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妇科疾病 Fugoh Cizbing

第一节 月经病 Yezgingh Bing

月经病是指月经的周期、经期和经量发生异常,以及伴随月经周期出现明显不适症状的疾病。月经病发病机制是内脏失调,嘘(气)勒(血)失和,龙路、火路不通,花肠功能失调所致。常见的表现有经卡(闭经)、经尹(痛经)、经到贯(月经提前)、经到楞(月经后期)、倒经等。

1.经卡(闭经) Ging Gaz

经卡(闭经)是指女子年逾18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曾来而又中断超过3个月以上的病证。多因嘘(气)勒(血)虚,咪花肠(子宫)虚弱而功能障碍而致。

1.1 诊断依据

1.1.1 月经渐少,闭经不行。

1.1.2 年逾18周岁女子,月经尚未初潮者,为原发性闭经。

1.1.3 女子已行经而又中断3个月以上者,为继发性闭经。

1.1.4 须排除妊娠期、哺乳期、绝经期等生理性停经。

1.2 证候分类

1.2.1 阳证:月经先多后少,渐致闭经;自觉身热,两颧潮红,潮热盗汗,口干舌燥;舌质红,津少,脉小、急、有力。

1.2.2 阴证:经闭不行,小腹冷痛,得热痛减,四肢欠温,大便不实;舌苔白润,脉下、小、有力。

1.2.3 虚证:月经周期后延,经量偏少,继而闭经;面色不华,头晕目眩,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舌淡胖,边有齿印,苔薄,脉小、慢、无力。

1.3 治疗原则

1.3.1 阳证:清除热毒,益咪花肠(子宫)。

1.3.2 阴证:祛除寒毒,益咪花肠(子宫)。

1.3.3 虚证:补养气血,益咪花肠(子宫)。

1.4 治疗方法

1.4.1 药物治疗。

1.4.1.1 阳证:辛夷花 鹅不食草 生地 当归藤 香附鸡血藤 益母草 泽兰

用法:水煎服。

1.4.1.2 阴证:附子 肉桂 小茴香 当归藤 香附 鸡血藤 益母草 泽兰

用法:水煎服。

1.4.1.3 虚证:黄花倒水莲 黄精 龙眼肉 土人参 当归藤 香附 鸡血藤 益母草 泽兰

用法:水煎服。

1.4.2 其他疗法。

1.4.2.1 药线点灸疗法:取穴三阴交、关元、肝俞、肾俞、脾俞、胃俞、足三里等,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1.4.2.2 敷贴疗法:肉桂、延胡索、细辛、小茴香、乳香、没药各适量,研为细末,用米酒调成糊状,敷于脐部,每日1次。

1.4.2.3 艾灸疗法:艾条适量,于关元穴上放置胡椒饼,点燃艾条隔药灸之,每日1次,每次30分钟,10次为1疗程。

1.5 疗效标准

1.5.1 治愈:月经恢复来潮,停药后持续3个正常月经周期。

1.5.2 有效:月经恢复来潮,但月经周期未正常。

1.5.3 无效:月经仍未来潮。

2.经尹(痛经) Gingin

经尹(痛经)是指妇女月经期或月经前后下腹有明显疼痛或腰酸痛的疾病。本病的发生,主要是寒邪侵犯,内脏功能失调,加之经期前后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龙路受阻,不通则痛;此外,精血素亏,咪花肠(子宫)失于濡养,也可导致痛经发作。

西医学的原发性痛经(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可参照本小节内容诊治。

2.1 诊断依据

2.1.1 月经前、行经时或月经后下腹疼痛,多为绞痛或坠胀痛,痛及腰骶,呈周期性发作。

2.1.2 一般无全身症状及体征,严重时可伴恶心呕吐、腹泻,甚至剧痛昏厥。

2.1.3 妇科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宫颈狭窄等)引起的继发性痛经。

2.2 证候分类

2.2.1 阳证: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痛及腰骶,自感腹内灼热;经行量多质稠,色鲜或紫,有小血块;伴乳房胀痛,大便干结,小便短赤,平素带下黄稠;舌质红,苔黄,脉急、大、热、有力。

