为人体精微物质的阳气来说,它不仅具有推动、气化、防御、固摄等作用,还具有(制造精微)营养人体之功能。”
62.《阳虚证治》第六章
“肝阳失调,是指肝的阳气受损,导致肝的功能低下或衰退的病理状态。关于肝阳虚的问题,古今医籍很少给予肝阳虚的一定位置。然五脏皆有阴阳,因此,肝阳虚是客观存在的。……肾为肝之母,肾既有水火之虚,肝何独仅亏于水,而无亏于阳?肾阴不足固然可以引起肝阴不足,肾阳不足,同样也可引起肝阳不足。……肝的阳气具有主疏泄,而调节血量和情志,主筋等功能。肝的阳气失调就会表现这些功能的低下或减退。临床上常见的恶风,饥不欲食,善太息,多梦,震颤,筋脉拘挛而痛,不耐疲劳,视力减退,阴部潮湿,阴囊发冷等,多由肝阳不足所致。”
63.《阳虚证治》第七章
“阳虚温补,注意禁忌。一是温勿太过,过则伤阴损精。二是补无妄用,然身体不虚,妄服温补,久之必受其病。三是注意虚不受补。虚者补之,然有些患者长期虚损过甚,虚不受补,如小草枯萎,禁不起浇灌,只能小水滋润,可渐扶之。又如长期饥饿或禁食,不能立即就餐,只能逐加食量。”(另外,阳虚补阳时,也不能纯补阳,应于补阳中稍加补阴精的药物,正应“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之理。)
64.《历代中医治则精华》之“治未病”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有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长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故宜夜卧早起于发陈之春,早起夜卧于蕃秀之夏,以之缓形无怒而遂其志,以之食凉食寒而养其阴,圣人春夏治未病者为此;与鸡俱兴于容平之秋,必待日光于闭藏之冬,以之敛神匿志而私其意,以之食温食热而温其阳,圣人秋冬治未病者如此。”(《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
65.《历代中医治则精华》之“治病求本”
“治病不求其本,何以去深藏之患。盖自黄帝标本之论,后世学者阐以兼治之术,故能智明而功全。若医病有疾,兼以痼疾。医耆艾有疾,兼以补养,医少壮有疾,兼以通泄;医妊娠有疾,兼以安胎;医伤欲有疾,兼以节止;医其在癫狂,治则兼心;其在乳产,治则兼血……其在消渴,治兼脾胃。自非探元立本,索其受病之基,遽以治法投之,邪气未攻,真气受弊,一举而两失矣,可不戒哉,可不慎哉!”(《圣济经·推原宗本》)
66.《历代中医治则精华》之“治病求本”
“见病医病,医家大忌。……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惟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慎斋遗书·辨证施治》)
67.《历代中医治则精华》之“治病求本”
“本者,原也,始也;万事万物之所以然也。世未有无源之流,无根之木,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无非求本之道。”(《类经·论治类》)
68.《历代中医治则精华》之“治病求本”
“所谓真阴之治者,凡乱有所由起,病有所由生,故治病必当求本。盖五脏之本,本在命门;神气之本,本在元精,此即真阴之谓也。王太仆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正此谓也。许学士曰:‘补脾不若补肾。’亦此谓也。”(《类经附翼》)
69.《历代中医治则精华》之“治病求本”
“《医诊治法》有曰: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生休耗气,遗精不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行医不识气,治病从何据,堪笑道中人,未到知音处。观其诗意皆言不治之治,正《内经》求本之理耳,诚格言也。”(《景岳全书·论治篇》)
70.《历代中医治则精华》之“治病求本”
