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学
  • 董浩平
  • 4268字
  • 2020-08-28 13:22:57

第二节 决策的类型

决策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且各有特点,依照不同的角度把决策分为以下几种:

一、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

人们在行动之前要对未来作系统化的计划和安排,组织也不例外。下面就以企业这一经济组织的活动作为计划工作的对象,来具体考察企业经营决策的内容和过程。如图3-2所示,企业经营决策的内容和过程主要涉及组织宗旨、愿景目标和战略方案以及支持这些的具体目标和战术方案等内容。

图3-2 战略和战术决策的内容

(一)组织宗旨

任何组织都有其特定的宗旨。宗旨规定了组织生存的目的和使命,这种目的和使命反映社会对该组织的基本要求。对于旨在为社会提供有经济价值的产品或服务而开展经营活动的企业组织来说,有关宗旨的决策主要包括两方面:

1.经营理念

经营理念也称经营哲学,它为企业的经营活动规定了价值观、信念和指导原则。例如,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是应该“利润至上”,还是要兼顾社会责任;“义”与“利”的关系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来处理等。企业经营哲学的确定,一方面取决于企业创办者的意图,另一方面也与整个社会的商业伦理有关。

2.使命或经营范围

即规定这家企业究竟从事的是什么事业,经营业务的范围多大。一般而言,在企业创设之初,或者在内外条件变化使企业有必要改变或拓宽经营领域时,合理界定企业使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组织的愿景目标和战略方案

愿景目标指明企业的经营方向,是企业活动要实现或达到的目的。愿景目标应该描述一个企业及其经营活动的主要方面在未来一段较长时间(通常为5年或更长时间)内所要达到的状态。好的愿景目标至少能经受住两种检验:一是适用性检验,二是可行性检验。适用性指所提出的目标能满足企业的主要支持者,包括顾客、股东、员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可行性则指所提出的目标是该企业有能力实现的,或者说在合理的战略方案下能够实现的。

所谓战略,是指企业为实现其宗旨和目标而确定的组织行动方向和资源配置纲要。合理的战略应能够使组织获得最有利的竞争优势,并使这种优势能够在一定时期保持下去。因此,战略方案的制订通常需要包括如下内容:

(1)企业准备进入或发展、撤出或减退以及维持现状的产品市场领域各有哪些;

(2)存在于这些经营领域间的协同作用主要在哪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3)各经营领域具有什么样的竞争优势并需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来竞争;

(4)为形成和保持所设定的竞争地位,企业应该如何妥善配置有限的资源,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效力等。

总之,战略决策是对所有可能影响到组织总体和长期发展方向的有关事项的决策,它需要决策者用一系列综合分析和归纳提炼的方法来加以制订。战略决策具有全局性、长期性两个基本特征,一般多由高层次决策者做出,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它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

(三)组织的具体目标和战术决策

具体目标是对组织目标的更精确的甚至量化的描述。具体目标需要根据组织的总目标和战略方案来制订,这样企业就形成了由多层次目标构成的目标网络或目标体系。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制订了各部门相应采取的行动,支持具体目标实现的行动方案,就是通常所说的“战术决策”。战术决策是为了实现战略决策,解决某一问题做出的决策。企业经营决策的基本过程如图3-3所示。

图3-3 企业经营决策的基本过程

战术决策应该是对战略决策的支持和体现,因此,战术决策的制订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战略决策实施的需要。战术决策具有工具性或手段性,更明确地说,战术决策往往是从既定的战略决策中演绎出来的。如果说战略决策的制订是一个分析归纳过程,此间需要广泛收集企业内外的各方面情况,提出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并根据对问题的理解而对可选择的方案进行检验和完善,然后确定出合适的战略,那么,依据战略来制订战术则更多地是一个推理演绎过程,也就是从所需达到的结果出发,确定必要的步骤、日程安排和涉及的费用。

二、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赫伯特·A.西蒙根据问题的性质把决策分为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程序化决策涉及的是例行问题,而非程序化决策涉及的是例外问题。

组织中的问题可被分为两类:一类是例行问题,另一类是例外问题。例行问题是指那些重复出现的、日常的管理问题。处理例行问题的特点,从根本上说,不是要每次都做决策,而是要建立某些制度、规则或政策,使得当问题重复发生时,不必再做决策,而只需根据已有的制度和规则按例行程序处理即可。如产品质量、设备故障、现金短缺、供货单位未按时履行合同等问题。

例外问题是指那些偶然发生、新颖、性质完全清楚、结构上不甚分明、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这类问题为数不多,却是真正要求主管人员倾注全部精力,进行正确决策的问题。如组织结构变化、重大投资、开发新产品或开拓新市场、重要人事任免和重大政策的制订等问题。

1.程序化决策

程序化决策是指针对经常重复发生,能按规定的程序、处理方法和标准进行解决的决策,又称为常规决策、重复决策。

2.非程序化决策

非程序化决策是针对那些不常发生的或例外的、非结构化问题而进行的决策,又称为非常规决策、不重复决策。随着管理者地位的提高,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大,决策的难度加大,所面临的非程序化决策的数量和重要性也都在逐步提高,进行非程序化决策的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三、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

从决策的主体看,可把决策分为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

1.个人决策

个人决策是指单个人做出的决策。一般来讲,在个人分工负责的范围内或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个人决策是非常必要的。

