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是教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一 教育现象的根本特征——传播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生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自从啼哭开始一生,直到生命的终结,就是通过传播与这个世界发生联系,并参与到肯定这个世界的传播过程中去,在此过程中也肯定着自己。传播就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它是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全部过程。

传播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思想、情感、意志、行动、知识结构与能力等,但是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三大类:(1)自我传播,是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大脑吸收外界信息,从而导致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过程;(2)人际传播,即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彼此之间面对面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进行思想、情感、行为等信息交流的过程;(3)大众传播,是借助大众媒介对为数众多的人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

教育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教育这一活动正是通过传播来完成任务的。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是用口耳相传这样一种人际传播方式把人类积累下来的生产、文化知识和传统规范传给他们的下一代。进入农业社会以后,社会的发展,文学的出现,使人类的教育开始沿着两条路线发展:(1)统治阶级的学校教育;(2)劳动人民的师徒相传,家庭社会的音传声教的教育。尽管这两条路线的教育目的、内容、条件和方式有所不同,但是,从传播的角度看,教育活动依然是通过人际传播来实现的。工业社会给人类文明的发展以极大的推动力,人类的教育事业开始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越来越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开始把不同层次的教育机构连贯起来,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的教育所提出的要求。人们似乎觉得还是不够,又开始了全方位的教育活动,电化教育、终身教育、远距教育甚至胎儿的教育,都相继发展起来。教育目标、内容、表面的形式、范围、手段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教育活动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归根到底都是通过传播来实现其目的的。只不过在教育传播的类型中增加了一名后起之秀——大众传播类型,从而教育传播由以前的人际传播形式变成了人际、大众、人际大众混合传播这样多样化的教育传播。

从横向看,教育活动一般可以分为教、学两个方面,就教而言,在社会上从事这一活动的人非常之多,如各种电视、电影节目的制作者,书籍报刊的编写人,各级各层从事教育活动的社会人员等等,他们通过大众的、人际的和混合的传播渠道对受教育者进行着有组织或无组织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教育者有父母、亲属,他们主要是通过人际传播的渠道对受教者进行教育的;学校中进行教的主要是教师,教师是受过专门训练的教传者。在学校这样一种可控性、计划性、目的性以及针对性很强的教育机构中,他们通过人际、大众、混合的传播对人进行系统的教育。就学而言,受教者都不是对外界信息进行简单的接受,而是通过自身的自我传播对外界的信息(无论是大众传播渠道来的,还是人际传播渠道来的),进行有选择性的,主动的吸收,改变自身的心理结构,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就当前我国的教育来看,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大众传播、人际传播这两大渠道带来的信息,最后通过自我传播实现其发展。

总之,无论是“昨天”的、“今天”的还是明天的教育活动;无论是从教育活动中教的方面看,还是从学的方面看,传播在教育领域内诸多范畴中,是最基本、最稳定的范畴。传播是教育现象的根本特征。