“《经》曰:‘治病必求于本。’本之为言,根也。世未有无源之流、无根之木。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自然之经也。故善为医者,必责根本,而本有先天、后天之辨。先天之本在肾、肾应北方之水,水为天一之源;后天之本在脾,脾为中宫之土,土为万物之用。”(《医宗必读·辨治大法论》)
71.《历代中医治则精华》之“调整阴阳”
“阳药方中,必少加阴药以存津,阴药方中必少加阳药以化气,虽有时寒热互投、补泻兼进,似乎处方之甚杂,其实原乎阴阳互根之理,剂其偏胜以协于中。”(《伤寒寻源·病由阴阳之偏,治则济其偏而病自已》)
72.《历代中医治则精华》之“扶正祛邪”
“夫正者本也,邪者标也。若正气既虚,则邪气虽盛,亦不可攻。盖恐邪未去而正先脱,呼吸变生,则措手不及。故治虚邪者,当先顾正气,正气存则不致于害,且补中自有攻意。盖补阴即所以攻热,补阳即所以攻寒;世未有正气复而邪不退者,亦未有气竭而不倾者。……此邪正之本未,有不可不知也。惟是假虚之证不多见,而假实之证最多也;假寒之证不难治,而假热之治多误也。”(《医门法律·先哲格言》)
73.《历代中医治则精华》之“扶正祛邪”
“善用兵者,必先屯粮,善治邪者,必先养正,其有邪实正虚之证,不去邪正不得复,不养正邪不能解,妙在去邪不伤正,扶正不助邪。斯得法矣。”(《经历杂论·疼痛辨》)
74.《历代中医治则精华》之“虚实”
“经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又曰:‘邪之所凑,其正必虚。不治其虚,安问其余。’可见虚为百病之由,治虚为去病之要。与故风寒外感,表气必虚;饮食内伤,中气必弱;易感寒者,真阳必亏;易伤热者,真阴必耗。正气旺者,虽有强邪,亦不能感,感亦必轻,故多无病,病也易愈。正气弱者,虽即微邪,亦得易袭,袭则必重,故最多病,病也难愈。”(《锦囊秘录·尊生救本论》)
75.《历代中医治则精华》之“虚实”
“夫君火(实火)者,心火也,可以水灭,可以直折。相火(虚火)者,龙雷之火也,不可以水灭、直折,从其性而降伏之,且如天阴雨,龙雷之火愈盛,惟太阳一照,而火潜藏。此阴虚之火,由肾中之阳不足;则寒从中生,而火无源可归,所以浮散于外,此非参、芪、桂、附之温热,则无以引火归原,而外假热之证生矣。”(《罗氏会约医镜·火证》)
76.《历代中医治则精华》之“八法总论”
“凡新病而少壮者,乃可攻之、泻之,此但可用于暂;若久病而虚弱者,理宜温之、补之,此乃可用于常。然犹有要:凡临证治病,但无实症可据而为病者,便当兼补,以调荣卫、精血之气;亦无热症可据而为病者,便当兼温,以培命门、脾胃之气。此治法要领,有不可稍忽以贻害者。”(《罗氏会约医镜·补泻有法》)
77.《历代中医治则精华》之“喘证”
“若在年高病久,正气耗散,若误作有余,消伐寒凉。立见倾危,须大剂生脉散,扶接元气为急,或温补之,以导气导火归源,则为喘为痰,不治而自愈。然喘病因虚而死者十之九,因实而死者十之一,盖实者攻之即愈,无所难也,虚者补之未即见效,转折进退,良非易也。”(《锦囊秘录·方脉喘症合参》)
78.历代中医治则精华》之“痰饮”
“痰之本也多在于肾,而虚损之人肾水未有不亏者也,肾亏则真阳不足而泛滥,真阴不足而沸腾,一则痰色清稀,一则痰色稠浊,而皆本于先天真阴真阳不足也,故宜先补肾,肾足则水无泛滥之虞而端本澄源矣。”(《不居集·痰症扼要》)
79.《历代中医治则精华》之“肺痨”
“且人之赖以有生者,全仗阴阳水火为用。而肾乃阴阳水火之总根,设阴阳失调,水火偏胜,百病生焉。而治法之救阴者,毋非壮水;补阳者,毋非益火。然肾为水脏,更为火脏,故救阴补阳者,不求水之主水之原,舍水火之脏而弃六味八味,则不得其门从何而入,犹植树者而欲舍其根,焉可望其生发耶。”(《锦囊秘录·方脉痨瘵合参》)
80.《历代中医治则精华》之“痛证”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矣。”(《医学发明·本草十剂》)
“故诸痛之症,大凡因于寒者,十之七八,因于热者,不过十之二三而已。”(《临证指南医案·诸痛》)
“须知拒按者为实,可按者为虚;痛而胀闭者多实,不胀不闭者多虚;喜寒者多实,爱热者多虚;饱则甚者多实,饥则甚者多虚;脉实气粗者多实,脉虚气少者多虚;新病年壮者多实,久病年老者多虚;补而不效者多实,攻而愈剧者多虚;必以望、闻、问、切四者详诊,则虚实自明。”(《顾氏医镜·胃脘痛》)
