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水道病 Suijdaubing

水为生命之源,人体有水道进水出水,与大自然发生最直接的联系,从而保持天地人三气同步平衡。水道与谷道同源而分流,在吸收水谷精微营养物质后,从谷道排出粪便,从水道排出汗、尿。水道的枢纽在咪腰(肾)与咪小肚(膀胱)。热毒、湿毒等邪毒入侵水道,或素体虚弱,影响水道功能,可出现幽扭(淋证)、奔浮(水肿)、幽卡(癃闭)等病证。

26.幽扭(淋证) Nyouhniuj

幽扭(淋证)是由于热毒、湿毒、火毒侵袭,邪毒滞留于水道和咪腰(肾)和咪小肚(膀胱);或过食辛辣,内生湿毒、热毒、火毒,邪毒熏灼水道,日积月累,尿中杂质结成砂、成石,沉积于水道,停滞于水道及其枢纽脏腑咪腰(肾)、咪小肚(膀胱),阻滞水道,使水道中的两路网络受损伤,以致水道不通畅,人体内的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而发生幽扭(淋证)。临床以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等为主要表现。

根据幽扭(淋证)的临床表现,西医学所指的急慢性尿路感染、泌尿道结核、尿路结石、急慢性前列腺炎、乳糜尿以及尿道综合征等,发生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小节内容诊治。

26.1 诊断依据

26.1.1 排尿(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伴发热发冷、心烦口渴、口苦口干、腰部胀痛或绞痛等。

26.1.2 病久或反复发作后,常伴有低热,腰痛,小腹坠胀,疲劳等症。

26.1.3 多见于已婚女性,每因疲劳、情志变化、感受外邪而诱发。

26.1.4 膀胱俞、肾俞等穴位有压痛及叩击痛。

26.1.5 壮医目诊:白睛右眼5~6点或左眼6~7点肾膀胱反应区血脉增粗隆起,弯度大,弯曲多,色鲜红,集中靠近瞳孔,或向瞳孔内侧延伸;黑睛右眼5点或左眼7点肾膀胱反应区黑睛颜色变淡,甚至出现苍白区。

26.1.6 尿常规检查,白细胞或红细胞明显增多,可见尿蛋白。清洁中段尿培养有致病菌生长,菌落计数在10万/cm2以上。

26.1.7 慢性期做肾盂造影、B超、肾图扫描等检查,有助于病因诊断。

26.2 证候分类

26.2.1 阳证:小便频急,尿道灼热刺痛,尿黄浑浊,少腹拘急,腰痛,或伴有恶寒发热,口苦,恶心呕吐,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急、大、有力。

26.2.2 虚证:尿频,尿道微痛,少腹坠胀,遇劳则发,腰酸,神倦乏力,面足轻度浮肿,头昏食少,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下、小、无力。

26.3 治疗原则

26.3.1 阳证:清热毒,除湿毒,通水道。

26.3.2 虚证:补咪腰(肾),除湿毒,通水道。

26.4 治疗方法

26.4.1 药物治疗。

26.4.1.1 阳证:肾茶 凤尾草 海金沙 金钱草 车前草 白花蛇舌草 生甘草

用法:水煎服。

26.4.1.2 虚证:肾茶 凤尾草 海金沙 杜仲 黄精 生地 山药 泽泻

用法:水煎服。

26.4.2 其他疗法。

26.4.2.1 药线点灸疗法:取穴下关元、会阴、中元、膀胱俞、上长强、阴谷、三焦俞、肾俞、命门等,每日施灸1次。

26.4.2.2 药膳疗法:鲜甘蔗、嫩藕、鲜绿豆芽各适量,共切碎,榨汁加白糖适量,频饮代茶。

26.5 疗效标准

26.5.1 治愈:尿频尿痛症状消失,尿常规检查连续3次正常。

26.5.2 好转:尿频尿痛症状明显减轻,尿常规检查有改善。

26.5.3 无效:症状、体征及尿常规检查未见改善。

27.奔浮(水肿) Foegfouz

奔浮(水肿)是由于遭遇风毒、热毒侵犯,邪毒停滞水道,水道气机不畅,水道不通,水液溢于肌肤,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而成。此外,身体虚弱,劳累太过,正气不足,脏腑功能低下,水道运行无力,水液不得外泄而溢于肌肤,也能导致奔浮(水肿)。

