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看就懂的大唐史(修订版)
- 刘翠清
- 1895字
- 2020-08-27 19:11:48
太宗广纳贤能
}blc}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业成。
}blc}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
}blr}——(唐)杜甫《七德舞》(节选)
太宗设疑兵之计退突厥,之后,外患暂时无忧,中原之内再无异帜。此时,天下初定,百废待兴,李世民不敢有丝毫怠慢,他吸取前朝的经验教训,打算励精图治,治国安民。从此,这位曾经披金甲、骑骏马、驰骋疆场的唐太宗,暂时宝剑还匣。
李世民清醒地认识到,治理天下是一项大工程,而要想治理好天下,用人是关键。
李世民选拔人才严格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公平、公正地利用科举考试制度求贤。凡是人才他绝对不会让其轻易地溜走。
李世民在用人方面十分开明,有“三不论”,不论出身贵贱、不论地处何方、不论亲疏远近,只要是天下贤能,来者不拒。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李世民鼓励百官给朝廷提建议,无论文臣武将,都可以将意见写成折子递交朝廷。此令一出,曾经在疆场骑马玩刀的武将可犯了难。武将常何,论文化顶多是幼儿园水平,连毛笔该拿哪头可能都不清楚,但是,就这么个武夫,上了一道奏折,罗列了二十多条意见,且条条切中要害。唐太宗对此十分满意,很难想象这些意见出自一个武夫之手。在太宗的追问之下,常何终于承认,原来那份奏折是他的门客马周写的。
原来高手在民间,太宗听罢喜上眉梢,赶忙命人去请马周。等马周来了之后,李世民立即接见,发觉此人的确有真才实学,当即下令让他去门下省做官。之后,马周不断升迁,成为贞观时期一代名臣。像马周这样的寒门子弟,想在前朝施展才华势比登天,只有如太宗这双慧眼,才能识得明珠。
唐太宗在征战沙场时就早已体现出他的领导能力,他能让自己手下的文臣武将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其中包括李世民最得力的战将尉迟敬德。
隋朝末年,尉迟敬德在刘武周手下效力,刘武周被李世民打垮以后,他便与一些将领一起投降大唐。怎料这些降将相继造反,唐朝众文武看见尉迟敬德就眼晕,唯恐他也造反,将他抓了起来,欲杀之而后快。对于这个潜藏的“危险”,李世民下令给他松绑,还请他到自己的住处安慰他。尉迟敬德感激涕零,自此以后,他一直对李世民忠心耿耿。从征战沙场到喋血宫门,尉迟敬德总是冲在最前面,为李世民建功立业,后来被封为唐国公。
著名的“秦府十八学士”,是李世民称帝之前的班底。他们个个都怀有真才实学,而赫赫有名的贤相魏徵却不在其中。隋末天下大乱时,魏徵并不是李世民从民间选拔上来的贤士,而是被李世民的大哥李建成所用,两派曾经是不共戴天的仇敌,想让曾经的仇敌死心塌地地效忠自己,对李世民来说的确是个考验。
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阴沉着脸质问魏徵:“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之间的感情?”众文武听了,都捏了一把汗,如果魏徵回答稍有不慎,就可能人头落地。再看魏徵,气定神闲。他泰然自若地说道:“可惜先太子没有听我的话,否则也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场!”群臣顿时更加紧张,都认为魏徵将要人头不保。没想到李世民转怒为喜,认为他直爽,有胆识,不但没有降罪于他,还提拔了他的官职。就是这位以前的死对头,成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敢于直言进谏的政治家。
唐太宗在用人方面非一般君主可比,除了能做到外举不避仇,还能做到内举不避亲。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亲哥哥,但是他的官职并不是高贵的出身换来的。长孙无忌自幼聪慧过人,是李世民起家的老班底。李世民登基之后,论功劳长孙无忌功劳最大,被封为齐国公,在朝中位极人臣。聪明睿智的长孙皇后,对此等殊荣感到惴惴不安,请求唐太宗不能让外戚干政,希望免去哥哥的宰相大权。但太宗说:“朕选官职,重视才能,即使是骨肉至亲,没有才干也不会给予官职。”对于那些没有才华的皇亲外戚,他并不委以重用,至多赏赐些财产。
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人才,太宗还有重用少数民族人才的魄力,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将领,唐太宗非常器重。如出身突厥的阿史那社尔,太宗对他非常器重,他为大唐出征高昌,立下战功,封为毕国公,还娶了太宗的姐妹衡阳公主。
太宗对地方官吏的选拔极其重视。他深知百姓父母官的重要影响,为了了解各个州县地方官的情况,特意将各地的都督、刺史的名字刻于屏风之上,记录他们的时任政绩,作为以后官职升降的依据。
太宗有了这些栋梁之材,兴盛大唐指日可待。
知识链接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指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唐太宗继承唐高祖的国策,以道家思想治理天下。期间唐太宗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又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由于他的年号为“贞观”(公元627—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