81.《历代中医治则精华》之“虚劳”
“如水亏者,阴虚也,只宜大补真阴,切不可再伐阳气;火虚者,阳虚也,只宜大补元阳,切不可再伤阴气。此因阳气不足而复伐其阴,阴也损矣;阴已不足再伤其阳,阳又亡矣。夫治虚治实,本是不同。实者,阴阳固有余,但去其余,则得其平;虚者,阴阳有不足,再去所有,则两者俱败,其能生乎?故治虚之要,凡阴虚多热者,最嫌辛燥,恐助阳邪也,尤忌苦寒,恐伐生气也,惟喜纯甘壮水之剂,补阴以配阳,则刚为柔制,虚火自降而阳归乎阴矣;阳虚多寒者,最嫌凉润,恐助阴邪也,尤忌辛散,恐伤阴气也,只宜甘温宜火之品,补阳以配阴,则柔得其主,阴寒自敛而阴从乎阳矣。”(《名医汇粹·治虚损必辨阴虚阳虚》)
82.《历代中医治则精华》之“泄泻”
“(泄泻)不虚不可纯用甘温,太甘则生湿;清热不可纯用苦寒,太苦则伤脾;兜涩不可太早,恐留滞余邪;淡渗不可太多,恐津枯阳陷。”(《证治汇补·泄泻》)
83.《历代中医治则精华》之“水肿”
“凡治肿者,必先治水,治水者,必先治气,若气不能化,则水必不利,惟下焦之真气得行,始能转化,惟下焦之真水得注,始能分清。求古治法,惟薛立斋先生加减金匮肾气汤,诚对证之方也,余屡用之,无不见效。此虽壮水之剂,而实即肺脾肾三脏之正治也。水肿证,以精血皆化为水,多属虚败,治宜温脾补肾,此正法也。”(《景岳全书·肿胀》)
84.《历代中医治则精华》之“血证”
“夫血者,水火合得而生,其形像天一之水,其色法地二之火,取水之精以为体,合火之神以为用。人赖以有生,其出入、升降、濡润、宣通者,由气使然也。故气即无形之血,血即有形之气,经曰:‘血之与气,异名同类’是也。然人之一身,气血不能相离,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血相依,循环不息。”(《不居集·血症八法扼要》)
按:讲得太好了!血,形体像水,而色泽像火。静时,可化为阴水滋润营养周身;动时,又变为阳气产生能量动力。气生血,血养气;血虚气就亏,气盛血也充。气血互生互补,血气同源。人体运动要耗气,消耗能量产生动力,气从何来?从血而转化。汗水既是血消耗后产生的垃圾,血少了后,在休息时再由水谷精微加入空气中的氧气合而变为血液,储藏以备运动时所需。阴阳实为一体不可偏离,气血实为一家互生互养。
85.《中医历代医论精选》之“虚损”
“凡遇虚火虚热阴竭阳亢之证,仍以黄柏、知母二味为治,未能生肾家真水,反以息肾家真火。夫肾者坎象,一阳居二阴之间。二阴者,真水也;一阳者,真火也。肾中真水,次第而生肝木,肝木又上生心火;肾中真火,次第而生脾土,脾土又上生肺金。故生人之本从下而起,如羲皇画卦然。盖肾之为脏,合水火一气,以为五脏六腑之根,真水不可竭,真火独可息乎?”(《理虚元鉴》)
86.《中医历代医论精选》之“阴阳升降”
“……为医者,要知保扶阳气为本。人至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暖,下元虚惫,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必死。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更服保元丹、保命延寿丹,虽未得长生,也可保百余年寿矣。”(《扁鹊心书》)
87.《中医历代医论精选》之“阴阳升降”
“尽以热证明显,人多易见,寒证隐微,人或不知,且虚火实火之间,尤为难辨。孰知实热为病者,十不过三四,而虚火为患者,十尝有六七也。实热者,邪火也。邪火之盛,元气本无所伤,故可以苦寒折之,亦不可过剂,过则必伤元气。虚火者,真阴之亏也,真阴不足,岂苦寒可以填补?人徒知滋阴之可以降火,而不知补阳之可以生水。”(《质疑录》)
88.《中医历代医论精选》之“气血”
“五脏六腑,化生气血;气血旺盛,营养脏腑。虚劳内伤,不出气血两途。治气血虚者,莫重于脾肾。水为天一之元,气之根在肾;土为万物之母,血之统在脾。气血旺盛,二脏健康,他脏纵有不足,气血足供挹注,全体相生,诸病自己。……孙思邈云:‘补脾不如补肾’。许叔微谓:‘补肾不如补脾’。盖两先哲深知两脏为人生之根本,有相资之功能,其说似相反,其旨实相成也。救肾者必本于阴血……救脾者必本于阳气……近人治虚劳,不是以四物汤加知母、黄柏,就是以大造丸用龟板、黄柏,一派阴寒腥浊性味,将置脾胃生长之气于何地?不是在补养气血,而是在败坏气血。因立两法以救其弊。”(《医醇剩义》)
