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创新研究
- 辛海娟 武永勤
- 5857字
- 2025-02-19 23:38:35
第一节 理想、信念价值观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表现。
理想从对象上分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之分。个人理想指处在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对于自己的未来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产生的种种向往和设想,包括个人具有的职业理想、生活理想和道德理想。社会理想指社会主体有及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理想,是在全社会应该占主导地位的共同奋斗目标。社会理想决定个人理想,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目标一致实现的可能性就大,如果方向相反,就不易现实,实现了也会造成损害;个人理想体现社会理想,社会理想依赖于个体理想的实现。
理想从内容上分为社会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社会政治理想是对未来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的设想、追求和向往。道德理想指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理想价格,做人标准。职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职业的选择和要达到何种成就的向往和追求。生活理想是人们对一定的生活方式、生活标准及对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家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之间是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其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决定和制约着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调节和控制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社会理想,就会产生高尚的道德境界和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具体说来,就是做什么人,干什么事,过什么生活都和社会理想有关系。因此,社会理想是一个人全部理想的核心。只有树立了远大的社会理想,才能自觉地把个人前途命运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联系起来,把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变成为社会理想奋斗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社会理想也不能脱离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而孤立存在。一个道德人格上投机钻营,工作上挑肥拣瘦、拈轻怕重、一事无成,生活上追求腐朽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人,很难说他能具有崇高的社会理想。
信念同理想一样,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信念有不同的层次和类型,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层次的表现形式。信仰有盲目的信仰和科学的信仰。
一、理想价值观的调查
问题1:屠呦呦获奖的主要原因
你认为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A.运气好,侥幸获奖
B.没什么了不起,团队一起努力的结果
C.理想坚定,执著追求
D.主要是研究的题目好,中草药是我国传统文化
E.不感兴趣,不关注
该题通过大学生对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成功归因,测查大学生对理想及理想作用的认知,结果见表2-1。
表2-1 屠呦呦获奖的主要原因:选项分布

续表

续表

(一)频数分析
从表2-1可以看出,有3.3%的大学生选择了A项,把屠呦呦获奖归因于“运气好,侥幸获奖”;2.9%的大学生选择了B项,认为屠呦呦获奖“没什么了不起,团队一起努力的结果”;80.4%的大学生选择了C项,把屠呦呦获奖归因于“理想坚定,执着追求”的结果;10.3%的大学生选择了D项,认为屠呦呦获奖主要是因为“是研究的题目好,中草药是我国传统文化”;还有3.1%的大学生表示对该事件“不感兴趣,不关注”。
(二)相符度分析
本题设定C项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相符。A项中把成功归因于运气,明显违背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观;B、D项虽然也可能是屠呦呦成功的原因,但是这些方面不是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在该题的测查中,80.4%的大学生选择了C项。这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认同理想的作用及意义,认同理想不仅指引人生奋斗目标,而且理想是激励人们向既定人生目标奋斗前进的动力,可以提高一个人的精神境界。
从性别的角度分析,选择A项的男大学生的比例是4.5%,高于女大学生的选择比例0.8%。这说明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更容易将成功归因于“运气”“机会”;女大学生则更踏实、更相信个人的成功和远大的理想分不开的。但是选择E项的女大学生的比例是7.9%,高于男大学生的选择比例1.0%,说明女大学生对此问题、此事件不关注的比例高于男大学生,女大学生的关注热点不同于男大学生。从年级的角度分析,大一年级学生选择C项的比例是89.6%,高于大二年级学生的选择比例77.5%和大三年级学生的选择比例68.8%,说明低年级大学生更容易把成功归因于个人的理想和努力。
其中,合计里包含性别的%与总数的%、年级的%与总数的%、政治面貌%与总数%、专业类别%与总数的%相同,分为两行是与前面部分一一对应,后面表同此。
二、信念价值观的调查
问题2:“5·28”招远案的启示
从“5·28”招远案,我们得出启示:不良的信仰会使人误入歧途。
A.完全同意B.基本同意C.基本不同意D.完全不同意
该题通过大学生对“5·28”招远事件的了解和分析,测查大学生对信仰及信仰作用的认知,结果见表2-2。
表2-2 “5·28”招远案的启示:选项分布