2.2.2 阴证: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或胀痛,拒按,得热则舒,经行量少不畅,色紫黑有块,块下痛减;伴乳房胀痛,形寒肢冷,小便清长;苔白,脉下、小、冷、有力。

2.2.3 虚证: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经行量少质稀;形寒肢疲,头晕目花,心悸气短;舌质淡,苔薄,脉小、慢、无力。

2.3 治疗原则

2.3.1 阳证:清热毒,调咪花肠(子宫),止疼痛。

2.3.2 阴证:祛寒毒,调咪花肠(子宫),止疼痛。

2.3.3 虚证:补气血,调咪花肠(子宫),止疼痛。

2.4 治疗方法

2.4.1 药物治疗。

2.4.1.1 阳证:益母草 当归藤 香附 大风艾根 生地功劳木 半边莲 白茅根

用法:水煎服。

2.4.1.2 阴证:益母草 当归藤 香附 大风艾根 附子肉桂 干姜 小茴香

用法:水煎服。

2.4.1.3 虚证:益母草 当归藤 香附 大风艾根 黄花倒水莲 土人参 黄精 龙眼肉 大枣

用法:水煎服。

2.4.2 其他疗法。

2.4.2.1 药熨疗法:铜钻、黄皮叶各适量,捣烂,纱布包好,置锅内蒸热,熨下腹部,以患者能忍受而不灼皮肤为度。

2.4.2.2 刮痧疗法:主要刮拭大椎、肩井,配刮关元至中极、地机至三阴交各5次。

2.4.2.3 药线点灸疗法:取穴三阴交、太冲、中极、地机、归来、曲泉、气海、关元、肝俞、肾俞、照海、足三里、次髎,每日施灸1次。

2.5 疗效标准

2.5.1 治愈:疼痛完全消失,停药后持续3个月经周期无复发。

2.5.2 好转:疼痛减轻或消失,但不能持续3个月经周期。

2.5.3 无效:疼痛未见改善。

3.经到贯(月经提前) Yezgingh Senhgiz

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月经量基本正常,连续出现2个月经周期以上,称为经到贯(月经提前)。多因感受热毒,毒邪逼迫血液妄行,导致月经提前。

西医学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和盆腔炎等出现月经提前,符合本病证者可按本小节内容诊治。

3.1 诊断依据

3.1.1 主症:连续2个月经周期,月经提前7天以上,甚至2周以内来潮,色鲜红,经期基本正常。

3.1.2 月经周期提前半月,应与经间期出血、青春期、更年期经到贯(月经提前)相鉴别。妇科检查、B超、基础体温测定有助于诊断。

3.2 证候分类

3.2.1 阳证:月经提前,量多,色红质黏,夹有小血块,烦热口干,尿黄便艰;舌质红,苔黄,脉大、急、有力。

3.2.2 虚证:月经提前,质稀色淡,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小腹空痛,纳少便溏;舌质淡,脉小、无力。

3.3 治疗原则

3.3.1 阳证:清热毒,调咪花肠(子宫)。

3.3.2 虚证:补气血,调咪花肠(子宫)。

3.4 治疗方法

3.4.1 药物治疗。

3.4.1.1 阳证:功劳木 紫草 旱莲草 生地 丹皮 栀子 槐花 仙鹤草 鸡血藤 益母草 艾叶

用法:水煎服。

3.4.1.2 虚证:黄花倒水莲 土人参 灵芝 黄精 龙眼肉 姚金娘果 鸡血藤 仙鹤草 益母草 艾叶

用法:水煎服。

3.4.2 其他疗法。

3.4.2.1 药线点灸疗法:取穴关元、三阴交、血海、太冲、行间、隐白、肾俞、次髎等,每日施灸1次。

3.4.2.2 火攻疗法:牛耳风、大钻等药任选1种,切成15~20厘米段,晒干后用生姜、大葱、两面针、黄柏、防己加入白酒浸泡7天,晒干备用;取穴足三里、三阴交、血海、肾俞,取炮制好的药枝一端放在酒精灯上燃烧,明火熄灭后,把燃着暗火的药枝包裹于两层牛皮纸内,在穴位上施灸,每天施灸l~2次,10日为1疗程。用于治疗经到贯(月经提前)虚证者。