89.《中医历代医论精选》之“气血”
“故人体通体之温者,阳气也;及即死,则形存气去。此阳脱在前,阴留在后。可见生由乎阳,死也由乎阳。非阳能死物也,阳来则生,阳去则死。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可见人之生,只此一息真阳为运行。孰谓‘阳常有余’,而以苦寒之味伐此阳气乎?”(《质疑录》)
90.《中医历代医论精选》之“气血”
“论‘气有余便是火’……邪气有余即为火,若正气有余,便是人身之元气。人身元气生于命门。命门者,精神之所舍,而为阳气之根也。故命门之火旺,则蒸糟粕而化精微,所谓人非此火不能有生者是也。是火即是气,不可误认有余之邪。气为生人少火,立命之本也。若正气有余,不可便指为火。”(《质疑录》)
91.《中医历代医论精选》之“气血”
“元气盛衰为病治的根本:人之生死,全赖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医者可不审人之元气盛衰以为治哉!夫元气之尽,不外乎阴阳两端。盖阴阳互根,不可偏盛,少偏则病,偏甚则死矣。如阳虚之甚者,先回其阳,继而渐加补阴之药,是无阴则阳无以化也;阴虚之甚者,先补其阴,继而渐加补阳之药,是无阳则阴无以生也。”(《医权初编》)
92.《中医历代医论精选》之“津液”
“论治痰之本:夫人之多痰,悉由中虚而然。盖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在肾者,以水不归元,水泛为痰也;在脾者,以食饮不化,土不制水也。不观之强壮之人,任其多饮多食,则随食随化,未见其为痰也。惟是不能食者,反能生痰,此以脾虚不能化食,而食即为痰也。故凡病虚劳者,其痰必多,而病至垂危,其痰益甚,正以脾气愈虚,则全不能化,而水液尽为痰也。然则痰之为病,病由痰乎?痰由病乎?岂非痰必由于虚乎?可见天下之实痰无几,而痰之宜伐者也无几。故治痰者,必当温脾、强肾,以治痰之本,使根本渐充,则痰将不治而自去矣。”(《景岳全书》)
93.《中医历代医论精选》之“内伤”
“饮酒之利弊:酒者,五谷之津液,米曲之华英,虽能益人,也能损人。何者?酒有大热、大毒。大寒凝海,惟酒不冰,是其热也;饮之易昏,易人本性,是其毒也。若避风寒、宣血脉、消邪气、引药势,无过于酒也。若醉饮过度,盆倾斗量,毒气攻心,穿肠腐胁,神昏志谬,目不识人,此则丧生之本也。”(《医方类聚》)
94.《中医历代医论精选》之“虚实”
“故益阴宜远苦寒,益阳宜防增气,祛风勿过燥散,消暑毋轻下通,泻利勿加消导。”(《读医随笔》)
95.《中医历代医论精选》之“气血”
“治病求本,本于肾阴肾阳:其为两肾之用,生生不尽,上奉无穷者,惟此真阴、真阳二气而已。二气充足,其人多寿;二气衰弱,其人多夭;二气和平,其人无病;二气偏盛,其人多病;二气绝灭,其人则死。可见真阴、真阳者,所以为先天之本、后天之命、两肾之根,疾病安危,皆在乎此。学者仅知本气,而不知乘乎内虚;仅知治邪,而不知调其本气;仅知外袭,而不知究其脏腑;仅知脏腑,而不知根乎两肾;即知两肾,而不知由乎两气:是尚未知求本者也。”(《锦囊秘录》)
96.《中医历代医论精选》之“气血”
“反治论:以热治寒,以寒治热,谓之正治,又谓之逆治。以热治热,以寒治寒,谓之反治,又谓之从治。……又有寒热并用者,因其人寒热之邪夹杂于内,不得不用寒热夹杂之剂,古人每多如此,昧者訾(zǐ)为杂乱,乃无识也。然也有纯寒,而于热剂中少加寒品,纯热而于寒剂中少加热药者,此则名为反佐。以纯热证虽宜用纯寒,然虚火因寒郁,则不得不于寒剂中少佐辛热之品以行散之,庶免凝闭郁遏之患;纯寒证虽宜用纯热,然虑热性上升,不肯下降,则不得不于热剂中少佐辛寒之品,以引热药下行。此反佐之义也。”(《医碥》)
97.《中医历代医论精选》之“气血”
“反佐服药法……热因寒用者,沉寒内结,当以热药治之,第寒甚格热,热不能前,则以热药冷服,下咽之后,冷性即消,热性便发,情且不违,而致大益;寒因热用者,如大热在中,以寒攻治则不入,以热攻治则病增,乃以寒药热服,入腹之后,热性即消,寒性遂行,情且协和,而病日以减也。”(《杂病源》)
