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罪恶成尘3

  • 巢穴
  • 吴伟剑
  • 3002字
  • 2022-07-26 18:45:48

丹凤奶奶和第一任丈夫陈硕昌所生的女儿,就是陈德的妈妈莉娥。丹凤奶奶的长女莉娥成年后招赘了张松,之后两人便有了陈德。

丹凤奶奶和第二任丈夫姜其根所生育的孩子是宋天喜和陈天孝。她的两个儿子宋天喜和陈天孝,他们在成年后分别娶了媳妇、成了家。

在被陈德称为大爷爷的陈硕昌去世之后,或者是在丹凤奶奶第二次婚姻后,或者还是再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当时尚还健在的婆婆强烈要求:分家。

不管是出于何种情形,于是乎,随后在陈村就有了这么两户相邻的人家:一户是由年迈的祖母拖着一个年幼的孙女过日子;另一户人家则是夫妻健全,而且膝下又有两个男孩。

这景象在陈德的妈妈莉娥还健在的时候,陈德不止一次听她说起过的。

许多年之后,陈德在最初对家史的复杂产生兴趣的时候,就是从丹凤奶奶的婆婆的分家开始的。据说,分家是由丹凤奶奶的婆婆提出的,并且当时她的要求是很强烈的。

从曾祖母的角度出发,她关于分家的要求是“强烈”的这一点,陈德曾在本家的福贵伯那里得到过证实。

而且,从记事开始直到陈德成家的漫长时间里,丹凤奶奶一直以来都对他是没有一句言语的,即使是他的两个儿子,宋天喜和陈天孝,在陈德面前也一直是形同陌路。

即使是自己亲生的女儿和嫡系的孙子,也要当做仇人来看待,这是丹凤奶奶的态度;而从陈德的曾祖母这边,自己分家之后面对丹凤奶奶一家的态度也是如出一辙——可见当初的分家在丹凤奶奶的心中留下的积怨之深。

不管怎么说,从丹凤奶奶这一代传下来的一代共有三户:

丹凤奶奶和大爷爷陈硕昌所生的女儿莉娥一户、丹凤奶奶所生的大儿子宋天喜一户、丹凤奶奶和二爷爷所生的儿子陈天孝一户。

分家之后的莉娥一户,不久莉娥的奶奶,也就是丹凤的婆婆去世了。

当初分家的时候在老人的坚持下,莉娥一家得到的是八间房的东边四间。

从表面上看,两户人家的房子间数是相等的,这边只是在房子的质量上比西边属于丹凤奶奶的好一些,如房顶的梁木粗大一些,而且卧室的地面是铺了木地板的。

属于丹凤奶奶一家的西边四间房子,其中的两间甚至是用来养牛的。

婆婆在财产的分割上明显的偏心这因素或许就是为后来丹凤奶奶和自己的大女儿莉娥的反目成仇埋下了伏笔。

但陈德想,以当初曾祖母的角度去考虑原因所在:儿子不在之后,媳妇又有了丈夫和孩子,而这些名义上的后代在血缘上是和她家族没有一点关系的,能够以这样的方式分配财产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在传统的观念的隐约作用下,这也是人之常情。

但仅仅是这些原因导致了丹凤奶奶对自己的亲身女儿埋下这么深的隔阂,又不太合理。

……一阵唢呐声伴着有节点的打鼓声,由远及近,于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初,在陈村上空响起。迎亲的队伍蜿蜒盘旋,一路吸引了各家的大人小孩,都奔向了大路旁看热闹。

这队伍是从相隔两个村子之远的宋家村回来的,队伍中的一顶大红的轿子显得异常醒目。

而轿子前行走的男人胸前挂着大红花,他脸色红润,神情里除了喜悦还有一种书生气质的沉稳。

这迎亲回来的队伍,才靠近村口,就有事先安排好的人手在村口放起了炮仗。

半空中连续的几声震天响的爆炸声过后,青烟散去,空气中充满了一股火药的味道,这是喜庆的气味,过年才有的气味。

队伍走走停停,来到了陈村唯一的一户八间大屋,两厢房的大门前。

屋檐、厅堂上早已挂上了红灯笼,柱子上贴了大红的对联,院子里的空地上摊满了竹匾,里面有碗、碟、筷子,而再旁边摊放着只有大户人家办喜事才置办的十斤以上的大红鲤鱼、已经被厨子料理好就等着下锅的东坡肉。

院子里,随着一串小鞭炮的响起,烟雾中,披挂大红花的新郎官双手交叠握着一根大红带子缓缓走来,在带子的一端,是盖着红头布的同样是一身大红装束的新娘。

在人头攒动的大厅里,一番繁复的新婚礼仪过后,随着一对锣镲撩人心魄地敲了起来,余音绕梁,乐声渐渐弱去,婚礼的司仪高喊道:“送新郎新娘入洞房……”

