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王小鹰与安徽的缘

近读中国作协理事、上海女作家王小鹰的长篇访苏散记《似曾相识燕归来》,感到小鹰去年10月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的一员访苏,似乎不像几年前和程乃珊同行访美时那样的轻松自如,这是否是由于她生产刚过半年,人也胖了许多有关。

祖籍浙江的王小鹰,偏偏与安徽有着不解之缘。这不仅因为她公公婆婆是《安徽日报》第一任社领导,也是老报人,父亲母亲是泾县茂林皖南新四军战士,丈夫王毅捷曾在合肥度过苦难的童年,也不仅因她特别喜爱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能整段整段地唱,还因为她真正的文学创作,是始步于安徽黄山。

1968年,她和她的许多老三届同学下放来到黄山茶林场。尽管知青生活十分艰苦,但黄山的钟灵毓秀,激起了她强烈的创作冲动。这位自小就在画家、诗人家庭里熏陶感染文学艺术的小家碧玉,开始把对黄山、对大自然的陶醉化为心中的色彩,心中的故事,心中的憧憬,心中的诗情。

画画。干曲枝虬的奇松,飘然若仙的云海,玲珑崛起的巧石,纷纷走进她的尺幅之地。

写作。像黄山的云、雾、泉、花,时而浓浓的,时而淡淡的,时而香甜的,时而带点苦涩的。这就是她最初的两部作品《金泉女和小溪妹》《相思鸟》。

她从黄山的宁静走向大上海的喧嚣,她的作品也从皖南的纯净走向都市的交响。她许久许久都还在回味黄山的那段生活,尽管回上海后她写出了不少反映都市生活的作品(主要有小说集《新嫁娘的镜子》),但许多读者还是执拗地喜欢《金泉女和水溪妹》,说那才是王小鹰的风格。

真正使王小鹰作品发生深刻变化的是《一路风尘》。这部针砭时弊的中篇小说和同名三集电视剧前年双双获全国大奖,使得许多只读其作品而鲜知其人的读者刮目相看之余不免小有惊讶,总以为小鹰只是个似水柔情的擅写身边琐事、儿女情长的纤纤女子,谁知王小鹰也是个敢爱也爱得动情,敢恨也恨得淋漓的人。她的个性的另一面,是感情容易冲动,冲动时候说出的话常常因分寸、火候掌握不好甚至带点“国骂”而令“正经人”难以入耳的。这时候的王小鹰,则是完全可以指挥她作品中形形色色的大丈夫了。继《一路风尘》后,她每天挤公共汽车,深入律师生活三年,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你为谁辩护》。那年春节回上海,见她身怀六甲却还在艰难地写着另一部长篇。最近她来信告知“一部长篇《忤女逆子》和一本散文集《爱情不独享》即将由北岳出版社出版。”十年间,小鹰已发表作品近300万字。

12年前,小鹰夫妇为了上大学,俩人忍痛扼杀了腹中的小生命。毕业后她在等丈夫赴美留学归来时,文章一篇连一篇地写,书一本接一本地出,直到去年42岁才兴高采烈地做了母亲。小鹰,真的如她的同行姐妹陆星儿说的,做女作家,“好就好在她们是女人,却不易地做成了作家”;“坏就坏在,既然做成了作家,又偏偏非得要做女人”。

1990年2月4日《合肥晚报》逍遥津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