3.5 疗效标准

3.5.1 治愈:月经周期恢复正常,停药后能维持3个以上正常月经周期。

3.5.2 有效:月经周期恢复正常,但不能维持3个以上月经周期。

3.5.3 无效:月经周期没有改变。

4.经到楞(月经延后) Yezgingh Hougiz

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月经量基本正常,连续出现2个月经周期以上,称为经到楞(月经后期)。常因气血不足,龙脉空虚,咪花肠失养,不能正常行经所致。

西医学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和盆腔炎等出现月经延后现象,符合本病证者可按本小节内容诊治。

4.1 诊断依据

4.1.1 连续2个月经周期以上,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或3~5月一行,可伴有经量、经期的异常。

4.1.2 育龄期妇女月经周期延后,应与早孕、妊娠期出血相鉴别。

4.1.3 妇科检查、B超、内分泌检查可以排除子宫及卵巢器质性疾病。

4.2 证候分类

4.2.1 阴证: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黯有血块,小腹冷痛,得热减轻,畏寒肢冷;苔白,脉下、小、有力。

4.2.2 虚证: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淡无块,小腹隐痛,头晕眼花,心悸少寐,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红,脉下、小、无力。

4.3 治疗原则

4.3.1 阴证:祛寒毒,调咪花肠(子宫)。

4.3.2 虚证:补气血,补咪花肠(子宫)。

4.4 治疗方法

4.4.1 药物治疗。

4.4.1.1 阴证:附子 肉桂 莪术 当归藤 鸡血藤 香附 益母草 艾叶

用法:水煎服。

4.4.1.2 虚证:黄花倒水莲 黄精 龙眼肉 杜仲 莪术当归藤 鸡血藤 香附 益母草 艾叶

用法:水煎服。

4.4.2 其他疗法。

4.4.2.1 药线点灸疗法:取穴三阴交、血海、脾俞、气海、足三里、关元、然谷等,每日施灸1次。

4.4.2.2 药物竹罐疗法:取穴肾俞、三阴交、血海、肝俞、腰阳关、命门、关元,每日或膈日1次,1个月为1疗程。月经期暂停拔罐。

4.4.2.3 火攻疗法:牛耳风、大钻等药任选1种,切成15~20厘米段,晒干后用生姜、大葱、两面针、黄柏、防己加入白酒浸泡7天,晒干备用;取穴足三里、关元、三阴交、血海、肾俞,取炮制好的药枝一端放在酒精灯上燃烧,明火熄灭后,把燃着暗火的药枝包裹于两层牛皮纸内,在穴位上施灸,每天施灸l~2次,10日为1疗程。用于治疗经到楞(月经后期)虚证者。

4.5 疗效标准

4.5.1 治愈:月经周期恢复正常,停药后能维持3个以上正常月经周期。

4.5.2 有效:月经周期恢复正常,但不能维持3个以上月经周期。

4.5.3 无效:月经周期没有改变。

5.倒经 Gingdauq

倒经是指月经来潮前后1~2天,或正值来经时,出现有规律的吐血或衄血。倒经每伴随月经周期而发作,常伴经量减少,好像是月经倒行逆上,故称之为倒经。

5.1 诊断依据

5.1.1 连续2个月经周期以上,每逢月经来潮前1~2日,或正值来经时,出现有规律的吐血或衄血,血量多少不一,经净后便停止。

5.1.2 多伴月经量减少,甚则无月经。

5.1.3 应注意与鼻咽器质性病变所出现的经行吐衄相鉴别。

5.2 证候分类

阳证:经期或行经前,发生吐血、衄血,量较多,色鲜红;经到贯(月经提前),量少,色红质稠,或月经不行,面赤烦热,口苦咽干,乳房胀痛,烦躁易怒,唇红口干,牙龈肿痛,口臭便秘;舌红苔黄,脉急、大、有力。

