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社会变迁三十年的教育思考
- 刘晖
- 778字
- 2025-02-18 02:59:03
一 高教资源配置的宏观层次与微观层次
宏观与微观两个层次的资源配置是我们考虑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基本因素。它们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两个基础性有机联系的整体,既相联系,又有区别。
1.两个层次的资源配置的区别表现为:一方面,就整体高教事业而言,在现有的社会各方对高教人力、财力、物力投入总量一定的前提下,高教资源的分配情况必然影响到每所具体高校的资源利用情况,宏观上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必然使相当一部分高校的资源利用率较低,例如80年代初期我国高教发展过快(1980—1985年以平均每4天新建一所普通高校的惊人速度发展),学校数量剧增使得宏观资源配置过于分散,学校规模偏小导致许多高校的教育资源利用率偏低;另一方面,假定大多数高校的资源利用率都能在现有基础上提高,那么其结果将导致高等教育的资源总量增加。而资源总量增加与资源总量不变相比,前者将有利于调整资源的分配,有助于资源配置合理化。例如,如果在目前全国1054所高校的基础上,扩大相当部分规模偏低的高校规模,降低师生比,调整专业结构,撤并一些效益低的高校,提高各高校的规模效益和资源利用率,其结果是增加了教育资源的总量,使资源的配置更趋合理。
2.两个层次的资源配置的联系表现为:第一,彼此的目标不同。微观层次资源配置的目标主要是提高高等学校的资源利用率,使一定的投入能产出数量多质量高、结构合理的人才;宏观层次资源配置的目标则主要是使总体的教育资源合理分配,使之流向最适宜最需要的地区和高校,追求高教资源投入的最佳社会经济效益。第二,实现的途径不同。微观层次的资源配置是在现有条件不变情况下,各高校通过扩大招生规模,调整学科结构,提高管理效能,更新教育内容,提高设备利用率等来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而宏观层次资源配置合理化的实现,通常是通过高教管理体制的改革、调整高等学校的数量和布局、调控高等教育市场、拓宽教育投资渠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