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管理必备制度与实操:全流程制度范本与高频表单
- 靳祥钰
- 11字
- 2024-11-02 14:19:21
Chapter3 企业人力资源制度管理
第一节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内容
汪某从父亲处接管了公司。新官上任三把火,汪某经常到公司的各个岗位视察。渐渐地,他发现了一位很奇怪的员工。这位员工经常站在收发室门口一动不动,等很久才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
汪某很纳闷,于是上前问这位员工缘由。员工告诉汪某:“汪总,咱们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就是这么写的。”
汪某不信,取来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一看,果然如此。
原来,这份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很久之前的。在汪某父亲那个年代,电子邮件还没有普及,员工需要站在收发室门口等待文件收发。但现在对员工发放通知都使用电子邮件,这项规定显然已经过时了。
于是,汪某及时修改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还对这位一直坚持的员工表示了安慰和嘉奖。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主要是用来规范职工在企业中一切活动的规章制度,其中包括员工在企业的行为行动和办事方法,也包括员工在企业开展工作的具体流程。这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在整个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合理用人来帮助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人才之间的竞争,谁能够获得更多的人才,谁就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拔得头筹。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在市场之中争夺人才很重要,但留住人才更加重要。企业最大的浪费就是人才资源的浪费。很多时候,人才就在企业之中,一些管理者却对此视而不见,仍然四处寻找人才,这就是一种对企业人力资源的浪费。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企业争夺市场中的人才,挖掘企业人才的潜在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制度。
早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仅仅是进行员工档案记录。这不仅难以发掘员工的潜在能力,同时也会造成企业人力资源的浪费。
在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内容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充,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也应该与时俱进,加大对旧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改革。在建立好企业人才档案的同时,更要让企业的用人机制充满活力,这样才能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做到人尽其才,用人之所长。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企业人力资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主要包括招聘管理制度、培训管理制度、绩效管理制度、薪酬福利管理制度、考勤管理制度、离职管理制度、加班/请休假管理制度、人力资源规划管理、公司组织架构、人力资源调整管理制度等内容。
二、招聘管理制度
企业进行招聘管理主要是为了满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需要,建立完善的招聘管理制度是健全企业人才选用机制,合理配置企业人力资源的必要举措。管理者在制定这项制度时,不仅要依照国家法律和有关地方法规来进行,同时还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
不同企业的人力资源招聘管理制度也是不同的,这主要是由不同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要所决定的。一般来说,在进行招聘管理的时候,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包括公开招聘、平等竞争、人岗匹配、先内后外、责任分解等内容。
公开招聘是指企业在招聘时,所有职位需求都应该实时公布,无论是内聘,还是外聘,都应该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来进行。
先内后外原则是指在企业招聘过程中,内部提拔与培养应该成为企业主要的用人原则,可以内部培养,优先考虑内聘。
人岗匹配原则是对招聘计划的要求,在进行招聘之前,各部门应该及时提交《部门用人需求申请表》,在表中应该详细填写岗位需求和目标。这样人力资源部门在进行日常招聘时,才能够有的放矢。同时,按照这一原则进行招聘,还能够更好地选择招聘渠道,提高人才招聘的效率。
有效渠道分析原则主要是对所需人才可能会适用的招聘方法进行分析,目的是更好地取得招聘成果。一般来说,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可以选用广告招聘、人才市场招聘、校园招聘、招聘会招聘和互联网招聘等渠道进行招聘。
责任分解原则主要指在审核应聘者时,人力资源部门应该和具体用人部门相互配合。人力资源部门对应聘者的行为品格进行审核,而具体用人部门则对应聘者的工作能力进行审核。只有人力资源部门和用人部门在审核上依靠各自优势进行明确分工,才能让审核的结果更加真实可靠。
考核原则主要是指在试用期过程中,要对员工进行严格考核。目的就是保证进入公司的员工在能力素质上,能与工作岗位相匹配。
在进行招聘管理时,人力资源部门要和具体的用人部门积极配合。招聘工作并不仅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具体用人部门也要在整个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招聘工作取得好的效果。

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是招聘工作的主要负责部门,其主要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基础,制定企业中、长期人力资源规划;
2.制定并完善企业招聘管理制度、企业招聘流程;
3.确定企业招聘计划和招聘策略;
4.对企业各岗位招聘工作进行组织和实施,同时也要进行相应的规范和控制;
5.与具体用人部门协商拟录人员的薪酬待遇,上报批准后再执行;
6.记录、考核新员工的工作表现,及时给出转正、辞退等处理意见;
7.整理、归档新员工个人信息,并及时更新人力资源信息数据。
企业用人部门应该根据人力资源部门的安排,积极参加本部门人员招聘工作。同时也应该参与其他部门对口专业人员的招聘活动。企业用人部门在进行招聘时,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制定并完善本部门岗位说明书,明确岗位职责和任职资格;