5.3 治疗原则

阳证:清热毒,补阴血,调气机。

5.4 治疗方法

5.4.1 药物治疗。

阳证:松树嫩枝 大青叶 鹅不食草 狗脚迹 仙鹤草

用法:水煎服。

5.4.2 其他疗法。

5.4.2.1 敷贴疗法:大蒜、食盐各适量,捣烂,敷双足涌泉穴。

5.4.2.2 药线点灸疗法:取穴肺俞、大椎、风池、合谷、血海、足三里等,每日施灸1次。

5.4.2.3 西医治疗:衄血量较大时,可用纱条压迫鼻腔部止血。

5.5 疗效标准

5.5.1 治愈:症状消失,停药后持续3个月经周期没有复发。

5.5.2 好转:症状消失,但停药后不能持续3个月经周期。

5.5.3 无效:症状未见改善。

6.得塞嘻尹(经行乳房胀痛) Dawzsaegcijin

得塞嘻尹(经行乳房胀痛)又称为经行乳房胀满,是由于气机受阻不畅,或气虚不能推动,局部火路运行障碍,导致行经前或正值经期、经后,乳房作胀,或乳头胀痒疼痛,甚至不能触衣者。

6.1 诊断依据

6.1.1 乳房(头)胀痛或胀硬作痛,呈周期性发作。多于经前一周左右或行经时出现,一般在经后消失。

6.1.2 排除乳房实质性肿块所致的乳房胀痛。

6.2 证候分类

6.2.1 实证:经前或行经时,乳房胀硬作痛,或乳头胀痛作痒,郁怒不欢;口干,便秘,舌红,苔白或黄,脉上、急、有力。

6.2.2 虚证:经前或经行时乳胀,触之无块,经后消失,腰酸耳鸣,五心烦热,神倦身困,纳食不香,大便烂溏;舌淡,苔白,脉下、慢、无力。

6.3 治疗原则

6.3.1 实证:疏通火路,调气止痛。

6.3.2 虚证:疏通火路,补气止痛。

6.4 治疗方法

6.4.1 药物治疗。

6.4.1.1 实证:佛手柑 麦芽 荔枝核 假蒌 鸡内金 香附 陈皮 夏枯草

用法:水煎服。

6.4.1.2 虚证:佛手柑 麦芽 荔枝核 假蒌 鸡内金 黄花倒水莲 土人参 当归藤

用法:水煎服。

6.4.2 其他疗法。

6.4.2.1 药线点灸疗法:取穴乳根、屋翳、太冲、膻中、内关等;虚证加三阴交、阴谷,每日施灸1次,10日为1疗程。

6.4.2.2 针刺疗法:取穴三阴交、足三里、膻中、期门等,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

6.4.2.3 佩挂疗法:黄皮叶、豆豉姜、樟皮叶各适量,捣烂,装入纱布袋内,放置上衣口袋内或文胸内,每日换药1次。

6.5 疗效标准

6.5.1 治愈:乳房胀痛症状消失,停药后持续3个月经周期没有复发。

6.5.2 好转:乳房胀痛症状明显减轻,或疼痛消失后不能持续3个月经周期。

6.5.3 无效:症状未见改善。

7.得塞巧尹(经行头痛) Dawzsaeg Gyoujin

得塞巧尹(经行头痛)是因素体血虚,经来之时,阴虚更甚,或因其他原因,导致气机不利,血行不畅,瘀血内阻,巧坞(大脑)脉络不通,导致每于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头痛,并呈周期性发作,经后辄止者。

7.1 诊断依据

7.1.1 头痛随月经周期呈规律性发作2次以上者。

7.1.2 头痛部位不定,轻重因人而异,严重者剧痛难忍。

7.1.3 须与经期感冒、高血压及颅内占位性病变的头痛相鉴别。

7.2 证候分类

7.2.1 阳证:经前头痛目胀,甚或巅顶掣痛;烦躁易怒,口苦咽干,经行量多色鲜;舌红,苔薄白,脉大、急、有力。

7.2.2 阴证:经前或经期头痛剧烈,痛如锥刺;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色紫有块,或伴小腹疼痛,拒按,遇冷痛甚,得热则舒;舌淡或有瘀点,脉下、小、有力。