续表

(一)频数分析
从表2-2可以看出,37.1%的大学生表示完全同意题干观点,51.0%的大学生表示基本同意题干观点,7.9%的大学生表示基本不同意题干观点,4.1%的大学生表示完全不同意题干观点。
(二)相符度分析
本题设定A、B两项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相符。两项合计有88.1%的大学生不同程度地认同题干观点,有12%的大学生对题干观点持不同程度的否定态度。这表示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对科学信仰和非科学信仰有正确的认知。科学信仰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而盲目的非科学信仰是对虚幻的世界、不切实际的观念、荒谬的理论等的迷信和狂热崇拜,终究将导致错误的人生悲剧。
从政治面貌的角度分析,测查的党员大学生全部认同题干观点,共青团员大学生中的90%认同题干观点,群众大学生的59.1%认同题干观点。由此可见政治面貌不同的大学生对信仰的认知程度也不同。党员学生对信仰的认知更深刻、坚定,而群众大学生相对来说对信仰的认知浅显一些。从年级的角度分析,大三年级学生对于题干观点不认同的比例是15.6%,高于大二年级学生的选择比例12.9%和大一年级学生的选择比例9.1%。这似乎很难理解,应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丰富,对信仰和人生有更深刻的理解,但数据显示却是相反的结论。可见,社会因素及自身认识影响着学生的正确认知,也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重视的问题。
三、社会理想价值观的调查
问题3:对脱贫目标的认识
你怎么认识“中央确定7000万人脱贫目标”?
A.做表面文章,不会有实质性改变
B.提出口号,夸大政府的政绩
C.贫困群体会得到关注和帮助,但不会发生大的改变
D.贫困群体的生活会得到实质性的改变
E.不感兴趣,不关注
该题通过大学生对脱贫目标的认识,测查大学生对社会理想的认和信心,结果见表2-3。
表2-3 对脱贫目标的认识:选项分布

续表

续表

(一)频数分析
从表2-3可以看出,6.9%的大学生认为脱贫目标只是做表面文章,不会有实质性改变;6.2%的大学生认为脱贫目标只是个口号,夸大政府的政绩;49.8%的大学生认为贫困目标会使贫困群体得到关注和帮助,但不会发生大的改变;36.1%的大学生认为贫困目标会使贫困群体的生活得到实质性的改变;还有1.0%的大学生对该事件不感兴趣不关注。
(二)相符度分析
本题设定D项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相符。36.1%的大学生对社会理想深信不疑,坚信这样的目标是国家对改变农村贫困面貌的真举措,这样的目标和举措会对贫困群体的生活产生实质性地改变,同时也是对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的体现。49.8%的大学生对这一目标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发生实质性地改变困难很大,在短时期内不可能实现。13.1%的大学生对脱贫目标根本不相信,认为是口号、形式,他们对社会理想及实现持有消极的态度。
从年级的角度分析,大三年级学生选择A、B项的比例23.4%,高于大二年级学生的选择比例12.3%和大一年级学生的选择比例9.1%。这可以看出高年级的学生对脱贫目标的信心更差一些,和一些人年龄越大越没理想的社会现象相吻合。从政治面貌的角度分析,党员学生选择D项的比例是50.0%,团员学生的选择比例是37.0%,群众学生的选择比例是22.7%。政治面貌不同的大学生对社会理想的信心不同,党员学生对社会理想的认知和信心还是最高的。从专业类别的角度分析,理科大学生选择D项的比例是39.1%,文科大学生的选择比例是21.4%,说明理科大学生比文科大学生对这一社会理想的认知和信心要高。
问题4:我和脱贫目标
你为“中央确定7000万人脱贫目标”能做些什么?
A.和我没关系,那是国家的事
B.和我没关系,我更关心自己脱贫致富
C.和我们每个人有关系,但我的能力有限,心有余力不足
D.和我们每个人有关系,我要为社会多做贡献,多帮助别人
E.不感兴趣,不关注
该题通过大学生对个人和脱贫目标的关系的表达,测查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理想的关系的认知,结果见表2-4。
表2-4 我和脱贫目标:选项分布