奔浮(水肿)可见于多种疾病,如西医学的肾性水肿、心性水肿、肝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功能性水肿、内分泌失调引起的水肿等。本小节论及的水肿主要以肾性水肿为主,包括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等,可参照本小节内容诊治。

27.1 诊断依据

27.1.1 眼睑、四肢浮肿或全身浮肿,小便不利。

27.1.2 可伴身体困重,胸闷,不思饮食,或发热,气粗口上,便秘等。

27.1.3 严重者可见尿闭,恶心呕吐,口有秽味,齿衄鼻衄,甚则头痛,抽搐,神昏谵语等危象。

27.1.4 舌苔腻,舌下脉络粗胀、色青紫或青黑。

27.1.5 壮医目诊:白睛右眼5~6点或左眼6~7点肾、膀胱反应区血脉根部增粗曲张,弯度大,弯曲多,集中靠近瞳孔,脉络边界浸润混浊,模糊不清;黑睛右眼5点或左眼7点肾反应区见辐射状黑线呈扇形或日射线状。

27.1.6 可有咽痛、心悸、痈疮、紫癜以及久病体虚病史。

27.1.7 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常规,血沉,血浆白蛋白,血尿素氮,肌酐,体液免疫,以及心电图,心功能测定,B超等实验室检查,有助于病因诊断。

27.2 证候分类

27.2.1 阳证:浮肿较剧,肌肤绷急,腹大胀满;胸闷烦热,气粗口干,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上、小、有力。

27.2.2 阴证:肢体浮肿,下肢为甚,按之没指,不易随复;伴有胸闷腹胀,身重困倦,纳少泛恶,尿短少;舌苔白腻,脉慢、无力。

27.2.3 危证:水肿较甚,尿闭,恶心呕吐,口有秽味,齿衄鼻衄,甚则头痛,抽搐,神昏谵语。

27.3 治疗原则

27.3.1 阳证:清热毒,除湿毒,通水道。

27.3.2 阴证:除湿毒,调气机,通水道。

27.3.3 危证:泻尿毒,除湿毒,通水道。

27.4 治疗方法

27.4.1 药物治疗。

27.4.1.1 阳证:玉米须 车前草 白茅根 虎杖 鱼腥草 功劳木 仙鹤草 水田七

用法:水煎服。

27.4.1.2 阴证:玉米须 车前草 白茅根 一点红 六月雪 薏苡仁 鸡血藤 香附 砂仁 闭鞘姜

用法:水煎服。

27.4.1.3 危证:玉米须 车前草 白茅根 大黄 桂枝附子 茯苓 白术 西洋参 黄连 苏叶

用法:水煎服。

27.4.2 其他疗法。

27.4.2.1 药物熏洗疗法:黄皮叶适量,捣烂,加水适量,煎开置水盆待温度适宜,趁热熏洗后入寐,盖被取微汗,每日1次。

27.4.2.2 敷贴疗法:黄皮叶、柑果叶各适量,共捣烂,敷于脐部,纱布包扎,1日1换,7日为1疗程。

27.4.2.3 药膳疗法:五指毛桃根、大戟、海金沙、车前草、鸡血藤各适量,煎取药汁,与小狗肉适量,一起小火炖服,每日1剂,15日为1疗程。

27.4.2.4 刺血疗法:取穴内庭、天枢、中枢,面部肿者加水沟;脘闷甚者加中脘;便溏者加上巨墟;消毒皮肤后用三棱针直刺,挤出少量血液(每穴3~5滴),每日1次。