2.根据部门人力资源需求,提交相应的人员需求计划;在人员需求计划中,应该包括明确的岗位描述和任职资格条件,以便于人力资源部门开展人才招聘工作;
3.根据本部门岗位招聘需求,从公司内、外部积极寻找优秀人才,并向人力资源部门推荐;
4.选择业务能力强,对待招聘岗位有清楚认识,并拥有一定人才甄选技巧的员工,跟随人力资源部门一同参与招聘工作;
5.对应聘者的专业技术水平进行评测,对一些考察业务和技术能力的笔试内容,进行试卷审阅和评分;
6.与人力资源部门一起对新员工进行试用期考核,并给出相应的考核意见。
三、培训管理制度
企业培训管理工作是与企业招聘管理工作紧密相连的。企业制定培训管理制度是为了打造优秀的企业团队,提高企业全员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为了让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能够细致、有序地开展岗位培训和技能培训,作为管理者必须要制定出完善的企业培训管理制度。培训管理制度越完善、越全面,公司的培训工作就越专业、越规范,最终取得的效果也就越好。
与企业招聘管理工作一样,企业的培训管理工作,在具体执行时,也要遵循一些重要的原则。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全员性原则
企业进行培训的目的就是提高全体成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无论是普通员工,还是企业各层级的管理者,都应该充分认识到企业培训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在进行企业管理培训时,从管理者到员工都要积极参与,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2.针对性原则
企业的培训管理工作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企业培训管理工作的内容应该符合不同培训者的实际需求。一方面,不同岗位的员工应该有针对性地接受不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另一方面,不同层级的员工也应该有针对性地接受不同类型的能力训练。
3.计划性原则
企业在进行培训管理工作之前,一定要制订出相应的培训管理计划,在具体的管理培训工作之中,也要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当然,如果在实行过程中发现培训管理计划存在问题,要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保障培训管理工作稳定有序进行。
4.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不同于全员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强调的是培训管理工作中的培训内容。在企业培训管理工作中,培训内容必须全面,要将基础培训、素质培训和技能培训结合在一起。在具体的培训方式上,也要综合运用讲授、讨论、参观、实践等方式。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管理培训的效果。
5.考核性原则
在企业培训管理工作进行过程中,人力资源部门要定期对培训效果进行检验和评估。在企业培训管理工作结束之后,相关部门应该对参加培训的员工进行必要的考核。考核不仅需要进行评分和奖惩,还要给出相应的改进和完善意见。
企业培训管理工作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如果说招聘管理工作是在为企业选拔人才,那培训管理工作就是在为企业培养人才。外部选拔的人才可以通过培训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内部选拔的人才则可以通过培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一般来说,企业在进行培训管理工作时,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培训对象分析
企业在进行培训管理前要对培训对象进行全面分析,其中既包括对其知识结构、学历水平的分析,还要包括对其工作经验、工作表现的分析。
在具体分析方法上,人力资源部门可以根据基础的人力资源数据收集,或是通过与培训对象进行面谈,来了解培训对象的具体信息。也可以通过与培训对象的上级进行沟通,来了解其在工作岗位上存在的实际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
2.培训需求调查
在完成培训对象分析之后,人力资源部门需要对培训对象进行客观、全面、细致的培训需求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人力资源部门要明确培训工作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以及进行培训的具体目的。
3.制订培训计划
综合前两项工作的结果,人力资源部门需要结合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培训计划制订得要尽可能详细,不仅要明确培训对象、培训人数、培训目的和培训内容,同时还要明确培训的负责人,以及各个培训环节的工作人员。只有做好各个环节的计划,才能保障培训计划在整体上的可行性。
4.落实培训计划
再好的培训计划如果没有落地执行,都不能取得效果。很多企业的培训计划看上去都非常完美,但一到执行环节,要么错误频出,要么无法推行。究其原因,都是因为在具体执行环节,相关部门没有严格按照计划去施行。
因此,当培训计划一旦通过之后,人力资源部门应该和各部门一起对培训计划的具体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同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一旦发现问题,就要立刻解决。如果是执行中的问题,就要在追究相关部门责任的同时,加强管理。如果是培训计划出了问题,就要及时改正培训计划。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培训工作。
5.评估培训效果
培训效果的评估可以分成培训过程中的效果评估和培训结束后的效果评估。
在培训过程中。培训负责人可以通过与培训对象进行沟通,来了解培训对象在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培训对象对培训内容的意见。在与培训对象进行沟通的同时,培训负责人还要与培训讲师保持一定的沟通,这样才能够保证培训取得好的效果。
培训结束后,培训负责人需要和讲师一起,对培训对象进行回访和调查。主要考察培训对象的技能提高程度、行为改进程度和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这些内容可以作为培训考核和改进的依据。
6.进行培训考核
在培训结束之后,要对培训对象进行相应的考核。一方面是为了检验培训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培训的效果。相关负责人要保证培训考核在公平公正的情况下进行,同时还要及时对培训对象的意见进行反馈。
7.统计培训结果
统计培训结果是为了检验培训是否达到了目的,同时也是为了改进和完善培训计划。在培训考核结束之后,企业可以根据具体的培训结果,对培训对象进行相应的奖励和惩罚。培训的结果也可以作为薪资调整和职位升迁的一个重要依据。培训负责人应该对培训中的所有资料和数据进行汇总统计,统一交由人力资源部门保管。