续表

续表

(一)频数分析
从表2-4可以看出,3.8%的大学生认为脱贫目标和自己没关系,那是国家的事情;11.0%的大学生认为脱贫和自己没关系,只关心自己脱贫;35.6%的大学生认为脱贫目标和我们每个人有关系,但是局限于自己有限的能力,表示心有余力不足;46.2%大学生认为脱贫目标和我们每个人有关系,而且自己要为社会多做贡献,多帮助别人;还有3.3%的大学生表示不感兴趣、不关注该问题。
(二)相符度分析
本题设定D项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相符。46.2%大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只有社会理想实现了,个人理想才会实现,个人价值才会实现。35.6%的大学生对个人和社会理想的关系认识不足,低估个人的价值,对自己缺乏信心。14.8%的大学生认为脱贫目标和自己没关系,缺乏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
从年级的角度分析,大一学生选择A、B项的比例7.8%,大二学生的选择比例是16.6%,大三学生的选择比例是24.7%。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减少,也就是说,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自己的利益越来越关注,而对社会整体利益越来越不关注。从政治面貌的角度分析,党员大学生选择D项的比例是66.7%,团员大学生的选择比例是47.3%,群众大学生的选择比例是27.3%。这说明政治面貌不同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同,党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是最高的。
四、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观的特点
从以上调查以及结合多年对大学生教育的实际情况,可以初步窥视到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观的一些特点。
(一)社会理想淡化,个人主义倾向凸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多元化,大学生的个体意识和主体意识日益增强。当前大学生过于重视个人理想信念,却忽视社会理想信念的地位,存在个人主义倾向。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更加重视并努力追求个人的价值和利益,而对个人和社会理想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认识相对不足。个人理想信念应当与社会理想信念有机统一,并在社会理想信念实现的过程中加以实现。社会理想淡化反映了社会责任感缺乏。社会责任反映的是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其价值取向是社会的整体利益,而大学生的追求明显向个人利益倾斜,他们并不否认承担社会责任,可一旦涉及具体利益,又往往首先考虑个人得失,缺乏为社会和集体牺牲的精神。
(二)部分学生信仰的非科学化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主流是好的、积极的,但也要清醒地看到,部分学生也存在着没有任何信仰或信仰宗教等信仰缺失的倾向。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机制已经渗透到大学校园。大学生在学习、就业方面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同学不能适应这种激烈的竞争状况。另外,大学生在生活、情感方面也会遇到挫折。这些问题都有可能使他们感到自卑、失望,并转而相信这是命运的安排,于是信仰宗教,在寻找精神寄托中迷失了真正的自我而沉迷其中,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现实情况是,一些大学生不是信仰马克思主义,而是信仰各种宗教。
(三)理想缺乏执著信念的支撑
当前,一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在困难挫折面前因为意志薄弱和缺乏执著的信念而破碎。他们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理想形成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难,在崇高的人生理想与多变的现实生活之间往往缺乏必要的理论修养和实践体验,对理想实现的艰难过程缺乏足够的思想和心理准备,导致的后果是理想与行动之间的脱节,虽然确立了人生理想,但又不知如何行动,或者信心不足。在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矛盾上,尽管在理智上承认个人理想服从社会理想,但在情感与行动上却难以得到统一。
五、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的思考
(一)科学设计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理想信念包含四个层次:一是生活理想,二是职业理想,三是道德理想,四是社会政治理想。这是理想信念教育的一般逻辑规律,也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和目标。生活理想、职业理想是基础性的理想,道德理想、社会政治理想是较高层次的理想。生活理想、职业理想是道德理想、社会政治理想的基础,道德理想、社会政治理想是实现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的前提和保证,也是人生理想信念的归宿。教育者应把理想信念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帮助学生处理好理想与现实、个人理想与现实理想等关系,始终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激励引导作用,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理想信念教育的良好氛围
校园文化内在的教育导向和潜移默化功能,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传递文化知识、陶冶高尚情操、活跃课余生活等有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境界,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要多开展一些健康、高雅、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把握好校园文化活动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要充分利用一些容易激发学生理想信念的重大事件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要结合重大事件,适时组织大学生参观爱国主义基地,深入农村、企业、街道等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践。这可以使大学生一方面体验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带来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使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了解国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对于大学生树立高层次的理想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使大学生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活动中吸取丰富的政治营养,从艰苦奋斗的历程中获得成功经验,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增加形成远大理想的心理因素。
理想信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支柱、精神动力和政治保证,事关国家的未来发展和兴衰成败。大学阶段是人一生中理想信念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有效的方法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