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人的受动与能动一致是科学教育思想的客观依据

科学的教育思想必须对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有个正确认识。而要了解教育的作用,又必然涉及对人的受动与能动关系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确立,也是以人的受动与能动一致的观点为根据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是受动与能动的统一体,人既不是自我意识的产物,也不是上帝的意志的生灵,而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实体。人们向什么方向发展,如何发展,发展的程度等都要受现存的生产力、生产关系所制约。“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13]。可见,人是受动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就是对人的受动性的确认。

但是,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又是社会和自身的创造者,人并不是单纯的消极客体。人既是客体,又是主体;既是受动的,又是能动的,是二者的统一。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主观能动性”。马克思认为,一个物种的“生命活动”性质,包含着这个物种的“全部特性”,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14]。这种“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就是人的能动性的表现。

对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持辩证统一观点。认为这两者是作为对立的统一体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的。人一出世就面临着一个对他起影响作用的社会环境。但他并不是消极地“受动”,而是通过主体活动——实践——“能动”地适应社会并改造社会,最终求得自我的自由与解放。马克思指出:“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想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自由的”[15]。这就是说,人的“能动性”是以“受动性”为前提和基础的,而人的“受动性”又是在人的能动的实践中表现和完成的。这里表明了人的受动与能动的统一。

人的受动与能动一致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的一个重要特点,同时也正是科学教育观的客观依据。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重视社会条件对人的影响,重视教育在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就是以人的受动与能动一致的观点为依据的。人既然是受动的,所以人的本性的改变才是可能的。正由于人的可变性,马克思主义才坚信教育的巨大力量。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16],能使人“摆脱现代这种分工为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17]。甚至认为连工人阶级的未来,从而也是人类的未来也都是“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18]。这是对教育作用的何等重视。

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不仅根据人的“受动性”阐明了社会条件和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同时还依据人的“能动性”强调教育同人的自觉积极性的结合。因为“就个别人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19]。所以,马克思主义教育观要求教育必须充分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把学生既看成教育作用的客体,又看成教育活动的主体。要使一切影响人的外部条件同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过程中统一起来。这是科学教育观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提高教育效能的客观规律。

人的能动与受动的统一在于实践。实践活动既是外部条件对人发生影响的途径,也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因为人只有通过实践活动,外部条件才能对人起到影响作用,而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只有在其中才能得以发挥。关于活动在人发展中的作用,已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心理学家的重视。他们认为活动对人的心理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意识,从其直接性来说,就是对主体展开的世界图景,其中也包括主体自身、他的动作和状态”[20]。活动是人实际存在的形式。人的受动与能动统一的桥梁和中介是活动,且主要是实践活动。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实践”[21]。因此,马克思主义教育观非常重视实践活动在教育中的意义,强调教育要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

掌握人的受动与能动相统一的规律,对于我们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告诉我们,教育在人的形成发展中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要把学生看成是客体与主体的统一。这一科学观点虽然已被现代教育学所接受,并在理论上进行了科学论证,但是,在实践中还不能说已为所有教育工作者所掌握和自觉运用。这主要表现在当前仍然有不少人还只是看到教育的主导性,片面强调教师的教,单纯把学生看成是消极的客体、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教育实践中的主观主义、填鸭式的教学总不绝迹。

当然,值得注意的也还有另外的表现。这就是在教育实践中也有借口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作用,从而贬低或否定教师主导作用的现象。他们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一切都从学生兴趣爱好出发,甚至对学生放任自流,这同样也是错误的。这种教育思想的错误就在于把人的能动与受动、教育的主体与客体、学生的自觉能动性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对立起来了。他们忘记了教育是由社会决定的,教师乃是社会意图的体现者。他们更忘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是靠教师来培养和调动的。显然,这种思想也是违背了科学的教育观。就目前来说,这种思想虽然尚不明显,但要看到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一定的潜在苗头。我们在进行教育思想的改革,纠正旧教育思想否定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忽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等错误倾向的同时,若不警惕并防止另一种倾向,也会使我们的教育改革工作走弯路。

另外,当前在教育观念和实践中还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忽视实践活动,特别是教育同社会革命实践的结合。在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学校教育同社会实践的距离日益缩小。教育同社会革命实践相结合,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特别是如前面所说的,加强教育过程中的实践活动,也是实现人的受动与能动、主体与客体、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观能动性统一的要求。因此,对于如何正确对待教育过程中的实践活动问题,也应提到教育思想科学化的高度来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