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脑卒中患者应避免使用哪些药物?

脑卒中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之一,主要是由高血压及脑动脉硬化引起,有时药物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诱因。根据中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在服用解热镇痛药、降压药、止血药、利尿药等时应特别注意。

(1)解热镇痛药 这类药物(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通过大量散热而使体温下降,可以引起患者大量出汗,失去水分,尤其是伴有呕吐、腹泻的中老年人,发汗后致使机体缺水严重,造成血液浓缩,黏滞性增加,促使血栓形成,从而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因此,对于中老年人发热,不建议服用这类药物,可以采用物理方法进行降温。若非用不可,则待大量出汗后,应及时通过饮用糖盐水或静脉滴注补液等方法补充水分,切不可大意。

(2)降压药 短时间内大量服用降压药会使血压骤然下降,在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发生脑部供血不足,血流缓慢,血液易于凝聚,从而诱发缺血性脑卒中。因此,使用降压药治疗高血压切不可操之过急,应平稳缓慢降压,使血压逐渐下降至理想水平。

(3)止血药 这类药物(如酚磺乙胺)虽然有止血作用,但过量使用可引起血栓形成,尤其是脑动脉硬化、血脂偏高的中老年人,血液更易凝固而形成血栓,进而发生脑卒中。因此,有血栓形成倾向性血管疾病的患者应避免使用止血药。

(4)利尿药 呋塞米、氢氯噻嗪等利尿药主要用于治疗各种水肿,可直接作用于肾脏,促进电解质和水的排泄。若中老年人使用剂量过大,则尿液排出增多,易使体内水分大量丢失,血液浓缩,从而导致脑血管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