98.《明清临证医话精选》之明理篇
“《医贯》谓饮食入胃,犹水谷在釜中,非火不熟,夫人肾气若壮,丹田之火上蒸脾土,脾土温暖,中州自运,则能化食矣。若房劳过度,则真阳衰惫,坎水不温,则中州不运,故饮食弗进,胸膈痞寒,或不食而胀满,或既食而不消,皆下焦真火不能上蒸脾土,补先天即所以补后天也,故曰先天后天,不得截然两分。”(《履霜集》)
99.《明清临证医话精选》之方药篇
“古来名医,莫如仲景,病邪之甚,莫若伤寒,仲景立一百一十三方,七十余方皆用人参,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于表散中用人参,清疏中用人参,温剂中用人参。予之邪未尽而兼用补者,是法仲景也。后世名医,如金之东垣,明之介宾,亦为佼佼者,东垣补中益气等汤,治血虚发热,其效亦如神;介宾八阵方中,一阴煎至四阴煎等汤,治血虚发热,其效亦如神。予之开手即补,乃法东垣、介宾也。至于邪已去而用补者,庸人之技耳,何待辨哉?”(《友渔斋医话》)
100.《明清临证医话精选》之方药篇
“人身中精气虽分阴阳,然真阴真阳原有互根之妙、相生之理。天下未有真阳固密而阴精不足之人,亦未有阴精充满而元阳不壮者。吾人日用饮食,总是补之以味,总是补其精,精补则气自足。补虚助弱,用药概须温和,久服自能奏效,乃无留害。……人身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春气融融故能生物,秋气萧萧故能杀物。明乎生杀之机者,可与论养生。”(《折肱漫录》)
101.《明清临证医话精选》之明理篇
“黄帝著《灵枢》《素问》二篇,名《黄帝内经》,为医家鼻祖。……学医不读《黄帝内经》,焉有根柢?……张仲景,著有《伤寒论》,并《金匮玉函经》二书,为医中之圣,犹吾儒家之孔子是也。用方药味少而分量重,诚千古之金鉴也。……李东垣,著有《东垣十书》,长于治内伤脾胃,用方药味多而分量轻,非悖(bèi)仲景法也。良以脾胃居上中二焦,清阳者上升,故用药不敢过重也,识者鉴之。……《薛氏医案》,张景岳多宗之,其书多在先后二天用功,故平淡之中自有神奇,此不可不法者也。……张景岳,著有《景岳全书》与《景岳类经》二集。每症皆引经义,有论症论治,述古辨古之详,而又继以己见,从不因人成事,令人有所适从,此医中之名字,犹诗中之李杜也。制以左右归饮,以补六味、八味之不及。此实千古大功臣也,论曰:古今医道,至景岳始全。”(《金台医话》)
102.《历代名医医术荟萃》
王冰(约710—804),后世称其为王太仆。学术成就:历时十二年完成《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是第一位揭示阴阳互根深层含义者。“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说明阴阳二气互为其根,离开阴精作为物质基础,则阳气不能生发;离开阳气的功能活动,则阴精不能转化。保全阴精则阳气不至于亢极,保全阳气而阴精才不至于耗竭。
论述元阳之虚,他主张“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治真阴之竭,则主张“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103.《历代名医医术荟萃》
许叔微(约1079—1154),人们尊称其为许学士。主张“补脾常须暖肾”“补下焦多兼补中焦”。许氏认为“有人全不进食,服补脾药皆不验……此病不可全作脾虚。盖因肾气怯弱,真元虚劣,自是不能消食饮食。譬如鼎釜之中,置诸米谷,下无火力,虽终日米不熟,其何能化?”从而创立了“补脾不如补肾”之说。
许氏主张暖补肾气,但不主张使用刚燥之药。主张用滋润药益肾外,还主张治高年下焦阳气衰弱,投以温暖,必籍血气有情、辛香走窜之药,方能速效。
104.《历代名医医术荟萃》