个人决策的优点可归纳为:

(1)职责明确,能有效杜绝互相推诿、不负责任的不良作风;

(2)权力集中,因而行动迅速有力;

(3)费时较少,降低了决策成本,也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效益。

但个人决策也有以下的缺点:

(1)个人的学识、经验、才干、精力和他要处置的复杂问题可能构成鲜明落差。

(2)个人权力过分集中可能导致有效监督失效。

(3)个人性格的薄弱处可能在关键时刻无法得到有力弥补。

(4)个人权重一时可能挫伤下属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使民主管理风气不易形成,还可能使阿谀奉承者乘隙迎合等。

个人决策适用于以下情况:

(1)面临突发事件,危急情景,需立即采取行动时;

(2)环境动荡,反复磋商久拖不决会贻误战机时;

(3)问题清楚,无须数度审慎研究时;

(4)历史事件重现,个人经验和聪明才智可充分应对时。

2.集体决策

集体决策是指多个人一起做出的决策。一个人的能力、知识、经验和精力都是有限的,集体决策就是把众人的力量、智慧集中起来,取长补短、集思广益。

资料3-2

通用电气的“全员决策”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是一家集团公司,1981年杰克·韦尔奇接任总裁后,认为公司“工人们对自己的工作比老板清楚得多,经理们最好不要横加干涉”。为此他实行了“全员决策”制度,使那些平时没有机会互相交流的职工、中层管理人员都能出席决策讨论会,实行“全员决策”后,公司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取得了巨大进展。“全员决策”的开展,打击了公司中官僚主义的弊端,减少了烦琐的程序,杰克·韦尔奇的“全员决策”有利于避免企业中的权力过分集中这一弊端,让每一位员工都体会到自己也是企业的主人,从而真正为企业的发展着想,这绝对是一个优秀企业家的妙招。

(资料来源:http://bbs.esnai.con/thread-4744527-1-1.html)

相对于个人决策,集体决策的优点可归纳为:

(1)更完全的信息和知识。通过综合多个个体的资源,可以在决策过程中投入更多的信息。

(2)增加观点的多样性。除了更多的投入以外,群体能够给决策过程带来异质性。这就为多种方法和多种方案的讨论提供了更多机会。

(3)提高了决策的可接受性。许多决策在做出以后,因为不为人们接受而告夭折。但是,如果那些会受到决策影响的人和将来要执行决策的人能够参与到决策过程中去,他们就更愿意接受决策,并鼓励别人也接受决策。这样,决策就能够获得更多支持,执行决策的员工的满意度也会提高。

(4)增加合法性。集体决策过程与民主理想是一致的,因此,就认为它比个人决策更合乎法律要求。如果个人决策者在进行决策之前没有征求其他人的意见,决策者的权力可能会被看成是独断专行。

集体决策也有缺点。其主要不足是:

(1)浪费时间。组织一个集体需要时间。群体产生之后,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往往是低效率的,这样,集体决策所用的时间与个人决策所用的时间相比,就要多一些,从而限制了管理人员在必要时做出快速反应的能力。

(2)从众压力。前面我们已经指出,群体中存在社会压力。群体成员希望被群体接受和重视的愿望可能会导致不同意见被压制,在决策时使群体成员都追求观点的统一。

(3)少数人控制。群体讨论可能会被一两个人所控制,如果这种控制是由低水平的成员所致,群体的运行效率就会受到不利因素的影响。

(4)责任不清。群体成员对于决策结果共同承担责任,但谁对最后的结果负责呢?对于个人决策,责任者是很明确的。对于集体决策,任何一个成员的责任都会降低。

总的来说,集体决策更准确,质量更优,但就速度和效率而言,集体决策劣于个人决策。

四、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

从决策的起点看,可把决策分为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

1.初始决策

初始决策是指组织对从事某种活动或从事该种活动的方案所进行的初次选择,即在有关活动尚未进行,从而环境未受到影响的情况下进行的决策,又称为零起点决策。

2.追踪决策

追踪决策是指在初始决策的基础上,组织内外环境发生了变化,组织对新环境特点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因此,对组织活动方向、内容或方式的重新调整就是追踪决策,又称为非零起点决策。

追踪决策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1)回溯分析:是对初始决策的形成机制与环境条件进行客观分析,列出须改变决策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调整措施。

(2)非零起点:追踪决策所面临的条件与对象都不是处于初始状态,而是随着初始决策的实施受到了某种程度的改造、干扰和影响。

(3)双重优化:是指不仅要优于初始决策,还要在能够改善初始决策实施效果的各种可行方案中,选择最优或最满意的决策方案。

五、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

从环境因素的可控程度看,可把决策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

1.确定型决策

确定型决策是指在稳定(可控)条件下进行的决策。在确定型决策中,决策者确切知道自然状态的发生,每个方案只有一个确定的结果,最终选择哪个方案取决于对各个方案结果的直接比较。

2.风险型决策

风险型也称随机决策,在这类决策中,自然状态不止一种,决策者不能知道哪种自然状态会发生,但能知道有多少种自然状态以及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

3.不确定型决策

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在不稳定条件下进行的决策。在不确定型决策中,决策者可能不知道有多少种自然状态,即便知道,也不能知道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