7.2.3 虚证:经期或经后,头痛绵绵,时痛时止;心悸少寐,神疲乏力,纳食不香,头晕眼花;舌淡,苔薄白,脉下、小、无力。

7.3 治疗原则

7.3.1 阳证:清热毒,通两路,止痛。

7.3.2 阴证:调气机,通两路,止痛。

7.3.3 虚证:补气血,通两路,止痛。

7.4 治疗方法

7.4.1 药物治疗。

7.4.1.1 阳证:石决明 生牡蛎 珍珠母 夏枯草 草决明 苦丁茶 钩藤

用法:水煎服。

7.4.1.2 阴证:当归尾 川芎 香附 夏枯草 草决明 苦丁茶 钩藤

用法:水煎服。

7.4.1.3 虚证:黄精 生地 山药 枸杞子 夏枯草 草决明 苦丁茶 钩藤

用法:水煎服。

7.4.2 其他疗法。

7.4.2.1 药线点灸疗法:头维、百会、风池、太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每日灸1次,7日为1疗程。

7.4.2.2 针刺疗法:取穴头维、风池、百会、合谷等,每日1次。

7.4.2.3 拔罐疗法:前额、颞侧病者,取额甲、太阳穴;头顶部、枕部病者,取颈项上中段两侧压痛点、大椎、百会穴(只点刺,不拔罐),常规取穴合谷、外关、曲池、太冲、阳陵泉、天宗等,每日治疗1次。

7.4.2.4 药物熏洗疗法:柚子叶、柑果叶、辣蓼叶各适量,煎水熏洗痛处。

7.4.2.5 经筋疗法:对眶膈筋区、颞筋区、枕筋区及颈筋区施以手法理筋,每日1次。

7.5 疗效标准

7.5.1 治愈:经行头痛消失,停药后持续3个月经周期没有复发。

7.5.2 好转:经行头痛症状明显减轻,或疼痛消失后不能持续3个月经周期。

7.5.3 无效:经行头痛症状未见改善。

8.病淋勒(崩漏) Binghloemqlwed

病淋勒(崩漏)是指不在经期,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漓不断的一种疾病。本病是由于勒(血)热,迫血妄行,咪花肠(子宫)不固,不能制约经血,使花肠藏泄失常。

西医学的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类似于病淋勒(崩漏),可参照本小节诊治。

8.1 诊断依据

8.1.1 经血无周期可循。

8.1.2 经量或暴下如注,或漏下不止,或两者交替出现。

8.1.3 须与胎漏、异位妊娠、产后出血、赤带以及症瘕、外伤引起的阴道出血相鉴别。

8.1.4 出凝血时间测定、血小板功能检查、卵巢功能测定、盆腔B超等,对排除器质性疾病、使用宫内节育器、血液病等有帮助。

8.2 证候分类

8.2.1 阳证:经血量多,或淋漓不净,色深红或紫红,质黏稠,夹有少量血块;面赤头晕,烦躁易怒,口干喜饮,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脉大、急、有力。

8.2.2 虚证:经血量多,或淋漓不净,色淡质稀;神疲懒言,面色萎黄,动则气促,头晕心悸,纳呆便溏;舌质淡胖或边有齿印,舌苔薄润,脉下、小、无力。

8.3 治疗原则

8.3.1 阳证:清热毒,调咪花肠(子宫),止血。

8.3.2 虚证:补气血,调咪花肠(子宫),止血。

8.4 治疗方法

8.4.1 药物治疗。

8.4.1.1 阳证:地龙 紫草 生地 板蓝根 仙鹤草 茜草 藕节 田七 益母草

用法:水煎服。

8.4.1.2 虚证:黄花倒水莲 土人参 鸡血藤 五指毛桃仙鹤草 茜草 藕节 田七 益母草

用法:水煎服。

8.4.2 其他疗法。

8.4.2.1 敷贴疗法:益母草、艾叶各适量,捣烂外敷脐部。

8.4.2.2 药线点灸疗法:取穴关元、子宫、三阴交、梁丘、血海等,每日施灸1次,10日为1疗程。

8.5 疗效标准

8.5.1 治愈:经量、经期、周期恢复正常,能维持3个正常月经周期以上;或更年期妇女血止绝经。

8.5.2 好转:经量、经期、周期虽恢复正常,但不能维持3个月经周期;或经量减少,或经期缩短。

8.5.3 无效:治疗后阴道出血无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