窦材(约11—12世纪),宋代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于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年)著成《扁鹊心书》3卷,“灼艾第一”是窦氏一个突出的学术思想。他说:“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虽然艾炙、丹药、附子三者方法、内容不同,但目的一致,都是为了扶阳。窦氏非常强调阳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扁鹊心书》卷上提出“须识扶阳”之说。“年四十,阳气衰而起居乏;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六十阳气大衰,阴痿九窍不利,上实下虚,涕泣皆出矣。”“人至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暖,下元虚惫,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必死。”
窦氏重视扶阳,尤其重视保扶脾肾两脏之阳。因为脾为五脏之母,为后天生化之源;肾为一身之根,乃为先天滋生之本。窦氏认为“脾肾为人一身之根蒂”,因而在临床上温补脾肾之阳,非常关键。
105.《历代名医医术荟萃》
严用和(约1200—1268),南宋庐山(今江西庐山)人,在50岁左右,总结行医20余年的临床经验,写成《济生方》10卷。
严氏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长,所以他的医学理论公允,处方遣药平正可取。如他论“补益”,主张“药惟平补,柔而不僭,专而不杂,间有药用群对,必使刚柔相济,佐使合宜”,“用药贵乎稳重”。
他根据《内经》“人以胃气为本”之旨,十分重视后天脾胃的功能,认为人受天地之气以生,莫不以胃为主。盖胃受水谷,脾主运化,生血生气,以充四体者也。……他在重视脾胃功能的同时,又更强调肾中命门真火的作用。他在“补真丸”的方论中说:“凡不进饮食,以脾胃之药多不效者……真阳衰虚,坎火不温,不能上蒸脾土,冲和失常,中州不运,是致饮食不进……古人云,补肾不如补脾,余谓补脾不如补肾。肾气若壮,丹田火经上蒸脾土,脾土温和,中焦自治,膈能开食矣。”谈论痰饮,见解独到。严氏基于对痰饮病机的认识,创立了“顺气为先”的治痰大法。严氏师古而不泥古,通变古方,创制新方……如温阳利水的加味肾气丸、温肾补虚的十补丸……治疗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的归脾汤,治疗疟疾的清脾饮,治疗肺痈、咳嗽脓血的桔梗汤,治疗痰厥的导痰汤,治疗血淋的小蓟饮子等,都经得起临床验证,被后世医家所广泛应用。
106.《历代名医医术荟萃》
李杲(1180—1251),晚号东垣老人,宋金时期真定(今河北省保定市)人。开创了独树一帜的脾胃论学说,被尊称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其著述主要有《脾胃论》3卷、《内外伤辨惑论》3卷、《兰室秘藏》3卷、《医学发明》1卷。
他确认:元气是决定人体健康与否的关键……“元气之充足,皆有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
“阴火”是李氏所创的一个病理名词,他认为,阴火与元气是相对而言的,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脾胃虚弱阳气不足,则阴火上僭;反之,元气充沛,阴火自然降敛。他说:“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于心……”
作为一派宗师,李氏在制方遣药方面,有十分鲜明的特色……自创了很多新的方剂,这些新方多能切合病机,注重实效,标本主次分明,品味虽多而用量却轻,且配伍严密,法度井然。治疗内伤热中证,“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起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治内伤法东垣近千年来已成为中医界的共识。
107.《历代名医医术荟萃》