这对新人便步入了东厢早已布置停当的满地铺着十里八乡少有的朱红地板的新房……

拨开了历史的层层迷障,大爷爷硕昌和奶奶丹凤举行婚礼的情景在陈德的脑海里如梦幻般地出现。而大爷爷硕昌的身影几乎是突然之间就出现在了陈德的眼前。

因为大爷爷才三十二岁就离世,陈德没有见到他老人家的容貌。传说中,大爷爷是个读书人。妈妈在他小时候不止一次这么说起过。

据说,他会在一家人都睡熟以后,一个人在厅堂里点一盏灯看书,看到自认为绝妙处,会哈哈大笑起来,惊醒全家人。

这个细节,陈德总记着。因为是妈妈的讲述,他深信不疑。但年代太久的缘故,陈德曾经在家里翻找过爷爷的遗物,希望能找到书籍、笔墨之类的。

可惜一无所获。

家里有几条老旧的长凳,历经岁月的雕饰早已没有一丝油漆的成分。

但翻过凳子来,在凳子的背面,会发现一行毛笔字迹:

陈硕昌 民国六年置

这字虽是行书,却不太潦草。墨迹早已渗入了木质。很多次,陈德看着这一行字,想象着爷爷的样子:他年轻气傲,诗书满腹,虽身处乡野,却宁静致远。

少时,家境殷实,他无需从事体力劳动。只是远离京城,要不可以博取一定的功名的。娶了宋家的丹凤之后,可谓郎才女貌,举案齐眉,比翼双飞。

这样的情形,无论是谁,都不会想到他竟会在三十二岁时上吊自杀了!

妈妈在世时,陈德问起有关大爷爷的事情,她一直讳莫如深,但偶尔也会透露一些信息出来。据说,大爷爷自杀前,家里一直吵架。据说是婆媳关系很不好引起的。

已经有了一个女儿的丹凤奶奶和婆婆之间存在着很大的龃龉。这争吵中,大爷爷不可能会处于事外。

对于大爷爷来说,一个自己的母亲,一个是自己的老婆,他夹在中间很难做人。因为不堪争吵,遂选择了自杀,这样解释大爷爷的轻生也有道理,但在陈德看来似乎缺少了一些条件。

因为是家里单传的原因,大爷爷小时候一直得到家里的宠爱。

加之没有做事的原因,娶进门的媳妇又在各方面的能力处于强势,那么做婆婆的和媳妇之间存在矛盾也是正常的。

那么会是,那些烦躁不已的家庭矛盾是大爷爷感到无法在这个家里呆下去了,从而选择了自杀吗?

这个原因看来不会存在,因为按照当时家里的条件,即使是离家出走,或到较远些的亲戚家里去居住也未尝不可,绝不会将他逼到了要自杀的地步。

如果大爷爷陈硕昌的死因现在已经无法得到了,那么再进一步,是否能够知道家里为什么而争吵的原因吗?

现在看来,当时陈家在陈村属于家境富足的人家,宋家的条件未必能够比得上。嫁到了比自己家条件更好的夫家,应该不会为了物质上的原因而和婆婆产生矛盾。

那么剩下来的只有一个原因了,那就是关于孩子的问题。丹凤先生了一个女儿,在陈家看来对生男生女的问题一定是非常看中的。

如果是因为这个的原因而使得婆媳关系不和的话,这似乎是条站得住脚的理由,但仔细一想也不尽然,因为在当时的年代里还没有计划生育的概念,只要能生,是可以不断地生育的,直到生到男孩为止。

无论如何,婆婆和丹凤之间的关系是微妙的,微妙到只有三个人知道当时的情形。这其中,大爷爷硕昌因此而自杀了,丹凤的婆婆也早已不在人世。

这其中的原因,一个人是最清楚的,那就是丹凤奶奶。

在丹凤奶奶还在世的时候,陈德从来没想过就这个问题去问问她,现在想知道也不可能了。因为高寿的丹凤奶奶虽活了一百余岁,但现如今离她去世也已经三十多年了。

因为大爷爷是早婚,他轻生的时候女儿莉娥才十岁。

关于自己的父亲自杀的事情,也就懵懵懂懂知道一些,加之为了避先人讳,她虽然隐约告诉了儿子陈德一些,但终究没有将她知道的合盘托出,直到她离开这个世界。

而现在,一只从大爷爷硕昌头颅里面掉出来的银质耳勺会和他的死因有直接关联吗?这个谜团,就像一个无法打开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