建立规范的培训管理工作流程,能够保障企业培训管理工作稳定有序地进行。同时也能让培训工作变得程序化和制度化,更有利于达到培训管理的目的。
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想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就要首先完善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可以发掘和培养人才,节约企业成本,促进企业的发展。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说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企业想要实现快速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必须要做好。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是员工招聘、日常考勤、绩效考核等内容。这些都是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形式,缺少主动性。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要主动构建起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通过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信息,制定合理的用人、选人、育人的制度,来进行企业人、事之间的调整,这样才能让企业的效益最大化。
完善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对于企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统筹了企业的人、财、物,更为企业长远利益的获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准则;
2.维护企业员工的基本权利;
3.协调企业各管理层之间的关系;
4.保障企业员工正常工作。
拥有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企业才能够建立起选拔和培养人才的机制,并为企业员工的未来发展做出规划,促进员工的成长。同时,企业还能够建立起长效的激励机制,最大化激活员工的潜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常见问题
常见问题一:一些小型企业由于最初员工较少,相关管理规定不够健全,很多规章制度很难得到有效执行。
解决办法:管理规定不能得到有效执行或者执行得不彻底是许多中小企业的常见问题。一些中小企业在业务发展过程中,企业规模和人员数量都会增加,相应的规整制度也需要有所改变。企业需要制定一些规章制度来规范部门和员工的行为,这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关键。
企业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首先要考虑的是规章制度的合理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合理性方面,企业在制定规章制度的时候,一定要从企业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要让规章制度适应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这是规章制度有效执行的一个必要前提。
在必要性方面,企业应该首先针对那些迫切紧要的问题制定规章制度。要让这些规章制度能够切实解决当前问题,而不是制定一些“高大上”的规章制度供人品鉴。
在可行性方面,管理者在制定规章制度的时候,一定要与各层级管理者进行充分沟通。要明确制度的适用范围和制定目的,同时还要考虑好制度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常见问题二:企业在人员调整时,岗位变动的员工不认同新部门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方式,从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解决办法:由于公司业务调整,员工岗位出现调动是很正常的事情。在对员工进行岗位调动时,应该根据其现有的工资情况,尽可能保证其到了新岗位之后的工资不变或者变动幅度较小。这样就能减少员工的心理落差,让员工更好地融入新部门之中。
在员工进入新部门工作时,应该尽量安排一个老员工进行帮助和辅导,尤其是在业务方面。这样新员工才能够尽快适应新部门的工作方式,独立开展工作。
对于那些调动岗位之后,工资变动幅度较大的员工,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要做好解释和说服工作。如果员工仍然不能接受新的岗位和工资,那就要尽快与人力资源部门联系,商讨后续解决办法。
常见问题三:对于一些比较注重业绩的公司,在推行管理制度的时候,经常会遭到员工的反对。这种业绩为先和规范管理之间的矛盾,在一些企业中也较为常见。
解决办法:逐步规范企业的规章管理制度是很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举措,但规范化管理要经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从没有规范到比较规范,从比较规范到非常规范,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需要给员工相应的时间去逐步适应。
因此,管理者在推行规范化管理之时,可以先制定一个较为宽松的管理制度,推行一段时间,让员工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在这段时间之中,只进行检查,而不实行绩效考核。对于那些严格执行管理制度的部门给予奖励,从而逐步引导员工适应新的制度。
在制度执行一段时间之后,员工已经逐渐适应了新制度。这时,就可以根据情况来细化制度中的各项条款,明确绩效考核的奖惩措施了。因为员工已经适应了一段时间的新制度,所以在细化制度条款的过程中,管理者受到的阻力也会小很多。
常见问题四:一些企业的员工会将公司的生产、技术等方面信息,透露给竞争对手。甚至还有员工利用休息时间去其他企业进行工作指导。由于部分员工的去留影响着公司的主要业务,所以管理者也不能将这些员工一并开除,所以面对这样的情况不知如何管理。
解决办法:企业管理者在制定规章制度时,一定要加入一些保密制度。同时要在制度之中界定好哪些行为属于泄露公司机密的行为,让员工知道什么样的行为将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

在制定保密制度的同时,管理者还需要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尤其是一些关键员工。在订立劳动合同时,对那些关键员工,可以采取年薪制,年薪余额的发放与违纪情况挂钩。对于关键员工,还可以给予一些长期激励措施,比如工作满多长时间且没有违纪记录,给予相应的奖励,但如果出现泄密问题,这些奖励会被立刻取消。
对于那些有明确证据证明出现泄密行为的员工,一定不能姑息,要坚决开除,以此来警示其他员工。同时企业还要注意对员工进行保守商业秘密方面的培训,让员工明白“高回报必有高风险”,让那些存有侥幸心理的员工在行为上有所收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