27.4.2.5 药线点灸疗法:取穴肺俞、脾俞、三焦、水分、足三里、阴陵泉等,每日施灸1次,10日为1疗程。

27.5 疗效标准

27.5.1 治愈:浮肿症状消失,小便通畅,其他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

27.5.2 好转:浮肿、小便不利症状明显减轻或改善,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27.5.3 无效: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未见改善。

28.幽卡(癃闭) Nyouhgaz

幽卡(癃闭)是由于热毒、湿毒、火毒入侵,邪毒蕴结,滞留于水道和咪腰(肾)和咪小肚(膀胱)而发病;或邪毒熏灼水道中的尿液,尿中杂质聚成结石,阻塞水道而致病;此外,平素体弱,劳累过度,积劳成疾,水道及咪腰(肾)、咪小肚(膀胱)功能低下,运水无力,水道不通,也可引发本病。临床表现为排尿艰难,点滴而出,甚则无尿排出。

根据幽卡(癃闭)的临床表现,西医学中的各种原因引起的尿潴留及无尿症,如神经性尿闭、膀胱括约肌痉挛、尿道结石、尿路肿瘤、尿道损伤、尿道狭窄、前列腺增生症、脊髓炎等疾病引起的尿潴留以及肾功能不全引起的少尿、无尿,均可参照本小节内容诊治。

28.1 诊断依据

28.1.1 排尿艰难,点滴而出,甚则无尿排出。

28.1.2 可伴小腹胀满,口苦,口黏,渴不欲饮,烦躁易怒,或排尿无力,面色苍白,腰膝酸软等。

28.1.3 多见于老年男性,或产后妇女及手术后患者。

28.1.4 舌红,苔黄腻,舌下脉络粗胀,色青紫。久病者,舌淡苔白。

28.1.5 男性直肠指检可有前列腺肥大,或小腹部膀胱区叩诊明显呈浊音。

28.2 证候分类

28.2.1 阳证:小便艰难量少,点滴而下,甚或涓滴不畅,小腹胀满,口苦口黏,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腻,脉急、有力。

28.2.2 虚证:小腹坠胀,小便欲解不得出,或滴沥不爽,排尿无力;腰膝酸软,精神萎靡,食欲不振,面色不华;舌淡,苔薄白,脉下、小、无力。

28.3 治疗原则

28.3.1 阳证:清热毒,除湿毒,通水道。

28.3.2 虚证:补咪腰(肾),除湿毒,通水道。

28.4 治疗方法

28.4.1 药物治疗。

28.4.1.1 实证:老鼠拉冬瓜 路边菊 车前草 铺地稔玉米须 白茅根 淡竹叶

用法:水煎服。

28.4.1.2 虚证:救必应 路边菊 车前草 杜仲 黄精黄花倒水莲 土人参 桂枝

用法:水煎服。

28.4.2 其他疗法。

28.4.2.1 药膳疗法:金樱子、猪小肚(猪膀胱)、旱莲草、黄花倒水莲、当归藤各适量;猪小肚洗净,切块,与其他药物一起加水,炖至猪小肚熟烂,饮汤吃肉。

28.4.2.2 刺血疗法:取穴委中、膀胱俞,消毒皮肤后用三棱针直刺,挤出血,每穴3~5滴,可配合拔罐,每日1次。

28.4.2.3 针刺疗法:取穴足三里、中极、三阴交、阴陵泉等穴针刺,体虚者可加灸关元、气海,反复捻转提插,强刺激。

28.4.2.4 药线点灸疗法:取穴上长强、阴谷、关元等,每日施灸1次。

28.4.2.5 导尿:病情严重,小腹严重鼓起,疼痛剧烈,可先用导尿管进行导尿。

28.5 疗效标准

28.5.1 治愈:小便通畅,其他症状及体征消失。

28.5.2 好转: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

28.5.3 无效:症状及体征未见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