薛己(1487—1558),字新甫,号立斋,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薛氏著述宏富,有《内科摘要》《外科发挥》《女科撮要》等。薛氏遥承王冰、钱乙、元素、李杲之绪,对脾胃、肾命之说多所发挥,临证主张治病求本……善用补中益气汤、六味、八味等方加减,脾肾并重是薛己很有特色的学说,对虚损之病,重在脾、肝、肾三脏,颇多经验。
他说:“人以脾胃为本,纳五谷,化精液,其清者入营,浊者入卫,阴阳得此是谓槖龠。故阳则发于四肢,阴则形于五脏。土旺四时,善载乎万物,人得土以养百骸,身失土以枯四肢。”……若因真气内虚而外邪承袭者,都主张甘温益气,补脾土,滋化源,力避苦寒、淡渗、滋腻以保护脾胃,并广泛用于内、外、五官等科。内伤外感各病,常用补中益气汤、归脾汤、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异功散等方。
薛氏认为脾肾两脏互相影响,相互为用,脾土久虚可致肾虚,肾亏不能生土也可致脾虚,所以,若以脾虚为主者主张补肾不如补脾说,但肾虚为重时则又以补肾为主,脾肾同治,统筹兼顾。
薛己治虚,注重足三阴虚,重在温补脾肾,滋养肝血,药尚甘温,对明代以后医家治虚多用温补影响颇大。此外,他还广泛寻求治疗虚证的规律性,治病缓以图功,并守方治疗,俟其自愈。……薛氏喜用温补,但补而不峻不腻,符合慢性虚证患者情况。
108.《历代名医医术荟萃》
龚廷贤(1522—1619),明代江西金溪县人。出生于医师世家,继承家学,寻师访贤,博学多闻,先后撰写了《万病回春》《种杏仙方》《济世全书》《寿世保元》《医学准绳》等。
衰老本源,在于肾脾。补益脾肾,尤重肾阳。龚氏认为衰老之源,乃为“真阳元精亏乏”,且与“脾胃虚弱”有关。老年病症,三十有余,调治此疾,倡导补益脾肾,尤重肾阳。
龚氏主张调摄情志,强调身心医学,提出“薄滋味,省思虑,节嗜欲,戒喜怒,惜元气,简言语,轻得失,破忧沮,除妄想,远好恶”的摄养三字真言和“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食惟半饱无兼味,酒至三分莫过频,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任我逍遥过百春。”的摄生七字警句。
109.《历代名医医术荟萃》
张介宾(1563—1640),字会卿,号景岳,明代浙江会稽县(今浙江绍兴)人。张氏一生勤奋,成果丰硕,著作有《类经》《景岳全书》。景岳家学渊源,深究经典、哲理,博采诸家,结合临床多见虚寒和针对当时恣用寒凉之风,大树温补旗帜,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临床实践上都有不少创建……
景岳论医,首重阴阳,对阴阳的理论作了全面深入地阐发,并联系温补、命门学说,提出了许多新论点,其中“阳非有余,真阴不足”是论述的核心……故曰:“生化之权,皆有阳气。”阳气如此重要,怎能说是有余呢?相反,阳气愈盛,生意愈广,这与《内经》重阳思想是一致的,而且还反复、突出地引用《内经》“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等重阳思想的条文为其“阳非有余”作立论根据。……所以他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他在王冰“壮水之主以治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则和薛己善用六味、八味方药的启发下,提出温养阳气。填补阴精治则,还因为阴阳互根,精气互生,故要阴阳相济。他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其主用治肾阴不足诸证的左归饮、左归丸,治肾阳不足诸证的右归饮、右归丸,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创造的。
张景岳不愧为我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医学家。
110.《历代名医医术荟萃》
赵献可(约1573—1644),字养葵,明代浙江鄞县(今宁波)人。赵氏在学术上推崇薛己,以阐述命门学说为主,立意于先天水火,强调命门之火乃人身至宝,是人生立命之本,养生、治病莫不以此理“以一贯之”,因撰书名曰《医贯》……在治疗上,反对滥用寒凉克伐,擅长运用六味丸、八味丸。
赵献可从命门立论,首先对《素问·灵兰秘典论》中“心者,君主之官……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一节经文提出质疑。他确认,君主之官应是命门,只有命门才是“真君真主”……“可见命门为十二经之主,肾无此则无以作强,而技巧不出矣;膀胱无此则三焦之气不化,而水道不行矣;脾胃无此则不能蒸熟水谷,而五味不出矣;肝胆无此则将军无决断,而谋虑不出矣;大小肠无此则变化不行,而二便闭矣;心无此则神明昏,而万事不能应矣。”
赵氏在全面阐发命门学说时,从人的生殖、发育开始,突出命门之火的作用。他说:“人生男女交媾之时,先有火会,然后精聚,故曰火在水之先。”命门“主宰先天之体”,有“流行后天之用”,其中惟命门之火至关重要。……“百骸具备,若无一点先天火气,尽属死灰矣”。从生命过程讲,生而老,老而病,病而死,人皆不能免,但其中有寿夭长短之别,决定长寿或早夭的关键在于命火,火旺则生机由之而强,火衰则生机由之而弱,火灭则生机由之而息。……基于这种认识,赵氏强调:“火乃人身之至宝,何世之养生者,不知保养节欲,而日夜戕贼此火;既病矣,治病者不知涵养此火,而日用寒凉以直灭此火,焉望其有生气耶!”
至于后天不足,他推崇东垣之法,议及欲补太阴脾土,必先补肾中少阴相火,因“脾能化食,全借少阴相火之无形者在下焦蒸腐,始能运化也”。力主补脾不如补肾。
111.《历代名医医术荟萃》
李中梓(1588—1655),明末江苏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李氏著作很多,行世的有《内经知要》《医宗必读》等,……对普及和提高中医教育事业贡献很大。
李中梓认为《内经》“治病必求于本”中之“本”,是指根也,源也。而脾肾是人身先后天根本,它如树之根,水之源。治病若能抓住脾肾这两个根本,则诸证易解。
治脾不胶着升、柴之辛燥升提,治肾不专乎地黄之泥于滋滞,既反对滥用苦寒,又反对乱用桂、附。并主张补脾补肾时要相互兼顾,如欲以甘寒补肾滋肾,须佐壳砂仁、沉香行气助胃,以防减食不利于脾;欲辛温扶脾,又须参以五味酸甘化阴以防耗损肾水。(按:本段讲得太好了,我很赞同并坚持这样的用药习惯。)
李氏不仅重视脾肾在人身的重要性,且认为脾肾关系密切,生理上相互资助,病理上相互影响,治疗上也须互济同治,从而把历史上“补肾不如补脾”“补脾不如补肾”之争统一起来。他说:“孙思邈云:‘补脾不如补肾。’许学士云:‘补肾不如补脾。’两先生深知二脏为人之根本,又知二脏有相赞之功能,故其说似悖,其意实同也。”“脾安则肾愈安,肾安则脾愈安”。
他说:“人身之水火,即阴阳也,即气血也,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故气血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
112.《历代名医医术荟萃》
程国彭(1662—1735),字钟龄,号恒阳子,清代安徽歙县人。程氏毕生注重攻读医经著作,融合诸家之长,精于临床,长于内科杂病及外感病。为了帮助门人学医而著有《医学心悟》一书,凡六卷,总结了他30年行医的心得体会。
我国医学历代各方书,记载医门论治,仅有五法或六法。而程氏《医学心悟》,列有“医门八法”专篇,继承和发展了中医治则学说,对后世影响较大。《医门八法》开篇即云:“论病之原,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中医之“火”,自《内经》问世以来,论述颇多……他明确指出:“夫实火者,六淫之邪,饮食之伤,自外而入,势犹贼也。虚火者,七情色欲,劳役耗神,自内而发,势犹子也。”“贼至则驱之……子逆则安之。”“人固不可认贼作子,更不可认子作贼。”……程氏对“火”字解的透彻简明,切合临床,实值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